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聽河北|古人為什麼要「頭懸梁」?到孫敬學堂一探究竟!

2020-12-27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動聽河北 為愛發聲

面對疫情,我們倡導大家響應國家疾控部門號召,少外出,不聚會,如非特殊崗位員工,宅在家中也是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為了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共克時艱、暢享美好,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河北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聯合策劃推出《動聽河北》欄目,每天下午14:30之後在《992樂行天下》節目中連線各地旅遊人帶您走進故事中的河北。

動聽河北 為愛發聲

00:31來自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孫敬「頭懸梁」勤奮苦讀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那您知道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是咱們河北人嗎?今天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河北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聯合策劃推出《動聽河北》欄目,就帶您走進衡水的孫敬學堂,感受古人的刻苦努力和尊師重禮。

故事裡的孫敬學堂

孫敬,今衡水市冀州區人,東漢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也是我們熟悉的成語"懸梁刺股"中"懸梁"的主人公衡水這個教育之都,自古就與勤奮好學有著不解之緣。那麼孫敬的故事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現在的孫敬學堂又秉承了哪些老祖宗的優秀傳統?

講述人

河北閭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紅

頭懸梁」的孫敬

01

可以說幾乎沒有人對「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不熟悉,它比喻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而"懸梁"的主角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孫敬。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分治九州,冀州為天下之首,孫敬先生就是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裡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孫敬讀書時非常投入,隨時提煉綱要記筆記,常常一直就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可是一覺醒來,他又非常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頭苦思如何解困的時候,目光遙望抬頭停在房梁上,頓時靈光一閃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髮髻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繃緊猛地拽一下他的髮髻,那種扯痛頭皮的疼痛就會驚醒他,而讓他困意全無,又能夠重新打起精神來繼續讀書。

身體的疼痛換來的是學識的增長和精神的富足。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經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刻苦學習,孫敬先生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裡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如今「懸梁刺股」這種學習方法絕對不值得借鑑,但是勤奮的精神應該被銘記。

孫敬學堂—敬茶禮

02

而今天,孫敬學堂是一個學禮的地方,那麼,禮儀都包含了哪些?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要如何運用呢?孫敬學堂一日三禮中的餐桌禮,學自立,細嚼慢咽不挑剔;敬茶禮,學感恩,跪拜父母行孝悌;拜師禮,學君子,聖賢古訓要牢記。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一起體驗一下敬茶禮的魅力。

說起茶的淵源,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記載,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西周的《華陽國志》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出現在漢代。

而茶則由最早的祭品轉變為菜食、藥用,最終成為飲品,並成為現代交際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客來》這首詩中講到: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接人待物的範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進而形成了以茶待客,以茶侍親,以茶敬天地的禮說成因。

茶道的「廉、美、和、敬」源於孝道的「忠、孝、廉、節」。茶的禮儀與中華禮儀一脈相承,是中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份。

1

敬茶禮首先是欣賞器具

學習敬茶禮的第一項是先來認識茶具,認識茶壺、公道杯、品茗杯、濾網、茶荷、茶筒、茶漏、茶匙、茶針、茶夾、茶則、茶盤。敬茶禮的當中我們需要學習的新鮮事物真的是很多。

2

燙杯溫壺,淨器敬親

在衝茶、倒茶之前用開水衝燙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放置茶壺與公道杯時,壺嘴應相對而放。否則就有逐客之意,對人不尊重。

3

置茶洗茶,下氣怡聲

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這樣可以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公道杯中的水倒在兩個品茗杯中,公道杯中剩餘的水全部倒在茶盤裡,品茗杯中的水全部倒在茶盤裡。

4

泡茶分杯,親恩綿長

把品茗杯一字排開,將公道杯中的茶水分別倒入兩個品茗杯中,茶斟七分滿,表示對長者的尊敬。

5

學童敬茶,感念親恩

最後,所有學童起身,正立,右手拿起品茗杯中部,左手託住杯底,雙手將品茗杯端起,微微彎腰低頭,手向前推出,同時要說「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請用茶!」請坐。

現在正是全國上下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關鍵時刻,學生們都在居家學習、上網課。這個時候我們更要體諒老師以及父母的辛苦。不同的學習形式,都要保有相同的勤學精神。

