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泉州市檔案館、中共泉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聯合發文通報泉州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驗收情況。
臺商區4個村通過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驗收!東園鎮這個村上榜~南洋樓和宗祠、古大厝是龍蒼村的一大特色,目前村裡有保存較為完整、位置相對集中的南洋樓30多座,宗祠、古大厝20多座,寺廟3座。南洋樓大多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當地華僑為謀生背井離鄉,白手起家打拼後榮歸故裡的歷史印證。
龍蒼村「鄉愁記憶館」為臺商區首個村級「鄉村記憶文化館」,於2018年10月建成,由一座建於上世紀60年代、具有閩南建築特色的「番仔樓」改建而成。該記憶館分為黨史館、村史館、文化館、風俗館、孝廉館、農博館等6個館,以鄉愁為主題,多方面展現僑鄉文化,館內展示本村名人及僑胞莊鼎水、莊益順、莊祥慶等人愛國愛鄉事跡以及孝廉文化家風家訓,陳列有老式的農具及木枕、馬燈、雕花筷子籃等家具實物共200多件,全面展示龍蒼村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鄉村記憶文化。該記憶館今年6月被認定為臺商區第三批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萬安村地處泉州臺商投資區西大門,與泉州市洛江區隔江相望,東接洛安村,西臨雲莊村,南臨洛陽江,北至洋坑山,距離泉州市政府約16.5公裡,早時此處就是晉惠古渡頭,據《福建通志》、《閩書》等志書載:萬安渡「水闊五裡,深不可測,一遇狂風,則沉舟被溺死無算」,故得名萬安。萬安村唐初隸屬武榮州南安縣;宋時隸屬惠安縣崇武鄉;元時隸屬信義鄉德興裡,明、清時期屬十九都通津鋪,民國屬洛陽鎮公所萬安保;1961年隸屬於洛陽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洛陽公社改為洛陽鄉;1985年4月洛陽鄉改制為鎮,洛陽街拆分為洛陽、洛安、萬安三個村。萬安村共有四個村民小組,總計1001戶,3495人。
萬安村村落依山臨海,村居民宅傍山面海而建,環境山清水秀,具有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有洛陽古橋、昭惠廟、義波祠、張氏大夫第、洛陽古街、天主教堂等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康定情歌》採編者吳文季的故居等人文資源,還擁有灘涂紅樹林、松樹、海鷗、白鷺等自然資源。
洛陽鎮萬安村「鄉村記憶文化館」位於萬安村委會五樓,設有村情概況、傳統工藝、教育人文、文物古蹟、人物、美食、傳統習俗、榮譽和老照片專欄等共9個版塊,館內展示了洛陽橋、留公陂、昭惠廟、張氏大夫第等豐富的文物勝跡和神韻飛揚的雕藝文化產業,集中展現了一批各領域傑出人物的事跡,包括享譽全國的《康定情歌》採編者吳文季,工藝大師劉碧蘭、公向新、松玲婷等以及科研界人物。特設的老照片專欄充滿濃濃的鄉愁記憶,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村民的生產生活、民俗活動照片以及轄區內學校師生的珍貴合影。館內展陳有早年漁具、生活用具實物和影雕、石雕作品共20多件。「鄉村記憶文化館」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現了萬安村濃厚的歷史人文積澱、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和濃鬱的鄉愁記憶。
蘇坑村位於臺商投資區東北部,東與蓮新村接壤,西與門頭行政村坑園、田中自然村毗鄰,北臨大寨山,與後曾行政村之大峽自然村和山內行政村之下山內自然村相望,南與上侖村連接,在宋、元時屬臺商投資區守節裡行滿鄉,明、清時屬惠安縣二十六都青山鋪,民國期間屬青山鄉蘇坑村,1949-1957年屬惠安縣第四區、第五區蘇坑鄉,1958年屬上遊人民公社張坂管理區蘇坑大隊,1984年改蘇坑大隊為蘇坑村民委會員。面積1.25平方公裡,轄蘇坑、後宅2個自然村,全村共有750戶,人口3236人。
蘇坑村是臺商投資區的革命基點村之一。民國時期,該村便創辦了國民小學,1927年,該村蘇克明參加了「惠安暴動」,後因暴動失敗,逃避外地,繼續開展地下對敵鬥爭,1937年,在蘇克明、蘇鴻樹的領導下,該村成立了「惠安縣抗日第十一巡迴宣傳隊」,積極發動群眾,支持抗日。解放戰爭時期,該村成為惠安縣地下黨活動的基點村之一,1949年3月,中共青山支部又在該村成立,成為惠安較早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書記蘇克明,委員蘇雲勇。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那段崢嶸歲月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蘇坑村「紅色記憶展覽館」由原蘇坑小學校舍改建而成。該展覽館集「紅色記憶」和「鄉村記憶」於一體,為綜合性場館,以弘揚紅色文化、還原鄉村文化為主題,設有村情村史、特色記憶、文物勝跡、民俗風情、教育事業、新村新貌及紅色記憶人物、紅色記憶史跡等8個版塊,館內陳列了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軍用水壺、小號、子彈廂等實物共35件。該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生動地展示了蘇坑村豐富的人文歷史和珍貴的文物遺蹟,講述了革命戰爭及新中國建設中湧現的革命志士和先烈的事跡,對弘揚和傳承鄉村歷史文化、汲取紅色力量、傳承革命老區紅色精神,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崧山村位於臺商區東部,是張坂鎮西北部最高丘陵山區行政村。在宋、元、明屬25都黃田急鋪,清朝、民國屬鎮安鋪,建國後至1958年先後屬東園區、四區、七區美峰鄉,後屬張坂公社,設崧山生產大隊,1984年公社改鄉鎮後屬張坂鎮,設崧山村民委員會。埔塘,俗稱下三鄉;而崧山,俗稱頂三鄉(洋厝、莊內、大坪)。全村總人口1700多人。崧山村山地面積10266畝,森林覆蓋率90%,其中,生態公益林1686畝,杉、松、雜用材林4794畝,經濟林2200畝(人均3.4畝),是縣級生態村。境內有西竺寺廟、古道場、美峰水庫等人文景觀;洋厝自然村茂林山有近80畝的天然油杉林,山上有一座「東西塔」外形奇特,大坪官湖林場古道場遺址。
崧山村「鄉村記憶館」位於崧山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館內設置村情概況、村域經濟、教育事業、人才輩出、文物史跡、美麗鄉村、習俗、榮譽等八大篇章,再現展示了宋代古道場遺址、清代大坪孫蘭陔夫妻合葬墓、清代孫厚齋墓、西竺寺、象坑林場、珍稀植物油杉保護林等眾多豐富的文物遺蹟和風景名勝,以及這片土地上湧現出的一代代歷史名人事跡。另外,該村「孫易彬故居」作為「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的名人特色館,是臺商區弘揚優良家風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張重要名片,兩個展館充分展示了崧山村這片土地上承載的人文厚度與歷史深度,對於弘揚和傳承鄉村歷史文化、激發廣大群眾對家鄉的熱愛與建設之情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