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我們不妨摸著日本過河 中阿關係翻到新篇章!

2020-12-27 中華小神兵

(文/後沙

今天上午,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開幕,中國最高領導人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這些年來,隨著世界格局急劇變動,全球化浪潮迅猛發展,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關係受到多層面的深刻影響。

直截了當地說,傳統的中阿合作方式顯然已不能滿足中阿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需求,這是中阿關係翻開歷史新篇章的主要背景。

中方領導人宣布中阿雙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同,面向未來的中阿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

同時,中方也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經濟合作,金融合作,以及參與中東地區港口和阿拉伯鐵路網的建設。

王毅外長在大會上明確表示:中國一如既往做與阿拉伯國家平等相待的真誠夥伴,決不幹預阿拉伯國家內政,同時,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藉口幹涉阿拉伯國家內政。

中國這次把一些最敏感問題都挑明了,王毅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指出:巴勒斯坦是中東問題的根源,中方堅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相,享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中方提出了三個不能:

不能讓巴勒斯坦問題被邊緣化。

不能讓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權力被交易。

不能讓巴勒斯坦人民失去希望。

也許會讓某超級大國感到不舒服,因為它在冒險。

根據大會議程,本屆部長會議將通過《北京宣言》等成果文件,涵蓋十多個合作領域,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確定清晰可行的路線圖。

二戰以來,「大中東」(不僅是西亞)是大國利益衝突焦點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分別為美國,蘇聯(俄),歐洲(英,法,德),日本,還是傳統列強格局。

中國直接影響力不如這些國家,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更多的是在道義上堅決支持阿拉伯人民的解放鬥爭,並順利打開了在中東的外交局面。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下令炮擊金門,8月27日,美國航母「埃塞克斯」號不得不離開地中海,加入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附近,這讓處於軍事高壓之下的阿拉伯國家深深感受到了新中國的力量。

一晃六十年過去了,隨著經濟增長和國力增長,中國利益也在全球不斷延伸,誰都不能忽視和阻止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和存在。

同樣來自東亞,日本作為一個能源需求大國,它一直視阿拉伯國家為外交最重點之一。

中東的重要性

地理上,中東乃「五海三洲」(紅海,黑海,裏海,地中海,阿拉伯海,亞非歐)匯合之地,又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沒有一個大國會忽視這一地區。

大國利益矛盾又交織著中東國家的內部矛盾,這裡一直動蕩不安,危機四伏,對中國來說,即有危險,也是機遇。

1973年之前,日本的中東政策比較消極,一味追隨美國,結果石油危機一來,日本付出了慘重代價。日本不得不將消極政策改為積極政策,大範圍介入了阿拉伯國家事務。

日本用「援助」開路,在中東撒錢,一會給埃及,一會給敘利亞,兩伊戰爭爆發,日本積極參與調停,也投入了大量金錢。

21世紀,隨中國快速崛起,日本加大了對中東事務介入的深度和力度,自衛隊出現在了吉布地,亞丁灣,伊拉克,阿富汗。

安倍晉三上臺後,更是馬不停蹄地在中東開展外交活動,尋求新的戰略合作機會,改變了ODA(政府開發援助)的和平路線。

安倍很衰,2015年1月,兩名日本人質被ISIS綁架,向日本政府勒索2億美元。

這件事大家應當有印象,但當時安倍正在巴勒斯坦訪問,就很少有人知道。安倍拒絕了恐怖分子贖金條件,導致兩名人質被殺害。

日本輿論痛斥安倍的中東政策,說它既白白扔掉了金錢,還白白死了國民,質疑安倍跟以色列走得太近。

安倍也是有苦難言,經濟援助阿拉伯地區,本來是想換來合作機會,但以色列問題根源是日本沒有外交獨立性。

既然在政治上依附美國,那麼,因為美國與以色列存在特殊關係,就使得日本無法在敏感問題上明確表態,甚至還要向以色列表示親密友誼。

也就是說,日本中東政策是畸形的,它心裡渴望得到的東西與實際行動相抵消,效果是事倍功半。

本來,這次中阿合作論壇同時,安倍將再次前往中東訪問(上一次是5月份),重點訪問國家是伊朗,還有兩個阿拉伯國家:沙特和埃及。

伊朗核問題,日本非常頭痛,它不希望《伊朗核協議》被撕毀,但又不敢公開頂撞美國。

從《伊朗核協議》本身就可以看出,中日兩國在中東影響力的對比變化。參與國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德國,伊朗。

