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共讀】這本近半世紀前的日本遊記,為什麼那麼好看

2020-12-13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裘晟佳

推薦書目:《日本畫記》

薦讀人:裘晟佳(錢江晚報記者)

[美]蔣彝 著 梁貝特 譯;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2月 出版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不知道迎來嶄新一年的你,有沒有能夠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

今天要推薦的《日本畫記》,是小記在新年裡看的第一本書。而它的作者蔣彝呢,要用現在的話說,就真讓人有些「羨慕嫉妒恨」了。

因為「看看世界」這個夢想,他不僅實現了,還以筆名「啞行者」出版了一系列雋永的旅行畫記,《日本畫記》就是其中之一。而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有幸讀到了他出版於上世紀中葉作品的中文譯本。

蔣彝與「啞行者叢書」

在閱讀《日本畫記》前,有必要先了解下作者蔣彝

蔣彝(1903—1977),字仲雅,又字重啞,江西九江人。

扁臉;鼻子沒有什麼鼻梁;頭髮烏黑,夾著幾絲白髮;雙眼微微地斜著,往下而不是朝上;身穿英國五十先令定製的灰色外套;走路不像英國人;興許是個白痴,因為他兩眼不眨地久久盯著一棵小楓樹,盯著湖上的三隻白鴨,看的時間更長;漫步而行,仿佛大病住院了多年似的。

以上為蔣彝的「自畫像」,寥寥幾筆,便不難看出他風趣儒雅的性格特點。

其實,如此「低調」的他,卻是魅力十足之人——

他是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美國科學院藝術學院院士。

他是飲譽國際的散文家、畫家、詩人、書法家,受到西方學界和藝術界的高度評價,貢布裡希盛讚他「才華洋溢又迷人」。

他交遊廣闊,朋友圈裡有楊聯陞、徐悲鴻、劉海粟、梅蘭芳、熊式一、蕭乾、葉君健、吳世昌、鈴木大拙、華茲生……

他在旅行中喜歡沉默不語,拋開政治、戰爭等因素描繪異鄉的風景人文,一系列雋永的畫記卻成功打通中西文化成為經典,經久不衰。

「為歡人世,便是要樂人之所見,而但求畢生無惑。」這是蔣彝的人生信條。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起,他旅居英美,後輾轉於五大洲,幾近橫渡七大洋。

「我之所見,皆收錄於我的『啞行者叢書』中。叢書關乎我在英國湖區、倫敦、約克郡、愛丁堡、紐約、都柏林、巴黎、波士頓和舊金山的遊歷。我未用母語書寫這些書稿以供國人看閱,那些國外人士倒能讀上一讀並作評論。」包括這套叢書在內的,他的作品在歐美持續暢銷,直到21世紀,仍不斷再版。

四度訪日,37萬字著成《日本畫記》

那麼,作為蔣彝「啞行者叢書」之一的《日本畫記》,究竟寫了什麼內容?又與同系列的其他作品有何不同呢?

「我在倫敦亞非學院任教時,遇到了前來將佛教禪宗介紹給西方的已故的鈴木大拙博士。我發現,他極具學者風範,性情也很文雅。後來,我倆在哥倫比亞大學又見過多次。在哥大,我結識了其他日本學者,還認識了一些研究日本文學與藝術的專家同事。那時,我開始閱讀了更多關於日本方方面面的書籍,對其之興趣也與日俱增,以至於我想親眼瞧瞧這個國家。」

20世紀60年代,旅居英美數十載的蔣彝行至日本。他的足跡遠超大多數日本國人之所及。

「後者(指其他畫記)都只涉足一個城市或地區;本書涉及了多個城市的日本人,因我曾在不同的季節四度訪日。」蔣彝於1970年11月在哥倫比亞大學寫下的《日本畫記》序言,道出了它與同系列作品的不同之處。

有了四季輪迴的「縱深感」,500多頁、45個章節、37萬字的體量,也不難看出《日本畫記》「包羅萬象」的「寬廣度」——

去東京觀看國際大都會的繁華演繹;到古都奈良尋找千年前的一株八重櫻;在河口湖畔等待雲消霧霽後富士山的笑靨;於十和田的風雨裡探訪傳說中耶穌的墳塋。興之所至,雍容古雅的伊勢神樂信手成詩;華麗摩登的寶冢歌舞揮筆成畫……

蔣彝用他的行遊方式,一程又一程地描繪這個國度的別樣風情。

繪畫+詩詞,這本遊記挺有趣

一本成書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異國遊記,真得經受得起近半個世紀光陰的考驗嗎?

