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是在小學就教學生寫的。以前教學生寫日記,從沒有覺得有什麼複雜,除了有固定格式外,其它與寫作文基本一樣,把格式教過之後,至於內容寫什麼,就對學生說10個字:所經、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所經,就是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是自己親自經歷的事;所見,就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事或景;所聞,就是自己親耳聽說的東西;所思,就是自己對所經、所見、所聞之事的思考;所感,就是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但從當前日記事件來看,老師有必要重新審視日記可以寫的內容,引導小學生從小懂得什麼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教育學生懂得對日記內容負責。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小學生寫日記內容從哪裡來。
可以寫學習生活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生活佔全部生活的大部分,每天都要進行,所以有很多材料可寫。學生學習科目眾多,任務繁重,在付出與收穫的過程中,有樂趣,有苦惱,有成功,有失敗,這些都是親身經歷的,是真實的,都是可以寫進日記的。
比如,可以寫上課時發生的事,可以寫做作業情況,寫考試經歷,可以寫有趣的實驗,可以寫激烈的爭論,可以寫自己有什麼創新,寫遇到的困難或是取得的成功,等等。
在學習過程中,在知識與技能上有什麼收穫?產生哪些想法?明白什麼道理?受到什麼教育?心情是怎樣的?這些體會和感受,都是日記的內容。
可以寫課外生活
同學們的課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學校經常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形式多種多樣,規模大小各異,那些精彩的瞬間,有意思的場面,甚至有特別的時刻,都會給學生以難忘的體驗,也會產生一些思想上的啟迪。
比如,科技活動、參觀瀏覽、體育賽事、製作繪畫、學科競賽、節日聯歡、義務勞動、走進社區、關愛老人、衛生掃除,或者是一些別開生面的遊戲等,都是可以寫進日記的,而且都是不錯的素材。
如實記下活動的過程,並寫下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與思想感悟,以後拿過來再看,就會有時光重現的感受。在寫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知識與思想上的進步,在寫作上也會有進步。
可以寫家庭生活
對於學生來說,家庭生活雖然非常真實,但卻由於在家時間相對較少,而且常一成不變化,多是今天重複昨天,明天又重複今天,所以學生會覺得平時沒什麼可寫的,所以有的學生一寫起來就是流水帳:早上起來刷牙、洗臉,然後吃飯……除非某天發生明顯變化,比如來客人,或是過生日,或是家長打工回家等,學生才能寫出東西來。
但家庭生活中平時真的沒什麼可寫嗎?其實不然。除了一些明顯可感的大事外,平時家庭生活可寫的內容也是比較多的,只是學生沒有留意罷了。引導學生寫好家庭生活,老師可以這樣做:
1.啟發學生留心生活,留心他人的生活。讓學生經常觀察家長,從外貌到言行,或者經常問家長白天都做了什麼。時間長了,學生就能感覺到家長身上的變化,也能使自己心理得到成長,思想變得成熟而豐富,就會覺得有東西可寫。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家周圍人的生活,或是環境,也都是日記好素材。
2.引導學生創造生活,創造有趣的生活。讓學生養花、餵小動物、做小實驗、做小製作等,或是讓學生為家長做些事情,為身邊的人做點事情等,這既培養了學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又為寫日記提供了素材。
以上歸納的一些內容,都是學生自己親身經歷,涵蓋所經、所見、所思、所想,還剩下一個「所聞」,這卻是重點,所聞能不能寫呢?答案是:當然可以。日常生活中,學生每天都會聽到別人講的一些奇聞異事,如果對這些事情感興趣,就可以寫下來,既寫下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寫下自己的感想。
不過,應該告訴學生,生活中聽來的信息,可能並不是真實的,對於事情的真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如果想發表看法,最好要先核實一下,不然發表的看法可能就有失公允,甚至是錯誤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看法是建立在事情上的,事情有誤,甚至於不存在,感想又立於何地呢?
還有,寫日記有時候會記錄心情,而且會不可避免地寫一些消極的話,畢竟人都有失落的時候嘛,抒寫負面情緒也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法。但是,我們要告訴學生,在日記裡發牢騷也好,抱怨也好,都不能超越底線,就是不能寫一些違背公序良俗甚至是民族大義的話,即使控制不住寫了,也絕對不能給別人看,免得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產生嚴重後果是要承擔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