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圍繞在我們生活中的諸多動作、理念。並逐漸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每天早起刷牙洗臉、讀書或者運動、晚上泡腳等等。好的習慣可以受用終身,就像每天堅持刷牙可以防止我們牙齒變壞,壞的習慣則會貽害終生,譬如吸菸等,如何改掉我們身上的壞習慣、保持那些好習慣?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關於習慣的養成研究方面,行為心理學專家發現並認為一個人的新的習慣或者理念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他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執行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隨後研究人員對21天效應的階段性特徵經行測試,經過不懈的努力,發現就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啟習慣培養的第一周。這個階段主要的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我們就健身來說,在開啟健身的第一周內,因為身體長時期處於休眠狀態,往往會出現肌肉酸痛、一定時間的精神亢奮等,無論從身體還是神經都處於不正常狀態,需要刻意的堅持。
第二階段:培養的第2、3周。這個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這一階段立足於第一周的改變,基本上已經接受習慣產生的諸多身體或精神的改變,表現的很自然,但是需要繼續刻意保持,這段時間也是較為關鍵的,因為一旦終止幾天,又很快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功虧一簣。
第三階段:習慣培養的21天之後。這個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習慣經過21天的堅持培養之後,會發現習慣之前的一些習慣會讓我們感覺不適應,我們可能有過這樣一種感受:當我們每天堅持7點起床幾周之後,可以不用設置鬧鐘來提醒我們起床。
關於習慣的養成我們可以用21天效應來完成,但是主動的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有時候可能需要一些理由,這些理由我們可總結為兩點:內因和外因。
內因我們主觀意識上要改變的,就像吸菸者感覺吸菸對身體的傷害太大,懼怕身體發生病變決定戒菸,缺乏運動的人無法直視自己臃腫的體態和上下樓的喘息,決定運動等等,這些是習慣的主體主觀意識上的,我們稱之為內因。
外因是藉助於外力去完成習慣培養的。當我們需要跑步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一套運動服、打羽毛球、桌球等可能需要一個搭檔等,這些我們稱之為外因,如果一個習慣沒有內因而只有外因,那麼很難去完成這個習慣的培養。
我們身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們有很多人都表現的非常自律、熱愛學習、崇尚運動等,這些習慣雖然不是成功的所有原因,但至少是成功之路的基石,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培養習慣從來都不晚,我們需要的是主觀意識的改變,即「內因」,適當的藉助於「外因」輔助,堅持完成21天,一定能完成習慣的培養,通往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