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買鏡頭或者相機時候肯定有一個參數這就是光圈,通常是f/後面一個數字,也就是f/1.4,f/2.8,這個斜槓是有它的意思,但是現在很多都把它省略掉直接f後面加數字
為什麼這樣寫,其實f是表示焦距的意思,斜槓是代表除號,後面的數字才是真正的光圈值,兩個數字相除就是光圈的直徑。在望遠鏡的參數裡面會用焦比來標示通光量,其實也是和光圈一樣的意思。
例如理想情況下,24mm f/1.4 就是用24/1.4=17.14mm,由這個比例可以看出,焦距越長,光圈越大光圈的直徑就要越大,已經是體積越大。
所以光圈也是表示通光量的一個單位,理論上一樣的光圈通光量是一樣的。
既然知道光圈的f值是個比值,也就是數字越小代表進光量越大,所以就不要說1.4是小光圈,5.6才是大光圈這些笑話了。
為什麼相機鏡頭要設計成可變通光量這種結構呢?這是因為通常鏡頭的中心成像畫質最好,所以可以通過遮擋部分邊緣,來提高畫質的目的,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鏡頭的最佳光圈在縮小兩檔之後,還有f8下無狗頭的原因。還有因為可以控制光圈大小改變通光量,從而在光線環境一樣的情況下可以由光圈來控制曝光時間,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一般來說攝影時候需要越多光線越好,所以大光圈的鏡頭就有優勢,但是有些情況下也需要小光圈,例如光繪、星軌、瀑布、車流這些提成就需要長快門就是在小光圈的情況下得到的。
光圈可調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可以控制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在拍微距題材時景深可能小於一毫米,這時候就需要用小光圈增加把光圈縮小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可以增加景深,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可以製造漂亮的星芒。
為什麼光圈值不是整數而是1.4,1.4,1.8,2.0,2.2,2.8這些奇怪的數字呢?
因為先定義增加一檔曝光時就說增加原來的一倍曝光量
假設現在的光圈是直徑是A,想增加一檔曝光量,在其他參數都不變時,要讓進光量就是增加一倍,光圈的面積也要增加一倍,這時候光圈直徑是B。由於圓的面積=π*r^2,也就是圓周率乘以半徑的平方,這些小學數學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你應該還記得吧。
通過以下變換可以算出光圈增加一檔之後的關係,也就是1.4倍的關係
由於一檔光圈的跳躍有點大,一般數位相機都是再細分成三分之一檔,於是就是相機上面那些數字了。
上面是說了常見的f檔表示光圈大小,但是還有的是用T值來表示
這是因為f檔是在一種理想情況下,但是由於不同鏡頭可能因為不同的光學結構、材質用料,即便擁有一樣的焦段、最大光圈,實際拍攝效果還是可能有差,畢竟光在鏡頭內傳播的過程中勢必因為材料、結構等因素,而導致流失。因此想評斷一款鏡頭拍攝出來的透光性,則需要通過實拍測試,並制定一個參考值,那就是「Transmission」的縮寫「T值」,也叫做「曝光級數」。
一般T值的數值總是會比鏡頭最大光圈值大,而兩者數值間的差,就代表光在傳輸過程中流失的量,簡言之,T值越接近F值.表示鏡頭的透光性越佳,拍出來的曝光效果也更明亮。在電影攝影鏡頭上,也多用T值作為鏡頭亮度的參考標準,特別是在以前還沒有變焦鏡頭出現時,由於依據拍攝的距離不同,會需要更換不同焦距的定焦鏡頭來「變焦」,但又不能影響拍出來的光線亮度,這時T值就是個不錯的參考值。如果你打開專業的鏡頭評測網站DXOMARK網站就可以看到所有鏡頭的t值
一般的電影鏡頭對於曝光量比較嚴格,所以這種鏡頭一般就會用T值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