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故事:嘶馬潘氏入江都籍六百餘年 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2020-12-20 揚州網

潘,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據2007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地區潘姓人口總數超800萬,約佔人口總數的0.48%,在所有姓氏中排名第52位。

昨天上午,江都大橋鎮姓氏文化愛好者殷澤利向記者展示了嘶馬《潘氏族譜》,並講述了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和為鄉裡稱道的家風家訓。

姓氏來源

潘姓是典型多源流姓氏

殷澤利告訴記者,潘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姓氏。「第一種說法是源於姬姓,據載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的幼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姓,該支潘氏後裔奉季孫為得姓始祖。」

「第二種說法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這支潘氏後人尊羋潘崇為得姓始祖。第三種說法是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載,舜帝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後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殷澤利說,至於其他還有因地得姓、鮮卑改姓、其他少數民族改姓等眾多源流。「如今,大多數潘氏後人認同源於姬姓這一源流說。」

遷徙歷程

入江都籍已有六百餘年

關於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譜中記載非常詳細。「嘶馬潘氏祖籍滎陽,宋代時潘氏先祖維興公考取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封三品嘉議大夫、南道都總管入樞密院,可謂位高權重。後因金兵入關,維興公深感國家興亡非一人之力可以改變,於是棄官隱居於雲陽漢王廟後營村。」

「傳至明代天順年間,嘶馬潘氏始遷祖倫公舉家遷居至邗東,入江都籍,傳承至今已有六百餘年了。數百年間,嘶馬潘氏繁衍生息,到了清代末期已經是當地有名的世家望族。譜中記載,嘶馬潘氏曾有一個很氣派的祠堂,祠堂門前左有馬橋,車馳馬驟;右有水鬥,涵澹澎湃;中間是官港,各類船隻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殷澤利說,自己幼時曾聽先輩提起過潘家宗祠,讚不絕口。只是後來因為歷史原因,宗祠毀於戰火之中。

家風家訓

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殷澤利說,嘶馬潘氏的家風家訓可以總結為「忠於綱常、守功名教、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即堅守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遵從正統思想,對正統的思想進行弘揚;嚴於律己,注重自己的聲譽和名望。

「清末戰亂年代,嘶馬潘氏始終堅持辦學,教化鄉裡,這一點深受周邊鄉鄰的敬重和愛戴。潘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有書讀。潘家所辦學堂是當地最大規模的,讓鄉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精神。」

2017年,嘶馬潘氏後人潘運生在續修家譜時加入了「做人八修」,文中提到「人我不計較、彼此不計較、處事有禮貌、見人要微笑、吃虧讓三分、待人要厚道、心內無煩惱、口中多說好。」也許這便是一個傳承數百年大家族的歷史積澱和興盛不衰的處世之道吧。 來源: 揚州晚報-揚州網 記者宮鋆煜文/圖

