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皮火把
文/朱玉華
秋末的傍晚,阿強奶奶,慌慌張張訴說:阿強進山撿板慄,至今沒回來。
白天,我們幾個小夥伴和強強一同進山,到了鬥筒堖就各走各的,回來時沒見到強強,還以為他提前回家了呢!
爸爸媽媽都進城打工了,爺爺成為大家的主心骨。他一邊交待奶奶,趕快扎杉皮火把。杉皮做成的火把耐燃又安全,是山裡人夜行的好幫手。一邊交待跛足的二叔,通知大家到鬥筒堖找人。沒手電的,到家裡來拿火把。還特別吩咐:找到了,用火把劃圈。
我家是進山的最後一棟房子,也是進山的必經之路。不一會,爺爺嬸嬸們三三兩兩走過,一人拿一個杉皮火把,很快被夜色吞沒。
山裡的野生板慄樹不高顆粒也不大,但味道極好。每到秋天,開口歡笑的板慄,露出一排排深綠色的牙,被秋風搖落。這種板慄拿到集市是搶手貨,也是籌措學費的途徑之一。留守孩子是撿拾板慄的主力。
明月高掛,晚風漸涼。我跟著爺爺走在熟悉的山路上,不時看到火把閃爍的光亮。大家憑著記憶,幾乎訪問了鬥筒堖所有的板慄樹。
怎麼辦?擴大搜索範圍,火把四散開去。爺爺領著我,翻過一道山坡,走向大山深處,那邊也有不少板慄樹。
漆黑的夜,呼喊「強強」的聲音在山間迴蕩。爺爺自言自語:這孩子能到哪去?山洞,肯定是掉進山洞了,快走!
山風呼嘯,將汗溼的內衣吹成冰涼,左右山崗上的火把比星星明亮。
奔往山洞的路上,老遠就看到前面山崗上耀眼的光圈揮舞……
(責任編輯:劉月新 終校:袁志英 製作:四季芳 550字)
作者簡介:朱玉華,網名杉夫,湖南省瀏陽市人,文學愛好者。《鄉土文學》社會員,瀏陽市散文(報告文學)學會、詩歌學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國內外報刊和多家微信平臺。現旅居澳大利亞。
主播簡介:海之魂,本名韓雪敏,朗誦組組長。河北省邯鄲市人,從事過播音主持,編輯、記者等工作。
在一個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亞一條陰森森的河上。船到一個轉彎處,只見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燈光驀地一閃。燈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我高興地說,馬上就到過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頭不以為然地說:遠著呢!繼續划槳。
我不相信他的話。
實踐證明,船夫是對的。黑夜中的燈光,閃閃發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劃幾下就到了,其實還遠著呢……
這是俄科羅連科的微散文《燈光》(也譯作《火光》)呈現的意象。文章表面看是寫一次夜行際遇,實際上是寫社會人生。不信,你看,你想,或者也許此刻,這樣的際遇就發生在你身上……
有燈光就有希望。行走人生,特別是在漆黑黑的夜晚行走。
在場微散文同主題徵文競賽第27期(2018年8月)主題:燈光
哪個人不行走於世,又有誰永遠陽光滿途。希望你在黑夜行走時,前方有一盞明亮的燈光。不為照亮眼前的行走,只為擁有一線永不消失、永遠閃亮的希望……
在場微散文第27期徵文一人一稿,上限為550字,必須是原創首發(如其他平臺、網站、論壇及報刊已發的,請勿投)。請各位老師在郵箱註明標題、作者和字數,將照片和稿件分別傳進郵箱附件,簡介寫在文章下面(請將正文放大為小三號字,標題小二號字加粗),並註明所在地。截稿日期為2018年8月25日。在場微信平臺投稿郵箱:zczy0838@126.com。
在場微散文群,是在場主義散文流派創立的一個微散文平臺,旨在宣傳、交流、倡揚在場寫作。
在場微散文,是在場寫作的一種散文樣式,主張通過在場性、微敘事、快節奏的書寫,適應微信時代的閱讀需要。
在場微散文獎,是在場微散文群開展的一項在場微散文同主題徵文獎,每月一期,每期設一、二、三等獎各一名,分別獎給500元、300元、200元獎金,並頒發獲獎證書;優秀獎若干名,贈送「在場主義散文理論卷」《顛覆城堡》和《在場》雜誌,頒發獲獎證書。其它優秀作品贈送《在場》雜誌。
在場微散文平臺是面向全國的文學交流平臺。目前參賽作者來自全國30個省市區。
在場微散文獲獎作品(1~20期)
在場微散文獎頒出21期
在場微散文獎頒出22期
在場微散文獎頒出23期
在場微散文獎頒出24期
在場微散文獎頒出25期
在場微散文獎頒出26期
在場微散文第21期目錄 (2018年2月)
在場微散文第22期目錄 (2018年3月)
在場微散文第23期目錄 (2018年4月)
在場微散文第24期目錄 (2018年5月)
在場微散文第25期目錄 (2018年6月)
在場微散文第26期目錄 (2018年7月)
周聞道 | 微散文:文微意宏的時代敘事
雪夫:在場微散文同題寫作 我們怎麼了
在場微散文獎徵文201808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