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一白:《匆匆那年》徵集英文片名只為"好玩"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7日訊(記者 於小薇)在9月16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年會」上,導演張一白接受了藝恩諮詢和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採訪,他表示,徵集《匆匆那年》英文片名不為打入國際市場,是為了「好玩」,也為了讓大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懷;在他看來,「粉絲電影」沒什麼不好的,導演可推進演員藝術上的進步和升華;而把遊戲、小說等藝術形式改編為電影,這也是電影的魅力所在,自己並不排斥。
導演張一白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邵希煒\攝
徵集電影英文名不為打入國際市場 只為「好玩」和「情懷」
日前,由張一白導演的電影版《匆匆那年》發起英文片名徵集大賽,引起網友廣泛參與,一度登上電影微博話題榜第一名。
對此,當記者問到張一白此舉的初衷是否為進軍國際市場而為的舉措時,張一白表示,電影英文名最初為「CCNN」,為四個字拼音的首字母,但後來被「否定」,感覺網友十分「有才」的他就發起了這個活動,為的是集思廣益,也為的是讓大家在參與這件事情的過程中,表達自己對青春歲月的感悟以及情懷。對於把大熱網劇拍成同名電影,張一白認為這二者沒有競爭和對立的關係。
選演員要考慮粉絲數 導演可推進演員藝術上的進步和升華
談及對於近期的「現象級」話題「粉絲電影」和「粉絲經濟」的看法,張一白表示,粉絲數量確實是選擇演員的一個考量標準,但作為導演,自然會綜合把關電影的整體質量。退一步來講,導演也可通過與演員合作,推進演員藝術上的進步和升華,雙方互相提高。
討論「遊戲改編電影」為老生常談 電影就是大眾的遊戲
對於討論「遊戲」、「小說」改編為電影的現象,張一白認為,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並不新鮮;張藝謀等第五代電影創作,都建立在對文學的研究基礎之上。在張一白看來,電影本身就是大眾的遊戲,本身就是靠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形式、內涵前進的,這恰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相關連結: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