不正常的國家

從人質被殺到無法參與伊核協議,日本媒體總在問: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正常來說,日本的中東政策制定過程應當是:

日本國家利益→獨立外交計劃→具體政策。

但日本是個不正常的國家,無法做到這一點,反而變成了:

美國政治壓力→受控的外交計劃→具體政策。

在如此重要的戰略地區,日本將本國利益置於美國利益之下,它無論在中東撒下多少資金,都難以有相應的回報。

2004年,小泉純一郎內閣決定參與美軍在伊拉克行動,造成了日本與阿拉伯國家外交困境。阿拉伯人惹不起美國,但可以給日本一點顏色看看。

而且,阿拉伯國家情緒化比較嚴重,日本吃過這個虧。1952年4月30日,科威特外交大臣去東京訪問,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居然在會談時打瞌睡。

科威特人到倫敦,英國外相可是親迎親送,滿臉堆笑的。怒了,科威特人一回去就叫上一幫阿拉伯兄弟跟日本斷絕了貿易往來。

隨著日本經濟騰飛,石油困境又出現了,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日本才改變了對阿拉伯國家態度。

公開要求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恢復1967年之前分界線。經濟援助也從1967年的14萬美元,一下子飈升到5億美元,1991海灣戰爭時,達到了28億美元。

埃及要修蘇伊士運河,日本掏錢,敘利亞要建煉油廠,日本掏錢,還有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要援助,要貸款,儘管說,哥不差錢。

原本冷淡的日本與阿拉伯國家關係,逐漸升溫,日本企業也得到了投資產油區的機會。

問題是,日本一直沒辦法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實力,在中東重大問題上缺乏發言權,它仍然被視為美國附庸國。阿拉伯人認為只要搞定美國,日本就不問題。

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敲詐了日本130億美元軍費,還被美國嘲弄「做得太少」。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將戰略重心轉移到了中東,一度放鬆了對中國遏制政策,這時,美國取代了日本,成為中東頭號援助國家。

這些「委屈」日本內閣還能忍受,畢竟,日本是有大國野心的(成為正常國家),只要美國能為它的能源進口提供保障,日本也可以藉機跟著美國四處派兵「維和」,最終實現憲法突破。

2011年阿拉伯之春開始,阿拉伯世界格局大變,一些強人不斷倒下,穆巴拉克,卡扎菲,阿里等。權力真空誰來填補?

美國忙不過來,日本覺得機會來了,2013到2015年,安倍晉三馬不停蹄地連續出訪中東,在埃及國會發表了《中庸為最善》的演說,想用儒家文化重塑日本在中東形象,尋求戰略合作機會,並成為美國在中東的一部分權力代理人。

中庸之道,源出中國,儒家思想也並非日本原創。老師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後,自然會走向中東,日本還是省點力氣吧。

土豪的世界你不懂

日本在中東付出和回報總是不成比例,一方面,經濟上,日本功利性太明顯,一方面,政治上,始終無法擺脫美國。

早在1973年,三井集團就在伊朗搞了個「伊日石化公司」(IJPC)項目,投入巨資。

兩伊戰爭期間,不但導致薩達姆對日本怨恨,項目還成了伊朗手中的「人質」,又得罪了美國。

日本倒想得挺好,這樣伊朗石油算是有了著落,而且日本不管伊朗內政變化。1988兩伊戰爭結束,日本在伊朗的投資卻全部泡湯,顆粒無收,因為美國要制裁伊朗,日本企業必須離開伊朗,否則就制裁三井。1993年,日本含淚放棄IJPC項目,錢油兩空。

