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效應

2021-02-19 人力資源心理學

一、什麼是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根據我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二、21天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21天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影響它的因素有哪些?據研究發現,影響21天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

  一是舊習慣、舊理念對新習慣、新理念形成的幹擾。當兩種習慣、理念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中某些因素都要求相反的內容時,就會發生幹擾。例如教書育人與導學育人兩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要求教師做出育人的理念與行為,但教書與導學的育人手段有較大差異,甚至有本質差異,因此,要形成導學育人的新理念與習慣常會受到教書育人的影響和幹擾。實踐表明,舊習慣、舊理念越是鞏固,新習慣、新理念的形成就越容易受到幹擾。因此,在舊習慣、舊理念幹擾下學習一種新習慣或新理念,就會時常出現某些頑固性的錯誤。這些錯誤來自舊習慣、舊理念中的成分。可見,一個新理念或新習慣的形成需要21天(或重複21次),是與舊習慣、舊理念的幹擾有密切關係的,這也可以說是產生21天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是理念與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點前面已經談及,據易發久的研究,它需要三個階段才能形成。如用美國凱爾曼(1961)的研究,它也需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順從。即表面接納新理念、或開始新習慣,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儘量與新的要求一樣,而在實質上未發生任何變化。此時,最易受到外部獎勵和懲罰的影響,因為順從可獲得獎勵,不順從就會遭到懲罰。可見,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一開始多數是受到外在壓力影響而產生的,自發的是極為少見的。第二階段,認同。認同是在心理中主動接納新理念、新習慣的影響,比順從更深入一層,因此,此時意識成分更加濃厚,不再是被動的無奈的,而是主動地、有意識地加以變化,使自己儘可能接近新理念、新習慣。第三階段,內化。此時新理念、新習慣已完全融於自身之中,無任何不適之處,已徹底發揮新理念、新習慣的作用。一般而言,這三個階段對非特異的理念、習慣只需21天便可形成,這是大量實驗與實踐的結果。

  三是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需要不斷地重複,即使簡單的不斷重複也是十分有效的。 21 天效應不是說,一個新理念、新習慣只要經過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這一新理念、新習慣要不斷地重複才能產生效應。這也是現在許多廣告不斷播報的原因所在。

  當然,這裡所講的21天是對新理念、新習慣的中等程度而言的,強度低的、簡單的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就可能會形成的快一些,強度大的、複雜的新理念、新習慣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新理念、新習慣的性質對形成的時間來說也可能會有影響。但目前尚不知影響有多大,也需深入探討。

  此外,舊理念、舊習慣的改變或消退是否也如同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呢?其機理是否一致?尚不得知。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這一舊理念、舊習慣就是我們想要改變成新理念、新習慣的,也就是兩者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應該說它們是同步的,立的時候,也就是破的時候,也就是說,同樣需要21天才會產生效應。

  21天效應對學校導學育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現在學生的許多不良行為習慣、不良錯誤觀念難以改變,新理念、新習慣難以形成,與我們沒有按照21天效應的規律辦事很有關係。因此,學校教師要積極應用這一規律,下列是應用時尚需注意的對策:

  首先,學校教師要知道習慣、理念具有巨大的作用。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 5% 是非理念行為,屬於非習慣的行為,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受理念支配,都屬習慣性的行為。由此可見,理念、習慣在一個人行為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力量所在。因此,形成良好的新理念、新習慣就顯得格外重要,千萬不要忽視理念、習慣的作用。

  其次,學校教師要相信理念、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形成的。我們學校教師中常有人如此感嘆:「朽木不可雕也」,也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大量實驗與實踐證明,只要不斷重複,習慣、理念是可以改變的。當然,改變理念、改變習慣會是一個極不舒服、極不情願的事。但不管怎麼說,人的行為是按理念、習慣行事的,不良的理念、習慣不改變,就可能產生不良的行為,其後果當然是不好的。因此,在改變理念、習慣時,不能因不情願不舒服就放棄,必要時還要給予外在壓力,特別是剛開始時更需如此。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這一炮不打響,後續改變就不可能。因此,要記住改變任何一個理念、習慣時都要不斷重複,直至21天,甚至21天以上。相信,沒有改變不了的理念和習慣。否則,就意味著失敗的來臨。

  第三,學校教師在改變學生的理念、習慣時,一定要遵循 21 天效應的規律,不能盲幹。因此,下列三點尚需引起重視。一是要按照三階段的形成特點進行理念、習慣的改變工作;二是要有耐心,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需要21天,甚至更多天;三是在這21天裡需要不斷地重複練習,不習不得。

三、21天效應的應用

21天效應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應用於自我改造上來。許多自覺(注意是自覺而不是自發)改造自我的人,成功的應用21天效應改變自我,完善自我。這主要應用在兩方面:一個是改造自己的理念,一個是改造自己的行為習慣。比如,從人人為我的理念改變為我為人人;從不能吃虧的理念到吃虧是福;改變行走坐立的姿勢;改變言談舉止的習慣等等。

想分享給身邊HR好友?請點右上角選[分享到朋友圈]

NEW!可以查閱歷史文章了!同樣是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公眾帳號]---->[查看歷史消息]即可


---如何推薦給朋友?

