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認識除法。(教材第13、第14頁)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或說明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重點:除法算式的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難點:理解除法的意義。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的運算有加法、減法和乘法,並且知道加法與減法是相對應的,那麼有沒有與乘法相對應的第四種運算方法呢?那又是什麼運算呢?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第四種運算方法——除法。
【設計意圖:藉助對話,激發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準備】
1.教學例4。
師:請看圖,說一說從中你知道了什麼?(課件出示:教材第13頁例4)
生:大熊貓有12個竹筍,它想把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
師:是啊,誰願意幫幫大熊貓,告訴它每盤放幾個?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每盤放3個,我是1個1個地分的,這就是我們學過的平均分的問題。
師:像這樣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是12÷4=3,「÷」是除號,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師:你能像剛才那樣完成下面的練習嗎?(課件出示:教材第13頁「做一做」)
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把15條魚平均放在5個盤子裡,就是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5÷5=3,所以每個盤子裡放3條魚。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2=5,所以每份是5根。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5=2,所以每份是2根。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通過例子去體驗把平均分的結果抽象為用除法來表示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教學例5。
師:瞧,大熊貓又忙什麼呢?有什麼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例5)
生:大熊貓有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多少盤?
師:能放多少盤?誰願意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生:我們可以畫圖圈一圈,就很容易知道可以放5盤。
師:我們也可以動手擺一擺,還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20÷4=5。這個算式除號前面的數(20)是被除數,除號後面的數(4)是除數,得數(5)是商。
師:看教材第14頁「做一做」第1題,你能在圖中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嗎?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後,組織交流匯報。
師: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你都知道了嗎?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做一做」第2題)
指定學生說出每個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熟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問題的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平均分的結果可以用除法表示,並且也會讀、寫除法算式。你們都掌握了嗎?回家給爸爸媽媽講一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