等到疫情結束春暖花開的時候,孩子們可以跟著爸爸媽媽,來到美麗的孫敬學堂,一起學習敬花禮、敬香禮。還可以來體驗古法造紙、活字印刷、魯班工坊、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文化項目,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來源 | 河北交通廣播車友會

相關焦點

  • 走進閭裡話孫敬
    孫敬學堂還辦有蒙學館,招收適齡兒童儒學,通過幼兒基礎教學與傳統文化體驗式教學相結合,讓孩子們讀蒙經、習國禮、學國藝,從小培養孩子們知禮明孝……既然說到了孫敬學堂,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孫敬。 「頭懸梁,錐刺股」傳承古今的勸學警句,被寫進《三字經》,從而得以千古傳頌。學習是件苦差事,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 懸梁苦讀學孫敬 身體力行習禮儀
    懸梁苦讀學孫敬  身體力行習禮儀     2018年5月4日,石家莊市長安區南石家莊小學二至四年級學生
  • 冀州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頭懸梁,錐刺骨」歷來是勸學的名言警句,被寫進了《三字經》千古傳頌。學習是件苦差事,抱著書本讀的多了,累了,很容易就打瞌睡。怎麼辦?這兩位古人就對自己下了狠心:一個拿起錐子來,扎自己的大腿。這樣,當然人就精神了,不過,聽起來很有些殘忍。其實,也難怪。因為這個故事裡人物叫做蘇秦,他受過太多嘲弄屈辱。為了提示自己不忘舊恥,激發自己的潛能,才有這麼偏激的做法。
  • 孫敬懸梁蘇秦刺股|努力成就人才
    高考誓師大會,圖片源於網絡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便懸梁的故事。孫敬懸梁,圖片源於網絡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 頭懸梁,錐刺股的兩人後來混得怎樣?歷史老師肯定忘了告訴你!
    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我們耳熟能詳,那麼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結局究竟如何呢?相信歷史老師絕對不會告訴你。頭懸梁的主人公是孫敬。孫敬是漢朝人,年幼時就很愛讀書,視書如命。他讀書是為了激勵自己用繩子把自己的頭髮拴在橫梁上,只要自己打瞌睡低頭,繩子就會扯他的頭髮,這樣就會清醒過來。
  • 都聽過「頭懸梁,錐刺股」,但你知道那個錐究竟是什麼東西嗎
    都聽過「頭懸梁,錐刺股」,但你知道那個錐究竟是什麼東西嗎一說到考古,很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古老文物,由於這些物件大多年代久遠,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偏離的有些遠,所以,大多人會覺得關心這個沒有太多的意義,其實,如果抽 出一些時間,對文物做些了解
  • 頭懸梁的學子,磨剪子的老人,還有被訓練捕魚的水獺,你見過嗎?
    「頭懸梁錐刺股」,這句話想必每個人都聽到過,那麼真實的操作,你看到過嗎?今天,小編收集到了頭懸梁以及一些其他老百姓的照片,請您欣賞! 埋頭苦讀的年輕人 「頭懸梁」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叫孫敬,讀書到深夜,經常困,於是為了防止打瞌睡,找來繩子一頭綁住頭髮,一頭系在房梁上
  • 成語故事:懸梁刺股(學習古人讀書的興致)
    故事簡介這是兩位古人學習的故事。第一個是關於孫敬頭懸梁讀書的故事。東漢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叫孫敬,十分熱愛學習。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看書,但是他依然覺得時間苦短。於是,只要他一犯困,頭髮就被麻繩扯住,就一下驚醒了。第二個是關於蘇秦錐刺股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蘇秦特別熱愛學習,他雲遊四方,慢慢頗有名氣,於是趾高氣揚起來。可是後來他不被秦王看重,而逐漸被冷落,於是周圍的人就開始議論他。受挫的蘇秦決定發奮學習。但是不管他多努力,只要到了晚上,他就容易犯困。一次偶然的機會,蘇秦被錐子刺中,疼痛感讓他瞬間清醒。
  • 頭懸梁錐刺股的青年——蘇秦、孫敬告訴你,人生沒有隨便的成功
