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留學生在宿舍吃自熱火鍋引發火警鈴的新聞引發熱議,自熱火鍋真的有那麼好吃嗎?昨天,記者走進市場搜尋發現,超市裡不僅有自熱火鍋,還有自熱米飯等各種自熱類食物。商家普遍反映,市場反響不如預期。
市場:「網紅」食品不太火
昨天,記者在一家零食專賣店看到,整整一排的貨架上放著各種自熱型食物。店主陳先生介紹,自熱食物又叫懶人食物,並不是今年才有的,已經出了好幾年了,最早是自熱便當,到了今年各種火鍋品牌推出了自熱火鍋,被各種營銷號轉載,才逐漸變成「網紅」食物。
「反響不如預期的好,主要是回購率不高,很多人嘗鮮買了一次。」店主坦言作為一款「網紅」食品,火爆程度不如預期。其實這款方便食物比較適合野外旅行的時候,比如,驢友在野外想要吃熱乎乎的食物,或是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在家不想出門的宅男宅女也可以嘗試一下。
嘗試過懶人火鍋的一位消費者稱,「方便是挺方便的,但是價格也不便宜。」他解釋,一個懶人火鍋要32元,味道比不上火鍋,呈現的方式則更像麻辣燙,而這個價格也可以外賣喊一份麻辣燙了。
嘗試:「發熱包」不神奇
記者嘗試了一份懶人火鍋。拆開包裝,常見的火鍋食材一應俱全。最讓人好奇的就是「食品專用發熱包」,食材放好後,記者將加熱包放置在餐盒底部,倒入少許涼水,幾秒鐘後加熱包開始釋放熱量,大量的水蒸氣從餐盒頂部的出氣孔冒出來,還伴有「滋滋滋」的聲音。大約過了十分鐘,聲音逐漸消失,一份熱氣騰騰的懶人火鍋就製作完成了。記者用溫度計測了一下,在前三分鐘內,加熱包上面的溫度高達100攝氏度以上。
那麼這種自發熱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呢,它安全嗎?其實,看一眼成分表你就明白了。它主要以生石灰為主,而它的原理就是生石灰遇水散發熱量。
連結:看似方便,實則存在安全隱患
這種看似方便快捷的食品,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過去,自熱食物發生燙傷和爆炸的事件曾被其他媒體報導過。
2015年,旅客武某在由福州開往南昌的列車上使用自熱盒飯,加熱過程中突然膨脹發生爆炸。
2017年,孫某在玻璃餐桌上吃自熱火鍋,吃著吃著由於溫度過高,玻璃桌一角突然碎裂。
有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因乘坐飛機時嚴禁攜帶生石灰,而自熱食品加熱包中所含的生石灰便屬於這一類航空危險品,也就是說在乘坐飛機時千萬不要攜帶或託運自熱食品。
此外,記者查閱《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發現,方便食品目錄中,只有油炸方便麵、方便米飯、方便粥、方便米粉等,整個目錄中並未發現自熱食品。目前,自熱食品作為創新食品品類還處於初級階段,門檻較低,實際生產中各種原料多以代工形式組裝出品,尚無行業標準進行規範,造成生產企業和自熱食品標準的雙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