相關焦點

  • 嘶馬潘氏 入江都籍 六百餘年,存忠孝禮義廉恥之風
    據2007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地區潘姓人口總數超800萬,約佔人口總數的0.48%,在所有姓氏中排名第52位。(2018年權威統計姓氏排名第36位) 江都大橋鎮姓氏文化愛好者殷澤利向記者展示了嘶馬《潘氏族譜》,並講述了嘶馬潘氏的遷徙歷程和為鄉裡稱道的家風家訓。
  • 付鳳娟:《中國家譜總目》所收常熟籍家譜(125部)
    1919年王氏懷義義莊木活字本,十冊。書名據書籤、書名頁題。版心題王氏家乘。卷端題重修王氏家乘。始祖堅,字固庵,宋淳熙進士。始遷祖安義,字宜卿,堅次子,宋末元兵陷城後,避走海虞(今常熟)之六河鐺鄉,遂家焉。卷一序目,卷二祠墓,卷三像讚,卷四宗圖,卷五世譜,卷六誥勅,卷七義莊,卷八藝文,卷九舊序,卷十論譔。
  • 尋味江都,品嘶馬拉豆腐,這是民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嘶馬,原是江都的一個鎮,據說地名是嶽飛抗擊金兵過長江時在此勒韁嘶馬而來,而這嘶馬最出名的小吃莫過於「拉豆腐」,到江都的人都要品嘗這道佳餚。作為當地著名的傳統小吃,拉豆腐以往只出現在農村鄉鎮的白事喪宴上。
  • 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
    八德之本:孝悌忠信,內化於心儒家思想主導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道德觀念,諸如「五常」之仁義禮智信,「四德」之忠孝節義,「四維」之禮義廉恥,等等,早已與傳統治國理政之道融為一體。所謂仁政德治,倫理教化,以禮入法,須臾不可乖離這些德目。八德之稱,向來眾說紛紜。
  • 全國徐氏家譜
    (清)徐錦彰創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江蘇泰州市圖江蘇泰州·徐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徐炳華纂手稿本江蘇泰州市圖江蘇江都·徐氏家乘四卷(清)徐葆華纂修 清光緒六年(1880)活字本 四冊 歷史所 註: 清康熙問鼎聲公始修江蘇江都·維揚大橋鎮徐氏族譜四卷(清)徐榕主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活字本 四冊
  • 700年的銀杏樹,見證了嘶馬祁氏家族數百年歷史。
    700年的銀杏樹,見證了嘶馬祁氏家族數百年歷史。作者:聶昕。嘶馬祁家坂,有棵近700年的銀杏樹,當地稱白果樹,據祁家坂祁恩瑾、初恩璞兄弟講:家族祖籍是山西祁縣,也是祁姓的發源地,宋代時家族南遷至蘇州,在元末明初,家族祖先祁崇為躲避兵禍,再從蘇州遷至揚州東鄉,嘶馬鎮以西一小村莊居住,後該村莊改名為祁家坂,開荒墾田、男耕女織、飽讀詩書、忠孝仁義禮智信,傳承至今。
  • 【家譜國際徵文選登之十九】解向軍丨解氏「五子登科」家譜情結
    我經常課堂上眼頂著大殿的空中大梁發呆,想像著古人的智慧,古代的世界,解不開殿上大梁怎麼能上去之迷,等等。大點的學生們給我炫耀著好神奇的古代故事和村中的歷史人物傳奇,老師們也講,就這樣,村子的古老印象深深的紮根我幼小的心靈,沒想到自已竟為生我養我的地方赤迷了大半生。
  • 劉姓家譜目錄
    12698【全國】閩杭白沙白蓮塘劉氏族譜十一卷首一卷      (清)劉青藜纂      清宣統二年(1910)木活字本  九冊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1-7、9-11)12699【天津靜海】劉氏家譜二卷      (民國)劉傑臣編      民國十六年
  • 「唐家頂子」與《忠孝成山》背後的故事
    2015年11月,成山草堂和唐炯家族墓被貴陽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由馮飛作為總編撰的學術專著《忠孝成山》也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發行,填補了我省相關文史研究領域的一大空白。  入黔四百年 唐氏家族孝廉傳家十餘代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馮飛對唐氏家族的故事早已爛熟於心。在當日舉行的傳習社沙龍中,他為大家娓娓講述了「唐家的頂子」的故事。  馮飛說,從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至今,成山唐氏已傳十餘代,時間跨度達四百年之久。
  • 禮義廉恥與四維