    在戰國時期,雖沒有高考選拔這一說,但發奮圖強的人同樣不少,我們經常聽到的「頭懸梁錐刺股」就是刻苦學習的榜樣。上學時經常被師長拿來激勵我們。頭懸梁:講的是漢朝的孫敬,自幼好學,常常看書到深夜,有時候看著看著不免因為太困而睡著,有一次,他抬頭思考問題,碰巧靈感一來,想到一個主意對抗睏倦——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房梁上一頭繫著他的頭髮,這樣,每當他想打瞌睡的時候,只要一低頭就會因為頭皮的疼痛而驚醒,從而達到繼續看書的目的
  • 老照片:湖廣總督張之洞伏案辦公,年輕人苦讀上演「頭懸梁」一幕
    小編搜集到一組晚清老照片,在此分享出來,我們一同感受100多年前的社會狀況。這些照片所呈現的歷史場景,與你想像的相符嗎?東漢時期,讀書人孫敬經常讀書到深夜,為了防止打瞌睡,他找來繩子綁住頭髮,系在房梁上,只要他一打瞌睡就會因為疼痛而醒來。這就是「頭懸梁」的故事。照片記錄了一個真實可感的「頭懸梁」場景,那位年輕人如此用功,很可能是為了考取科舉功名。
  • 那些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勤奮的人後來怎樣了?
    頭懸梁、錐刺股、聞雞起舞。。。這些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您知道它們的主人公,後來發展如何麼?
  • 為什麼古人要睡在不舒服的瓷枕上?其中一功能是為了方便女性
    那麼古人為何用瓷器做枕頭呢?其實枕頭從瓷器到棉花的變化,在人類發展中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遠古時期,古人已經使用枕頭睡覺了。最早出現的枕頭是用石頭或者木頭做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出現了有字有畫的瓷枕。據考證中國最早的瓷枕出現於隋朝,唐朝時期瓷枕頭已經開始流行,而宋朝則把瓷枕頭推上了巔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習慣用瓷枕頭!
  •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誰的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匡衡還是孫敬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這是螞蟻莊園11月12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11月12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  今天的問題是: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  孫敬  匡衡  答案:匡衡  答案解析:成語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講述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 頭懸梁,錐刺股的開創者,別人家的孩子——蘇秦
    在以前讀書時我們經常會被家長拿來比,所以就有別人家的孩子一詞;而家長老師們為了勸學,經常說的莫過於「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這兩詞了,尤其是頭懸梁,錐刺股。「頭懸梁,錐刺股」之所以被大人們經常拿來舉例勸學,是因為這個典故的主人公蘇秦的確讓人為之嘆服。蘇秦的身世:蘇秦生在農家,最後通過頭懸梁,錐刺股般的學習狀態,成功身佩六國相印,成為六國「從約長」,他這翻蛻變可以說是從寒門到封侯拜相的典範,而父母也希望自己子女成為人中龍鳳,所以頭懸梁,錐刺股就成了最適合對我們勸學的典故。
  • 鎮江一學生「頭懸梁」看書 竟是為防近視加重
    現代版頭懸梁打開檯燈,翻開本子,把一根懸繩掛在脖子上,戴著一副眼鏡的男孩開始做作業——昨天,記者在青雲門一家麵店目睹了一幕現代版的頭懸梁。「一遍遍讓他看書寫字時保持距離,頭抬高些。小孩子寫著寫著頭就低下去了。所以我想出了這個辦法。」阿明說。記者看到,這個防近視裝置非常簡單,就是用普通的紅色玻璃絲帶和繩子連接並固定在高處的架子上,與孩子下巴、脖子處接觸的另一頭綁了些發泡棉,用膠帶紙粘好,防止刮擦皮膚。在阿明的嚴厲監督下,兒子已經習慣了「頭懸梁」寫作業。
  • 頭懸梁錐刺股?魯迅讀書提神的方法你絕對想不到
    少年時,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由於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回家苦讀。但民國時期,百姓生活普遍艱苦,先生讀書環境亦是如此。每當晚上讀書時,總感到夜讀難耐,饑寒困頓,嚴重影響讀書效率。但古代「頭懸梁、錐刺股」等辦法只能解決困頓這一問題,無法解決寒冷,如何才能一次性解決困頓和寒冷兩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