微信公眾號:人力資源心理學

或搜微信號:hr xin li

相關焦點

  • 什麼是21天效應?
    21天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21天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影響它的因素有哪些?據研究發現,影響21天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    一是舊習慣、舊理念對新習慣、新理念形成的幹擾。當兩種習慣、理念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中某些因素都要求相反的內容時,就會發生幹擾。
  • 21天效應與好習慣
    什麼是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21天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21天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什麼?一般而言,這三個階段對非特異的理念、習慣只需21天便可形成,這是大量實驗與實踐的結果。   三是新理念、新習慣的形成需要不斷地重複。即使簡單的不斷重複也是十分有效的。 21 天效應不是說,一個新理念、新習慣只要經過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這一新理念、新習慣要不斷地重複才能產生效應。這也是現在許多廣告不斷播報的原因所在。
  • 習慣養成的「21天效應」
    習慣養成的「21天效應」施施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女孩,父母開了一家物流公司,平時忙於公司事務,無暇顧及她的學習,即使有空,不是帶她上館子吃飯,就是帶著她出去玩耍,根本不過問功課。對於舊習慣的改變,不可能是一兩天就能夠做到的,家長如果配合學校改變施施已經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才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21天效應對學校、家庭導學育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 【漲姿勢】什麼是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
  • 機務工作中的「21天效應」
    □張潔  行為心理學把一個人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行為或者想法。比如,你想跑步來減肥或者鍛鍊身體,1天~7天需要刻意提醒自己,7天~21天需要意識來提醒自己,堅持21天以後就養成習慣了。
  • 經過21天訓練可以華麗轉身嗎?管理中的21天效應
    她的問題讓我聯想到自己的健身課也都會把21天做為一個周期,比如《21天燃脂訓練課》《21天吃出健康好身材》,還有很多訓練,比如背單詞、演講技巧、提升自信、情緒自控,也都會這樣規劃時間周期,我們和訓練老師溝通時,也會被告知,至少要21天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難道不能把課程壓縮成短短的幾次嗎?拒絕注水課,只講乾貨,那不是更節約時間嗎?
  • 「21天效應」助你養成好習慣
    中國航空旅遊網訊:(新疆飛機維修基地 張潔)行為心理學中,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行為或者想法。比如:你想跑步來減肥或者鍛鍊身體,1-7天需要刻意提醒自己,7-21天需要意識來提醒自己,堅持21天以後就養成習慣了。
  • 【MBA百科】一個改變自己的21天效應。
    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 21天效應的產生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21天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影響它的因素有哪些? 21 天效應不是說,一個新理念、新習慣只要經過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這一新理念、新習慣要不斷地重複才能產生效應。這也是現在許多廣告不斷播報的原因所在。
  • 21天效應,養成可以受用終身的習慣
    關於習慣的養成研究方面,行為心理學專家發現並認為一個人的新的習慣或者理念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他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執行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 自建小區的「21天效應」
    行為心理學界曾提出理論:一個人的動作、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成為習慣,稱作「21天效應「。  孝感市永新路20號工行自建小區裡的「21天效應「如何產生?  這就要從高偉和他的鄰居並肩戰「疫「說起了。
  • 徹底放下一個人的好方法:21天效應法
    這個方法就是——21天效應法,這是指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法。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 「21天效應」,成人英語口語提升需要養成習慣!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21天效應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的人應用於自我改造上來,我們可以養成很多良好的習慣,許多自覺改造自我的人,成功的應用21天效應改變自我,完善自我。這主要是應用在兩方面:一個是改造自己的理念,另外一個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比如從人人為我理念改變為我為人人;從不能吃虧的理念到吃虧是福;改變自己行走和坐立的姿勢;改變言談舉止等。
  • 婚外戀,想要有效忘記「一個人」,21天效應法,21天後,自然就放下了
    想要有效忘記「一個人」,21天效應法,21天後,就放下了。 若是你們之間的距離真的是一件到了那種不可能了,那就忍著吧,等你熬過了14天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不聯繫,也可以生活的這麼好」原來想像的那種痛苦,黑暗的生活對於你來說並沒有發生。
  • 21天養成一個習慣,僅需堅持21天?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不是你的最終目標,而是你如何使用時間的過程。然後,你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將成為過客。終點只是暫時的一瞬間,過程是一個充實的旅途。所以不能為了理想中的目標過度憧憬完美,也不能因為理想中的目標而過度暗淡現狀。
  • 知道怎麼用21天效應,來改變觀念,養成良好生活,決定你的未來
    你們有聽過「21 天效應」嗎?在行為心理學中,要養成新的習慣、建立新的觀念,至少需要 21 天的時間。當然啦,先撇除 21 天這數字精不精準,畢竟這只是個理論、實際情況還是因人而定;如果你好奇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建立好習慣,那不妨看看我整理出的 3 個小技巧嘍~#1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拆解任務、關關難過關關過。
  • 堅持21天養成好習慣,受益終生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所以,如果你真心想要改變自己,想養成好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成功的人,那麼請你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堅持21天吧,慢慢地就會成為你的了。
  • 朝陽東湖街道推出垃圾分類21天習慣養成計劃
    朝陽區6月5日發布,東湖街道南湖中園北社區推出「垃圾分類21天習慣養成計劃」,通過「21天效應」,鼓勵和引導居民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南湖中園北社區居民於龍在家中配備了四個垃圾桶,分別對應其他、廚餘、可回收、有害四類垃圾。
  • 著名的21心理學效應:知道做到,方能得到
    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一個新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老」習慣。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一個想法,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習慣一旦產生,就會影響人的潛意識,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最後它進化成為你的本能。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四川省簡陽中學開展《運用「21天習慣養成法」》課題研討會
    2020年9月11日,為推進課題有序開展,加強課題組成員工作交流,以便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運用「21天習慣養成法」培養高中生主動學習習慣的個案研究》課題組成員在致知樓3-4辦公室進行探討學習,並進行資料整理。
  • 河馬英語「21天英文閱讀」打卡活動獲獎名單公布啦!
    天效應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因此21天的堅持就可以養成孩子的學習習慣。通過21天的學習打卡,鍛鍊了孩子們對於英語學習的堅持度,同時家長在陪伴孩子堅持打卡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最好的親子陪伴,而這種陪伴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養料,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