    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拋開了道和德,心存不良會怎麼樣?《左傳》僖公十八年裡例舉一個故事說,齊候好內,多內寵,夫人有三個,如夫人還有六個,合起來九個。一言以蔽之,禮義廉恥的善心良知泯滅了,心靈的軟體沒有更新升級!早先可能知道,後期喪失掉了善心良知,所以路子越走越偏,直至違法甚至犯罪。善心良知是一種文化自信,缺失不得,四維坍塌,後果不言而喻。
  • 張氏家譜——張氏文化
    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姓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現在我們可以考知的張姓家乘、譜牒,有唐朝人張太素的《敦煌張氏家傳》20卷,此後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 宋元明清諸代,各地的張姓家譜不斷修撰,以至於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修續家譜。
  • 廣安嶽池縣楊氏:忠孝仁義修身齊家
    這支楊氏後人,繼承和傳揚東漢楊震「廉垂四知」「清白傳家」、北宋楊家將「忠烈報國」的家門遺風,講究忠孝信悌、禮義廉恥,注重修身定業、興家報國。翻閱楊氏家譜可以發現,楊氏家訓包括敦倫理、定職業、振族綱等十六條。2015年,為更好地遵循祖訓、繼承先烈,楊氏族人成立了宗親聯誼會,對族譜家訓去除糟粕、汲取精華。
  • 中國各省市何姓家譜大全!快看看,有你家的嗎?
    家族文化蘊涵在家乘譜牒之中,何姓家族文化集中體現在「忠孝仁義」這個厚重的基礎之上,但與他族相比,又有他自身的明顯特徵何姓家譜之何姓基本內容有些家庭和族譜索性把修譜這件事情就當作了宣示、實踐忠孝仁義思想的重要標誌。《青山裡何氏家乘》就認為修譜本身是「仁人孝子所為,隱念於先代譜系,務必兢兢業業,五年一修,十年一纂也」。
  • 熱愛家鄉的浦頭張氏家族後人張燮恩(揚州江都浦頭鎮)
    ,字艾人,又字斯齋,江都浦頭人。張燮恩,出身書香門第,是浦頭張家後人。他曾在自己文中提到「吾族張丹叔,由附生仕到封疆,在同治中興八大秀才之列",「餘少著《讀史論略》,丹叔曾於廣西寄一篇,其筆墨尚清新」,「其妻王氏,是嘶馬旺族,內弟王季可,乃清末舉人,曾任郵傳部主事」,由此可見,他與時任廣西巡撫的張聯桂(字丹叔)是近親族人。
  • 「訪書畫於須靜齋」——關於蘇州潘氏祖孫三代的鑑藏
    然而,早在一千兩百多年前,它就曾入詩人的夢中——「揚州驛裡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白居易《夢蘇州水閣寄馮侍御》)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起,潘奕雋一家祖孫幾代人,在這花橋畔的敏慎堂裡生活,整整住了一百二十八年。1921年,潘氏老宅易主,而今倏忽將近百年,舊屋仍有數椽在,只是人去樓空,非復往日景象。
  • ...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傳統中國是一個以儒家的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然而,現實表明,無論是西方的民主制度,還是中國的儒家文化,都無法完全解決信任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法治和德治相融合。
  • 江都王家樓王氏族譜與《揚州十日記》
    隨著清軍入主漢地,揚州屠城的記載而被刻意掩蓋,《揚州十日記》也就一直被列為「全毀書目」。辛亥革命前夕,有心的留日學生從日本將此書翻印,帶回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助革命成功」(魯迅先生語)。直到這時,《揚州日記》才為世人所知。
  • 浙江平陽蕭江莊裡宗親至潘氏入閩始祖文化園謁拜先祖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重陽節即至,懷著對潘氏入閩始祖的敬仰,浙江省平陽縣蕭江莊裡潘氏文化研究會一行160多人,分乘三部大巴,風塵撲撲駛入福建泉州潘氏入閩始祖昭德將軍文化園,受到潘氏文化園建管會主任潘金福、泉州潘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潘天津、副會長潘統西、潘駸義、秘書長潘文國、顧問潘毅力、潘文忠以及泉州會辦公室主任潘少華
  • 陳氏家譜,各地陳氏族譜大全
    一般來說,三十年左右即要修譜一次,從開始到結束,整個家族都洋溢著一派莊嚴與喜悅之情,祭祀場面的隆重,各房各支無論貴賤的慷慨捐資,成立各種機構的熱鬧繁忙,都體現了這個家族的成員對於有關自己在內的生命史的高度關注,或者說是一種生命「尋根」意識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