既然明擺著是為石油而來,那麼中東土豪跟日本也就只有石油可以談。

1995年,橋本龍太郎內閣又想跟沙特合作石油項目,沙特也給日本一個優惠價。

橋本留了一手,加大了對阿聯石油進口力度,1997年超過了從沙特進口量。沙特馬上變臉,說原先跟日本合作的卡吉夫油田,現在要找歐洲和美國石油公司加入合作。

1998年小淵內閣表示願意提高購買沙特石油額度,並為沙特修一條鐵路,沙特也希望日本參與它的鐵路建設計劃。

可是到了1999年,沙特說鐵路我不要你修了,日本蒙了,怎麼回事?

土豪思維日本跟不上,不修就不修吧,放棄。問題是,沙特等日本放棄後又說要修鐵路,而且要日本出資修建,而不是融資。

日本說我內閣有財政計劃,不能一會修,一會不修,一會又修,沙特說你不幹是嗎?好,2000年,沙特把卡吉夫油田收歸國有,白白,合同到期了。

日本這才急了,說我修,我修,鐵路我來弄。

沙特說不要了,你走吧。

日本又轉向伊朗,2004年,日本跟伊朗籤署協議,開發阿扎德甘油田。

小布希不幹了,說伊朗是邪惡軸心,必須制裁,你日本幾個意思?混水摸魚?

當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就是現在川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公開揚言日本這種做法,是在幫伊朗獲取核武器。

在美國壓力之下,2006年日本放棄了跟伊朗的合同,否則,美國要對日本進行金融制裁。

這下中國順勢插了進來,得到了阿扎德甘油田開採合同。

日本真的快哭了,想不通,辛辛苦苦跟伊朗談了這麼久籤下的合同,被美國強行廢掉,而中國卻……

日本質疑為什麼要反對日本而不反對中國進入?美國拒絕給日本明確解釋。2006時,日本是老二,中國還不是美國主要經濟對手。

日本又忍了,在它們眼中,美日同盟的重要性要高於中東石油利益。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是日本兩倍,2018年,美國終於對中國發動貿易戰。

不過,美國下手也晚了,以前,打這種架,歐洲早就站好隊支持美國了,現在反而是中國和德國在商量怎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今天,中阿關係翻開歷史新篇章,對日本來說也感到了壓力。

安倍有兩種選擇:

一,破壞中國在中東的布局,暗中反對「一帶一路」建設,充當美國「馬前卒」。

二,尋常與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機會,利用自己深耕多年的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搭橋,贏得利益。

第一種,四十多年來,已經證明,它不符合日本利益,是為虎作倀行為。

第二種,才是正確選擇,單從經濟利益來說,中日惡性競爭,只能給阿拉伯國家以抬高價碼機會。從政治來說,只有中東政局穩定,地區經濟才能發展,民生才能改善。

歐洲出於難民潮的考慮,也希望中東穩定,俄羅斯在中東有蘇聯最後遺產,不希望伊朗戰亂。日本選擇跟中國合作,唯一得罪的是美國和以色列。

至於中日關係,有好轉跡象,能不能得到真正提升,關鍵在於三點:

一,對侵略歷史的認罪態度。

二,釣魚島。

三,與美國一道遏制中國的思維。

對阿拉伯世界來說,它本身有個團結問題,不團結,怎麼對抗美國的霸權?美國大使館都搬耶路撒冷了,為什麼?就是看準它們是一盤散沙。

日本在中東的四十多年經歷,與阿拉伯世界關係的發展過程, 以及如何處理美俄歐以四者關係的經驗,今天值得中國參考和借鑑。

畢竟,摸著日本過河,可以走得更穩當,摸摸更健康。

相關焦點

  • 「摸著石頭過河」的來歷
    這句話很早就出現在《人民日報》的報導和正式文件中,如1965年6月6日《人民日報》講到:「搞生產要摸著石頭過河」「只有調查研究,摸到了落腳的一個個石頭,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務」。農業部《關於一九五九年農業生產的幾點意見》指出:「實行少種高產多收的方針和耕地三三制的偉大理想,必須有步驟,必須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九五九年全國的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不能減得太多。」
  • 特斯拉摸著石頭過河,汽車老前輩們摸著特斯拉過河
    從市值角度觀察,特斯拉如今的市值在美國所有本土上市公司中排名第6位,僅次於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和臉書——即著名的科技公司五巨頭FAAMG。而特斯拉的同行,全球最大的傳統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市值僅1959億美元,約為特斯拉的三分之一。
  • 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
    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核,對於我們把握好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關係、提升治國理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摸著石頭過河,從其文本意義上說,是在沒有橋和船的情況下如何過河的一個隱喻。這其中,河是對象,石頭是條件,過河是目的,摸石頭是措施。從其哲學意義上講,就是在面對客觀世界時,要先充分了解實際情況,再深入分析主客觀條件,然後不斷進行嘗試摸索,最後到達成功彼岸。
  • 誰最先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方法?非鄧小平
    所謂「改革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中的「摸著石頭過河」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究竟是誰將「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提出來的呢?從現在能夠查閱到的資料來看,最早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方法的是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陳雲同志。
  • 谷歌,也開始摸著蘋果過河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摸著石頭過河」,是指進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且沒有前人提供經驗時,自己摸索著前進。而在智慧型手機界,由於蘋果太強大了,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是「摸著蘋果過河」,簡單的來講,也就是跟著蘋果走,學蘋果,因為蘋果給大家提供了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鑑。這一點在國產機身上特別明顯,國產機剛發展時,基本上大家都在抄蘋果,大家的身上都或濃或淡的有著蘋果的影子。
  • 「摸著石頭過河」英語怎麼翻譯?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摸著石頭過河。紐約州長安德魯.科莫說,你前面有一條橫著的河流要過去,你不需要找到完整的一條路,你只需要摸到下一塊牢固的石頭,讓你得以前進,你就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了。Before your head is a transverseriver you want to cross.
  • 金融數位化轉型要「摸著石頭過河」
    大家都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積極參與進來。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很快形成了信息化的具體目標要求。工作的重點是圍繞自身情況和所處的環境,形成具體的實施路徑和任務。工作量最大的是依據信息策略規劃的方法要求,梳理清楚工行運作現狀中究竟有哪些業務功能板塊,涉及到哪些信息實體,這些功能與實體間,功能與功能間,實體與實體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 順周期摸著石頭過河,題材摸著順周期過河
    順周期概念調整了多日,猶猶豫豫地仿佛在摸著石頭過河,期待往上突破,題材股前兩日還躍躍欲試,今日整體回撤,市場的輪動效應明顯。四季度市場基本面支撐以及此前調整風險的釋放,市場風險偏好將集中回升。不論是順周期還是題材股都在渡河,只是順周期在摸著石頭過河,而題材股成長股都在摸著順周期過河。
  • 阿聯媒體:習近平主席訪問將翻開阿中關係新篇章
    習主席此次訪問阿聯是中國國家元首29年來首次訪阿,將成為兩國關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阿聯媒體對於此訪推動阿中關係再上新臺階給予高度的期待。阿聯英文報紙《國民報》網站7月16日刊發社論稱,中國同阿聯的交往歷史悠久、傳統友誼深厚,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將翻開阿中關係新篇章。
  • 改革開放40年間的關鍵詞: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
