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跑夢泉位於西湖之南,大慈山定慧禪寺內。虎跑之名,因夢泉而來。傳說唐代高僧性空住在這裡,後來因水源短缺,準備遷走。有一天,他在夢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嶽衡山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日間果見兩虎跑翠巖做穴,石壁湧出泉水,虎跑夢泉由此得名。
1.滴翠巖:在慧禪寺腳下,四周茂林修竹,山石峭壁間可尋在石隙間泉水流淌而出。
2.疊翠軒:仿古的茶棚,在此可以品茶,還可試泉水的張力。
3.羅漢堂:裡面供奉著五百阿羅漢,但濟公不在其位,好在他生性隨和不計較這些。
4.濟公殿:是供奉濟公雕像的享殿,濟公形象栩栩如生,院後壁上有數幅壁雕石刻,風趣儒雅都是濟顛的傳說。
5.濟公塔:虎跑茶室邊上是濟祖塔院,是濟公和尚藏骨之處。
6.虎跑夢泉塑像:在滴翠崖下,只見斑斕猛虎正在刨地高大的塑像,這裡是「觀泉」的景點。
虎跑泉為杭州名泉之一,水質純淨,甘冽醇厚。用虎跑水泡龍井茶,清香溢口,沁人心脾,被譽為「西湖雙絕」。郭沫若曾賦詩讚道:「虎去泉猶在,客來茶甚甘」。虎跑泉水有較大的分子密度和表面張力,在盛滿水的杯子中輕輕放入五分硬幣,硬幣能浮在水面而不沉。即使水面高出杯口達三毫米,水也不外溢。虎跑的水據專家們解釋是:因為這裡的泉水是透過難以溶解的石英砂巖滲流出來的,每公升水所含可溶解的礦物只有0.02至0.15克,因而既甘冽,又無菌,這樣的水質對人體有解析多餘鹽分的保健作用。虎跑水泡龍井茶葉歷來被世人稱道。遊覽虎跑的樂趣在泉,進入山門之後,兩旁腳下便是一股潺潺的清泉丁冬做響,水聲淙淙,如鳴佩環,這從山上泉眼處流下來的泉水的路程處,便被稱為聽泉。行至半山只見壁上刻著「虎跑泉」三個大字,這是西蜀道一的手跡。從這裡可以看到山下的天王殿。據史書記載,虎跑所在的地方原稱大慈山定慧寺,寺廟始建於唐代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起初命名為「資慶寺」,到了唐僖宗年間(公元875—888年),才改名為「大慈定慧寺」。清代同治年間,寺廟經過了大規模的修整。
寺院趣聞
虎跑寺是全國罕見的有兩座大廟的寺院,這裡面有段趣話:相傳當年建寺的性空圓寂之後,他的兩個弟子就接替他主持寺院,誰知大師兄利不同均,私吞香米錢,二師弟一氣之下,在二涼亭正對的路上又建了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半路上攔去香火錢,山上原來的寺院就很少有人上去燒香了。大師兄情急之下,就在轉彎處立了「虎跑泉」的照壁,以示山上的寺廟才是正宗。
滴翠崖
再踏節前行就到了滴翠崖,只見前面有一隻雕塑的老虎與真虎一樣,這就是虎跑泉眼的所在地。虎跑泉水是由虎跑的地勢自然形成的。虎跑位於溝巖之中,四周被大慈山、白鶴峰等山嶺所包圍,從而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匯水窪地。從地質構造來看,這一帶山嶺的巖層為千裡崗砂巖,巖石向東南方向傾斜,傾角較平緩呈45度,虎跑泉就在巖層斜角的下方,因而落到山嶺的雨水滲到地下成為地下水,地下水沿著巖層而滲出,從而使虎跑泉大旱不涸,而且水量充足,每秒鐘可達兩升以上,這便是觀泉。
山路盡頭便到茶室,可以小坐休息,用清澈純淨的虎跑泉水衝泡龍井茶葉,茶葉清香四溢,茶味沁人心脾,稱為品泉。順水道踏節而上,便來到滴翠崖下,只見一股清澈的泉水從山角的石縫中湧出,寒氣襲人,取一盞清泉在手,在水面上面放置一枚五分硬幣,只見清泉似腖託著錢幣不沉,這便是試泉。
夢虎石雕
沿虎跑泉左面山徑拾級而上,不遠處有一組夢虎石雕,性空和尚面目慈祥,閉目斜臥,邊上有二虎,形象生動,粗獷有力。整座雕像布局得體,線條剛柔相間,很有意趣,這裡便是夢泉之處了。這組高5米、長9米的「夢虎」雕塑,就是根據「虎移泉眼」的民間傳說而創作的。那個白髮銀須,雙目微閉,手捻佛珠,安詳地側臥在山崖之中的老和尚就是性空,右側兩隻老虎正在刨地作穴,清泉從虎爪下面湧出流入池內,石壁間有當代書法家沙孟海所書的「虎跑泉眼」四個字,「夢虎」二字出自著名書法家顧廷龍的手筆。
濟祖塔院
虎跑茶室邊上是濟祖塔院,是宋代濟公圓寂葬骨之處,院內五幅浮雕記錄了濟公的生平事跡,正中一幅是濟公平生像,這些浮雕,從左至右分階段別是濟公鬥蟋蟀、運木古井、飛來峰傳奇、瘋僧掃秦檜,概括了濟公生平的主要事跡。這座混凝土建築的塔院系民國初年的建築,後來有以扮演濟公出名的著名演員遊本昌捐資5000元人民幣加以修葺擴建,形成了目前的規模。
紀念館
