我們生活中一定出現過這樣的疑問,我們每天拉出去的便便都去了哪裡?要是我們一個人的話,怎麼解決都可以,但是全世界那麼多人,這個數量一定非常的驚人,那麼我們拉出去的便便到底去了哪裡,又怎麼被解決了呢?
在我國汙水管網完善的地區,我們的便便會和其他廢水一樣進入汙水處理系統,但在絕大多數地區,糞便還需要在化糞池裡待幾個月,要知道化糞池是怎麼工作的,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大便是什麼?食物殘渣在大腸內,一部分的水分和電解質被大腸黏膜吸收,剩下的經過細菌發酵和腐敗變成糞便排出體外,糞便的70%是水,剩下的固體由死細菌和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脂肪、蛋白質和上皮細胞組成。而化糞池的原理是固液分層和分解細菌,化糞池有三個隔間,固體糞便在第一池中被厭氧細菌沉澱分解,初步發酵的糞液經過糞管流到第二池,流入第二池的糞液進一步發酵分解,病原體逐漸死亡,糞皮糞渣數量大為減少,流入第三池的病菌和寄生蟲卵已基本殺滅,可以與生活汙水一起被汙水處理廠處理。
我們在生活中會看到寫著「汙」字的井蓋,那麼在你的腳下就是化糞池,而化糞池是由衛生管理局負責清理的,在糞便發酵3-12個月後,各區環衛局的公廁管理隊就會用抽糞車抽走化糞池中儲存的糞便送到糞便消納站,在這裡,糞便處理將會被分成固體、氣體、液體三條業務線,首先糞液會進入固液分離機,在螺旋絞龍的擠壓下推向前方,其中的水分會被流出排水管,固體糞便就從卸料間排出,然後送到指定的垃圾填埋場,分離出的液體需要進入調節池統一濃度,之後流入絮凝脫水機,在硫酸鋁等絮凝劑的作用下生成絮狀物,沉澱脫水後的糞渣可以填埋或者堆肥,而濾清液則進入汙水處理廠,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臭氣將進入除臭塔,穿過除臭劑和微生物從頂端排出。
但是化糞池有很大的隱患,在化糞池工作中會產生甲烷,硫化氫和二氧化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沼氣,這也導致了大量的化糞池爆炸致人死亡的事件,從2007年開始,我國的化糞池糞便清運量就開始逐年減少,主要原因是消納站無法處理這麼多的糞便,2017年,我國三千多個城市數千萬的化糞池裡共清運出了1719萬噸糞便,但被無害化處理的不到50%,這意味著每年都有900多萬噸的糞便下落不明,它們很可能就出現在你家旁邊的小河裡,路邊的野地裡。
糞便的這樣處理是不是讓你大吃一驚,想不到我們拉出去的便便竟然經過了這麼多道的程序,分成了這麼多的步驟,最後被無公害處理掉,但是在我國大部分的地區,糞便如何被解決仍然是社會的一大難題,記得小時候我們這裡的糞便都是讓人排到了河道中,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汙染,希望我們繼續努力,發展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把這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