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其實有戰略思維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起點,所謂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是商家的營銷術語。
一個人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於她能夠持續奮鬥,多長時間。有些人念完大學了,人生就停止奮鬥了,所以不出五年的時間,就可能被同齡的,那些沒上大學的人超過。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誰能跑到最後,才能真正笑到最後。
所以阿文覺得,當你有大把空閒時間時,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多做以下幾件事。
多存儲你的精力
比較成功的人,都是會管理自己的精力,不讓小事情,經常給自己分神。
其實你仔細觀察,許多大學裡,念到30多歲的博士後,出來以後,往往想著安逸的生活,嚮往著佛系的人生,不太想去社會上拼搏。
因為他們的心力,自己的精力,都在學習上全部耗損了,面對複雜的社會,難以揣摩的人際關係,他們自然會害怕,天然的選擇退縮。
所以,當你有時間的時候,就要想想,如何存儲自己的精力了。比如說,多鍛鍊身體,合理健康的飲食,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些都可以幫你存儲精力。
曾國藩說過,「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一個人沒有了精氣神,那是很難做成事的。
我們的袁隆平院士,在自己70多歲的時候,還在一線指導科研工作;本次抗擊疫情的鐘南山院士,八十多歲的高齡了,仍然臨危受命,奮鬥在一線。
所以儘早的存儲,自己的精氣神,不要讓身邊的瑣碎事情,讓自己太過於分心。
多去看看書
我們這代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相信了讀書無論用。很多人都覺得,讀書根本沒啥用,都覺得那些成功的企業家,有幾個喜歡讀書的。
但實際上,人家不讀書,那是有資本的,他可以直接和,各領域的專家對話。讓別人分析給他聽,這也是最快的學習方式了。但你有這個條件嗎。
咱們普通人,想獲得思維的躍遷,想打破意識的牢籠,你還得靠讀書。
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那些有智慧的人,都將自己的人生閱歷,價值觀,寫在了書本裡了。
雖然讀書很難,但也是最廉價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了。
當然了,就像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說很簡單,但是讀書還是很費勁的。
一個人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要想讀完一本書,還是挺難的,而正因為難,所以才能拉開差距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來就是如此,誰能做那些最難的事,誰就有勝出的可能。
發展一些副業
當你有大把時間時,那就趕緊發展一些副業,別讓自己的時間蹉跎了,給生活來一份雙保險。
現在是網際網路社會了,網上到處有機會,但是記住別被騙了就行,其實你只要知道,太簡單的,太無腦就能賺錢的事情,九成以上都是騙子。
副業有的時候,還是需要你花腦子,慢慢的去鑽研一下的。
你想啊,每天下班回家,大家一般都很累,這時候有人躺在床上刷手機了,而有人開始坐在電腦前,做一些副業,繼續賺錢了,人與人的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其實找副業,我的經驗就是,找一些你真的喜歡的事情,這樣那才能,長久的堅持下來。比如說,我自己就比較喜歡看看書,所以就就寫寫文章,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來,這樣持續的做,肯定會有收穫。
當你無所事事時,多去學點東西,找點能持續賺錢的營生,不要天天想著,出去吃飯,唱歌等等,這些雖然很有意思,但卻毫無意義。
要想以後走的遠一點,還是得韜光養晦。
培養一些自己的愛好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身邊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愛好了,要麼就是上班,要麼就是躺在床上,放假時持續睡覺,人生真過得好混沌。
不要讓自己過得太無趣,發展一些自己的愛好,比如說放假時,可以去釣魚,可以去踢踢球,甚至參加一些放風箏比賽。這都可以啊。天天呆在家裡幹嘛呢。
而且通過這些愛好,你可以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聊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人生才更有趣啊。
如果大家有時間,我建議可以讀一下,沈復的《浮生六記》,就是寫了一些生活瑣事,但是特別的有趣。浮生六記意在告訴我們,雖然咱們心中都有個目的地,但是旅途中的景色,更加值得你留戀。
人生並不只是,活得更有錢,有的時候,活得更有趣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阿文寄語
「厚積薄發,韜光養晦」,當你有大把空閒時間了,多做以上這四件事。
其實生命最忌諱的,就是蹉跎了歲月,你整天幾點一線的生活,這真的有意思嗎。
我是阿文,持續和你分享更多的人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