茶室前沿級而下,可至弘一法師紀念館。弘一法師1918年在虎跑出家。紀念室建於1984年,室內分三個部門,陳列著百餘件李叔同生前的實物展品。李叔同,浙江平湖人,1880年生於天津,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以後,他執教美術、音樂等學科,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劇社——春柳社,並把歐洲的西洋畫、五線譜介紹到中國。39歲時他在虎跑寺剃度為僧,法號弘一。法師是一位愛國者、著名藝術教育家和佛學高僧。紀念室門口還有一座弘一塔,是建國後在豐子愷及新加坡廣洽法師等人的資助下建造起來的。
阮墩環碧(Ruan Gong islet submerged in greenery) 新西湖十景之一,阮墩是位於西湖中一座綠色小島,阮元,清代著名學者。為紀念他對浙江文化發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績,命名該島為「阮公墩」, 遠望去如碧玉環繞,世人稱之阮墩環碧。
阮公墩北依孤山,南眺三潭印月,西望蘇堤,東臨湖心亭,
站在小島上可環顧西湖,水闊天空,群山環抱著秀美的西子,各個景點依稀可辨。該島是清嘉慶五年(一八零零)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淤泥堆積成島,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又因其泥軟地低,常為湖水浸漫,俗呼其為阮灘。阮公墩成島後,樹木蔥蘢,芳草萋萋,天真未鑿。
一九八一年,島上建環碧山莊。這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另墅格局建造的莊園式園林,芳名《環碧》,告訴人們她借景湖光山色的獨特優勢。莊內揭出大 於林杪之上,隨風招搖,頗存古風。 島上矮籬圍出莊園,園內茅屋竹閣,有環碧小築、雲水居等,輕盈靈巧。庭前屋後,植有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寧,又講究樸質。島邊近水處,別設憶芸亭,取追想阮芸臺(阮元號芸臺)治湖堆島、留績西湖之意。
環碧莊建築內部陳設古樸淡雅。日間, 乘船來訪者可在此品茗、小酌;晚上,有莊主《員外》率一幫《家僕》、《侍女》著古典戲裝與來客共行仿古 遊樂文娛活動。交通情況:由西湖坐船前往。
自從南宋的遷都,給西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出現了名傳千載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元人效仿宋代設了六橋煙柳、九裡雲松、靈石樵歌、孤山霽雪、北關夜市、葛嶺朝暾、浙江秋濤、冷泉猿嘯、兩峰白雲和西湖夜月的這個元十景。
阮墩環碧清代添設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
直到現代的西湖新十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和寶石流霞都無不流露出人們對西湖的喜歡之情。
之後,又由2007年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評選出最新的西湖十景,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嶽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臺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一九八一年,島上建環碧山莊。這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另墅格局建造的莊園式園林,芳名《環碧》。意在告訴人們,阮墩是具有湖光山色的獨特優勢。島上竹籬圍出莊園,園內茅屋竹閣,有環碧小築、雲水居等,輕盈靈巧。庭前屋後,植有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寧,又講究樸質,酒旗高掛隨風招搖,頗存古風。島邊近水處,別設「憶芸亭」,取追想阮芸臺(阮元號芸臺)治湖堆島、留績西湖之意。
環碧莊內陳設古樸淡雅。自舉辦仿古遊以來,夏秋之夜,身著古裝的侍女端盤敬茶,古琴伴奏,輕歌曼舞,洋溢著古人生活情趣的氣氛,遊人陶樂在其中。乘船來訪者可在此品茗;夜幕降臨,燭火通明,有莊主老員外率一幫家僕、侍女著古代裝束與來客把酒吟詩。
清嘉慶五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民工挖出十萬四千多噸淤泥堆積而成。由於泥土鬆軟,不宜建造別墅,荒蕪了百餘年。直至一九八一年,為開發旅遊資源,在這面積8.5畝的島上,增添1000多噸泥土,周圍用塊石加固,基建二百四十多平方米的「憶芸亭」、「雲水居」、「環碧小築」建築。後又闢垂釣區。「環碧莊」進而形成頗具江南特色的的水上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