然而,事實證明,這樣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日本畫記》有足夠多的優點和與眾不同之處,足以讓它在數不勝數的散文遊記中脫穎而出,並且歷久彌新。

首先,《日本畫記》中蔣彝描繪所見人與事物的方式和角度,都頗具新意。

如今的遊記,總少不了照片來作為文字的點綴。而在近半個世紀前,蔣彝散文家、畫家、詩人、書法家的多重身份,形成了《日本畫記》獨有的文風及畫風。

翻看全書,他常常會將所見之景物、人們歡笑的景象,以繪畫+詩詞的原創形式表現出來。

旖旎的自然風光、特色鮮明的建築、可愛的動物、有趣的生活場景……這些再也無法重現的瞬間,都被他用眼睛、畫筆以及文字記錄了下來。

▲天橋立美景

簡單的速寫,附上即興創作的詩詞。作者偶遇的生活場景的有趣之處,便生動地躍然之上。

「不知這兩位醉歸家時,他們的愛人們會否有相同的感受?一想到這兒,我忍不住笑了起來。我們知道,人類的歷史經歷了很多變遷,但是人類的天性並未隨時間地域的改變有多少變化。」

▲長崎居酒屋門口的醉漢

這些用心發現的美,會引起你的共鳴

當然,插畫和詩,只是起到點綴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遊記內容的本身。散文遊記看不看好,關鍵在「度」的把握。

如果一味地抒發對所見事物的情感,恐難令人感同身受;但若遇到歷史人文景觀,就開始敘述歷史,又太過枯燥乏味,有文人賣弄文採的「掉書袋」之嫌。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真的言之有物,讓無論是身處何時何處的讀者,在閱讀後都能有所收穫呢?

蔣彝所做的,就是認真仔細的觀察和傾聽,儘可能客觀地記錄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不斷地發現,而不是對事物進行主觀的評判與定義。

「就如我在序言中所寫,本書談及不止一個城市,與啞行者系列的其他幾冊不同。原因在於,我沒能在任何日本城市有過長時間的逗留。而因無法使用日語閱讀和交談,我對任何一地的觀察都有局限性。但正因為如此,我對每一地的印象都是獨有而真切的,且未受他者影響。不過,很多人可能會希望我在他們的城市多待些時日,好去瞧瞧其他趣景。我知道自己或錯過了很多。但若非我過於擅作主張,我定能比絕大多數從境外來此東亞一隅旅遊的人遍覽更多景點。」

▲參觀日本最負盛名的三大庭園之一——岡山後樂園

蔣彝所說「擅作主張」,指的是他在旅途中包有明確的「目的性」。也就是說,雖然在日本各地逗留的時間並不久,但他每到一個地方,對想要見到的事物和人,都有著自己的計劃,而並非「瞎轉」。

而這樣的「執著」,使得蔣彝在參觀遊覽一處景物時,會比其他走到哪裡算哪裡的遊客花費更多的時間。但相對的,每每當他付出倍於常人的努力而有所收穫時,其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喜悅、激動之情,是讀者們也能感受到的。

這樣的情景在書中不勝枚舉,小記印象最深的,是蔣彝在第二次尋訪名古屋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找到中國學者陳元贇之墓。

陳元贇是浙江杭州人,「他是位全能型人才,既能暢談老莊哲學,又能吟詩作賦,燒制陶器,還通曉搏擊技能……」

蔣彝曾讀過陳元贇的傳記,得知他在名古屋待過十餘年,並葬於名古屋建中寺內,便決心實地探訪。

而實際尋訪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由於語言不通再加上寺廟墓地地處偏僻,他一路打聽,連比劃帶寫字地不斷向人打聽,才找到了陳元贇之墓。

「這墓看著有些荒蕪,不過考慮到它有三百年的歷史,還算是保存得比較好的。事實上,這座墓冢依然存在,已經是個奇蹟了。能找著它,我感到心滿意足。離開前,我按中國的禮節對著它深深地鞠了一躬……」

