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新聞·新故事:博學為農精業興藏的農院人
1979年4月11日,《西藏日報》報導了任憲威、俆鳳翔和群培多吉3位老師滿腔熱情獻身高原教育事業的感人事跡。如今,在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激勵下,湧現出一個又一個—— 博學為農精業興藏的農院人
圖為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科研處處長方江平(右)在接受記者採訪。記者 麥正偉 攝
圖為1979年4月11日,《西藏日報》對任憲威、俆鳳翔和群培多吉3位老師滿腔熱血奉獻雪域高原教育事業的報導。記者 麥正偉 攝
一種奉獻,幾十年的傳承。
1978年,徐鳳翔教授從南京林學院來到西藏農牧學院(現西藏大學農牧學院),在波密縣崗鄉建起了一間小木屋,並經過7年的研究寫出了著名的報告文學《高原生態小木屋》。
1987年,熱血青年方江平循著徐鳳翔的足跡,滿腔熱血來到西藏農牧學院教學,選擇為西藏生態保護工作傾儘自己的智慧與才能。
來到農牧學院後,方江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學院教學體系,將學院20人一組的集體實驗變成2人一組的分組實驗……
「經過3年的基礎教學工作,我感覺相較於教書,自己更適合在實驗室做研究。」1991年,方江平如願調到了徐鳳翔教授於1985年成立的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工作。從最開始的跟學,到自己獨立做研究,再到現在帶學生做研究,方江平一直堅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
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研究中,方江平參與研製了全區第一個礦泉水產品「雪泉」;積極同廣東省科技廳農科院果樹所合作,提交「林芝野桃、桃樹開發加工」課題, 研製出了「西藏野桃汁」,並榮獲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此外,他還研製了「聖地紅景天」「蟲草飲料」等眾多倍受青睞的產品……
2003年,方江平成為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他著手將10多年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實踐中。面對我區較為嚴重的土地沙化情況,他創新性地提出了「外修內擋,逐漸包圍」的防沙治沙新措施,並成功在雅江北岸山南段完成治沙造林,使昔日風沙成災的扎囊縣章達村變成了綠洲。
一種成長,幾十年的奮鬥。
從17歲開始在農牧學院讀書,到如今擔任農牧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強巴央宗也可謂是在先輩農院人激勵指導下成長起來的。
「央宗老師在學術上很嚴謹,但她很開朗,充滿活力,挺親切……」在農牧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們都這樣評價他們的院長。
1987年,強巴央宗從學校畢業後,走上了從小就夢寐以求的教師崗位。雖然只是助教,但也讓她興奮不已。沒多久,她便跟隨自己的老師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科研項目——「動物群體基因頻率測試」。
「我們的研究成果刊登在《遺傳學報》上,這對我產生很大啟發。」強巴央宗說。從此,她就再未停止過科研的步伐,小到學校項目,大到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1993年開始,她帶著科研團隊走進嘉黎縣進行藏豬資源普查,到2010年開展「藏豬遺傳資源保護與藏豬地方標準制定」,再到2014年5月成功實施「我 區首例藏豬人工授精」課題……強巴央宗將近30年的實踐經驗總結成書,帶進課堂,又帶到鄉村,為我區養殖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30年辛勤耕耘,30年茁壯成長,30年風雨兼程,強巴央宗從一個「黃毛丫頭」成長為我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研究的第一位藏族女博士。
一種發展,幾十年的積累。
出了農牧學院大門,向左走幾百米,一塊偌大的教學實驗基地讓人耳目一新。
藏藥資源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負責人、農牧學院植物學教授蘭小中領著記者走進實驗基地。3名手持鐵鍬、面戴口罩的女學生正小心翼翼地採挖著、研究著……蘭小中告訴記者,她們正在開展「印度梨形孢培育西芹百合」的試驗項目。
蘭小中自1998年來到農牧學院後,已經輾轉林學、動科、食品藥材等門類學科。他的朋友經常對他開玩笑說:「你種好了草開始養牛,養好了牛又開始搞吃的、治病的。」
然而,在蘭小中看來,涉足多門學科領域,不僅對自己是一個積累經驗充電補腦的過程,更是農牧學院40多年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體現。多年來,蘭小中一直從事藏藥材資源收集、藏藥材種質資源保存、藏藥材質量標準、引種馴化、藏藥材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研究。
作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的自治區中(藏)藥資源普查技術負責人兼西藏大學農牧學院普查隊隊長,近年來,蘭小中帶領全體普查隊員實施野外調查, 完成了西藏境內30個縣的中(藏)藥資源普查工作,並利用資源普查成果,為林芝市朗縣建立了我區第一個縣級藥用植物標本館。
2003年,蘭小中在農牧學院組建成立了西藏本土生物技術專業,並於2007年實現了西藏第一批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畢業生順利就業。隨後,他又首開先河,結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設了我區第一個以藏藥材開發為主的生物技術本科專業……
十幾年來,蘭小中先後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8項,主持國家、自治區等各級各類項目20餘項。
(索朗群培 麥正偉 索朗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