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聽河北 為愛發聲
面對疫情,我們倡導大家響應國家疾控部門號召,少外出,不聚會,如非特殊崗位員工,宅在家中也是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為了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共克時艱、暢享美好,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河北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聯合策劃推出《動聽河北》欄目,每天下午14:30之後在《992樂行天下》節目中連線各地旅遊人帶您走進故事中的河北。
動聽河北 為愛發聲
00:31來自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孫敬「頭懸梁」勤奮苦讀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那您知道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是咱們河北人嗎?今天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河北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聯合策劃推出《動聽河北》欄目,就帶您走進衡水的孫敬學堂,感受古人的刻苦努力和尊師重禮。
故事裡的孫敬學堂
孫敬,今衡水市冀州區人,東漢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也是我們熟悉的成語"懸梁刺股"中"懸梁"的主人公。衡水這個教育之都,自古就與勤奮好學有著不解之緣。那麼孫敬的故事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現在的孫敬學堂又秉承了哪些老祖宗的優秀傳統?
講述人
河北閭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紅
「頭懸梁」的孫敬
01
可以說幾乎沒有人對「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不熟悉,它比喻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而"懸梁"的主角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孫敬。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分治九州,冀州為天下之首,孫敬先生就是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裡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孫敬讀書時非常投入,隨時提煉綱要記筆記,常常一直就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可是一覺醒來,他又非常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頭苦思如何解困的時候,目光遙望抬頭停在房梁上,頓時靈光一閃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髮髻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繃緊猛地拽一下他的髮髻,那種扯痛頭皮的疼痛就會驚醒他,而讓他困意全無,又能夠重新打起精神來繼續讀書。
身體的疼痛換來的是學識的增長和精神的富足。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經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刻苦學習,孫敬先生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裡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如今「懸梁刺股」這種學習方法絕對不值得借鑑,但是勤奮的精神應該被銘記。
孫敬學堂—敬茶禮
02
而今天,孫敬學堂是一個學禮的地方,那麼,禮儀都包含了哪些?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要如何運用呢?孫敬學堂一日三禮中的餐桌禮,學自立,細嚼慢咽不挑剔;敬茶禮,學感恩,跪拜父母行孝悌;拜師禮,學君子,聖賢古訓要牢記。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一起體驗一下敬茶禮的魅力。
說起茶的淵源,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記載,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西周的《華陽國志》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出現在漢代。
而茶則由最早的祭品轉變為菜食、藥用,最終成為飲品,並成為現代交際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客來》這首詩中講到: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接人待物的範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進而形成了以茶待客,以茶侍親,以茶敬天地的禮說成因。
茶道的「廉、美、和、敬」源於孝道的「忠、孝、廉、節」。茶的禮儀與中華禮儀一脈相承,是中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份。
1
敬茶禮首先是欣賞器具
學習敬茶禮的第一項是先來認識茶具,認識茶壺、公道杯、品茗杯、濾網、茶荷、茶筒、茶漏、茶匙、茶針、茶夾、茶則、茶盤。敬茶禮的當中我們需要學習的新鮮事物真的是很多。
2
燙杯溫壺,淨器敬親
在衝茶、倒茶之前用開水衝燙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放置茶壺與公道杯時,壺嘴應相對而放。否則就有逐客之意,對人不尊重。
3
置茶洗茶,下氣怡聲
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這樣可以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公道杯中的水倒在兩個品茗杯中,公道杯中剩餘的水全部倒在茶盤裡,品茗杯中的水全部倒在茶盤裡。
4
泡茶分杯,親恩綿長
把品茗杯一字排開,將公道杯中的茶水分別倒入兩個品茗杯中,茶斟七分滿,表示對長者的尊敬。
5
學童敬茶,感念親恩
最後,所有學童起身,正立,右手拿起品茗杯中部,左手託住杯底,雙手將品茗杯端起,微微彎腰低頭,手向前推出,同時要說「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請用茶!」請坐。
現在正是全國上下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關鍵時刻,學生們都在居家學習、上網課。這個時候我們更要體諒老師以及父母的辛苦。不同的學習形式,都要保有相同的勤學精神。
等到疫情結束春暖花開的時候,孩子們可以跟著爸爸媽媽,來到美麗的孫敬學堂,一起學習敬花禮、敬香禮。還可以來體驗古法造紙、活字印刷、魯班工坊、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文化項目,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來源 | 河北交通廣播車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