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無常,人人都會死,人命只在呼吸之間。常常看到人們為死去的親人守夜,常常說不能讓貓狗靠近。
親人去世,孝人則要為逝去的親人守靈守孝。那麼何謂守靈守孝呢?在親人逝世至下葬的一段時間內,其後人要為先人守靈是指先人從去世至火化、下葬這一時間段內,其後人及直系血親陪伴的時間為守靈。在先人下葬至先人去世三周年日這一時間段內,為守孝。
人死後要守夜是一種民間的習俗,就像古代新娘子要坐花轎,過年要分壓歲錢一樣。而且它是活著的人對去世的親人的一種紀念。
然而守靈守孝也是有十大禁忌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守靈時,素顏端莊,不可佩戴首飾,男子不可穿辦褲,女子不可穿裙子,不可披頭散髮,不可濃妝豔裹,尤其是不可穿拖鞋,露出腳趾,就是夏天守靈也要堅持忍耐。
(二):守靈時,不可閒言碎語,尤其是後人不可為了先人葬禮之事在靈棚內爭吵。後人縱是有天大的委屈也應讓先人體面的走好人生最後一站,再行解決也不遲。
(三):守靈時,不可在靈棚內男女曖昧,不可在靈棚、靈堂、孝房內發生任何淫亂行為,不然輕者黴運不斷,重者精盡人亡,血光橫死。
(四):守靈時,孕婦、產婦及流產人均不可進入靈堂,即便是先人的直系血親也同樣需要迴避。如果實在避諱不開,不得不去,孕婦、產婦及流產人務必身著五種顏色以上的衣物方可帶孝守靈祭拜。
(五):守靈時,若後人直系血親中有新婚未出百天人,新婚人務必帶好紅白孝布,以免喜煞衝白煞。從而不光導致先人不得順利西去,後人也更受呼氣影響不斷。
(六):守靈時,先人屍身若散發出異味,均應馬上處理,禁忌不可說出嫌棄之語。不然無論如何處理,異味不光不會減少,反而重重增強。
(七):守靈時,若有膽小害怕白事葬禮之人,還是別去為佳,這是最好的迴避方法。守靈時若受到驚嚇,是最不好收魂的,也是最難復原的。
(八):守孝百天內,其後人男女皆可婚配;超出百天之後,三周年祭日以裡則不可婚配。守孝百天內,家中如有新生兒出生,則需祭祖稟明,以免孝氣壓新人。
(九):守孝期內,先人各個祭日均應妥善祭拜,萬不可遺忘。如有遺忘,均應聯繫信得過的堂口師傅幫忙化解為佳。尤其是七個「七日祭」及「百日祭」不可忘記。
(十):守孝期內,先人若報夢給後人交代一些事宜,均應按照先人遺願打點明白為佳。萬不可糊弄死人,以免孝氣不散,黴運纏身。
家裡死了老人,兒子守孝之一就是不能理髮,這是漢民族土葬的風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死之後,三年之內不會轉世,子女在陽間理髮,父母在陰間就會受脫皮之痛。所以古代高官有三年守制,三年不理髮。因為三年太長,故目前有百日不剃頭的,也有五七不剃頭的。
親人去世,五七之前不能剪髮,這一習俗是受到古代三年居喪期間不能剃頭的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 戴孝期間不能穿紅色衣服、三年之內不能貼紅對聯的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這一習俗是對逝者的尊敬;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理髮、洗澡、更衣等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古代是三年之內不能辦喜事,現在一般是百天之內不能辦喜事。只要能夠把對親人的愛與思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就是傳統習俗的核心所在。尊老、愛老、敬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習俗對於維護家庭的和睦團結、社會和諧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在古代,形成了一整套的喪葬祭奠習俗。中國的葬禮儀式有停屍一說,即人死後要在家中停留三天、五天、或七天不等。停留的時間都是停單不停雙。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在古代,有居喪制度。居喪是孝子們在親人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內,在生活等各方面的節制。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思念。 傳統習俗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即居喪三年。 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需要為父母守墓。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穿孝服,睡草蓆、枕磚頭土塊,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懷念。 守墓禁忌:不能外出應酬,不能在家居住,不能飲酒,不能吃肉,夫妻不能同房,不能洗澡,不能剃頭,不能更衣,春節不能貼紅對聯。
在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中流行有喪事時禁忌理髮、剃鬚的習俗。家中有人死亡,男性一旦得知兇信,便在一個月或百日內不得理髮、刮臉。其中的信仰,可能是因為發須受之於父母,所以不在先輩亡故時拋棄之,以示孝敬之心,以表哀痛和思念之情;也有人說,是追憶故人悲傷感懷,不思整理容顏,以表明孝心的;還有人講,不理髮、不剃鬚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貌,使亡靈不能辨認,以免兇事殃及自身。前兩種說法都與禮教有關,比較接近,是儒家思想的流傳和影響。後一種說法則與發須與靈魂有關,以及發須能通過巫術傷害本人的形體等等俗信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