    這些方法中,有生動的「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有形象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家喻戶曉的「不爭論」等。這些寶貴的方法引領改革開放不斷向廣處延伸、深處拓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其中,「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就頗具代表性。
  • 「摸著石頭過河」對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啟示
    表現為:有的雖熱熱鬧鬧,但根基不深;有的雖有文化傳承,但缺乏階段性的時代內涵;有的雖有短期成效,但缺乏持續的育人後勁;有的片面強調或追捧西方普世價值觀,背離中國國情……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有個非常著名的論斷——「摸著石頭過河」。有些人往往只片面的認為,這只是鄧小平同志鼓勵勇於創新的人們,改革開放要有勇氣,要邊幹邊積累經驗。這種理解是極為片面的。
  • 不要摸著石頭過河!這個道理你不明白,會吃大虧!
    大家看到標題可能會有些疑惑,什麼叫「摸著石頭過河」?其實這個含義很簡單:有一條河,你想要過去,就下水、摸著石頭、慢慢尋路。就是,全靠經驗來過河,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為什麼不建議大家「摸石頭過河」?他們對這些經驗分享不上心,他們喜歡「走一步看一步、摸石頭過河」。他們認為「做的時間長了就有經驗了」,但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不長」。
  • 王毅:習近平主席宣布中阿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翻開中阿關係新篇章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曹軼、周潼潼)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10日在北京主持召開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王毅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主席在會議開幕式上隆重宣布,中阿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係,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翻開了中阿關係新的歷史篇章。
  • 中美電影業「摸著彼此過河」
    疫情期間封閉的電影院(中新網資料圖)不過,環球影業CEO傑夫·希爾之後的表態卻觸怒了院線方面。據界面新聞報導,希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的成功表明高端付費點播(PVOD)是可行的,「一旦影院重新開放,我們預計將以影院和線上兩種方式發行影片。」
  • 上海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前行
    正因如此,借鑑和總結上海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經驗,理應成為當務之急。比方說,可回收垃圾和幹垃圾的數量較多,有害垃圾的數量相對較少,所以在垃圾桶的分配問題上,有關部門也應該多加注意。若沒有上海的「摸著石頭過河」,各地就難以得到上述寶貴經驗。可以說,上海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只是全國一盤棋中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 摸著石頭過河
    娃兒總是說,我們七七老師、藍兔老師最愛我。葉老師也很疼我。以至於即使我們請假出去四川玩兒的那一星期,娃兒總是要求要跟老師微信或者視頻,跟老師表達她的思念。我相信這是老師對孩子深深的愛獲得的反饋。雖然,四川旅行回來之後上幼兒園,入園時娃兒還是會哭。
  • 優秀的人只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
    後來崇拜他,是因為在一個綜藝節目中知道了他的經歷。主持人問他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胡哥用了《琅琊榜》中的一句臺詞代表他本人的心聲:「我既然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活著。」原來胡歌在他二十三歲,演藝事業如日中天時,經歷了一次嚴重車禍,他雖倖免於難,但身體遭遇重創、脖子及右眼縫合了一百多針。
  • 準備好再出發,還是摸著石頭過河
    有好些時候,我們有過好些想法。比方說,有個朋友想改變現有的經濟狀況,幹個副業,他選擇了地攤兒。第一個要考慮的的是賣什麼,然後去哪上貨,進多少合適,怎樣運到市場去賣……事情的繁瑣讓他感到很麻煩,索性放棄了。
  • 中國父母育兒的最大問題:明明有座跨河大橋,卻喜歡摸著石頭過河
    養孩子並不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位大V說的一些東西還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如果說的東西完全沒有道理,就騙不了任何人,最能夠騙人的是廣為人知的事實再摻雜上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就最容易騙人了。這就是文章題目了,明明有座跨河大橋,卻喜歡摸著石頭過河,人類到目前為止已經能夠把衛星送出太陽系、也能造出原子彈,還能造成飛機和機器人,這都得益於人類科技的積累與發展。
  • 一個80後女人的自述:就算摸著石頭過河,也不讓孩子重蹈我的覆轍
    因為家庭貧窮的關係,曉雯也沒辦法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初中就輟了學。在家中經常幫父母的忙,整理瑣事,但是再怎麼懂事,曉雯也得不到父母的正臉和關愛。這對曉雯來說,一種自卑又倔強的心正悄悄地肆意生長著。在生活中,父母一直對哥哥比較偏心,有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也會單獨給到哥哥和弟弟,而曉雯在家裡就像是一個「外人」一般,是一個透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