不僅如此,他還從旅遊信息中心的主管那裡得知,當時日本境內仍保存著一些「元贇燒」,其中一些收藏於名古屋的德川美術館內,可謂是不虛此行。

除了表達方式與視角的獨特有趣,《日本畫記》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包羅萬象」。

從目錄來看,內容大致是按照地名來劃分的,並不難懂。但實際內容呢,從自然風光,到美食,到人物,再到歷史,一轉身又開始寫戲劇、寫建築,甚至寫起了人際關係來……

初讀《日本畫記》,有的讀者可能會被這碎片化的「信息」所吸引,但靜下心來細細琢磨、品味,你會發現有一條「隱形」的主線,其實是貫穿全書,並未中斷的。那就是——對美的發現,對「共性」的發現

而正是這一主旨,使得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日本畫記》讀起來還是那麼平易近人,讓人想要去了解時光荏苒,關於鄰國的變與不變。

說來也巧,現在,陳凱歌執導的電影《妖貓傳》正在日本上映。看過電影的讀者都知道,影片中的主人公楊貴妃和高僧空海,都是中日聞名的歷史人物。

而《日本畫記》中,也有蔣彝關於探尋「楊貴妃葬於山口縣」傳說,以及出遊高野山了解空海生平的章節,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高野山尋訪空海生平

此外,如今看來,《日本畫記》依然是緊跟時代潮流的讀物,忠犬八公雕像、奈良的櫻與鹿、宮島漂浮神社、別府地獄溫泉與猴子、寶冢女孩、輪島漆器、豐臣秀吉……這些如今讓人世人想要有所了解的事物,都曾引起蔣彝的好奇,並在書中留下了歲月獨有的痕跡。

▲別府之猴

人事千年幾更變,櫻花依舊笑春晴。半個世紀後,《日本畫記》的更多故事,靜待諸君揭曉。

▲隱岐島國賀海岸

【@你共讀】

【@你共讀】是錢江晚報新聞客戶端浙江24小時APP推出的新書薦讀欄目。

所謂「新書」,不必當月出爐,但限定於半年出版的圖書,它可以是你正在讀的一本書,朋友圈流傳的一本書,或者,書店偶然瞥見的一本書……

新欄目發起的初衷是:發現好書,促動閱讀,並讓更多的促動,滾動傳遞。如果被推薦的書,正是你的「心頭好」,不妨@你的好友,請他一起讀,然後再請他分享一本正在讀的好書。

本欄目還將聯合出版社,不定期推出贈書活動,讓更多的好書散發開來。

除了錢報記者的推薦,讀者也可以在評論區推薦你看到的好書以及推薦理由,由錢報記者挑選並整理成文在浙江24小時APP刊登。或者將圖文發至電子郵箱:22405354@qq.com。

相關焦點

  • 一百年前的日本專欄作家如何寫中國遊記
    一大批日本作家紛紛湧向中國,包括大正時代知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唯美派大師谷崎潤一郎、日本東洋史學京都學派開山人內藤湖南、大正文學代表人物佐藤春夫、大正時代「中國通」村松梢風。那麼,他們會如何在日本報紙上書寫中國遊記呢?
  • 不僅僅是遊記的4本好書推薦,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好書推薦第104期:好的遊記有時候是旅行的好夥伴,甚至有時候比一個導遊更加靠譜,如果遊記中再有一些讓人深思的東西,那就更加妙了。如果你想出去旅遊但是卻又沒有時間和精力,那麼讀一讀遊記方面的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 「親子共讀」不只是媽媽的事 「共讀」還包括「共玩」
    爸爸讀書時常把她抱在身上,老師讀書時總是神採飛揚的,「你會發現,她有時模仿我,有時是爸爸,有時是老師。」  李坤珊認為,不同的成人和孩子共讀,帶給她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思考模式也不一樣。一個學習科學的爸爸,讀書時通常會問寶寶,「為什麼?」「怎麼會這樣?」「寶寶來想一想?」把思考帶給寶貝。媽媽們通常會說:「哦,是這樣吧,寶貝。」和寶寶形成情感互動。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因此,當下遊記散文創作所面臨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怎麼寫」的問題,更關乎到「為什麼寫」——如果遊記只是為了「記遊」的話,那麼,短短三五千字所能傳達的信息顯然不能與大量的照片或完整的視頻相比,如此一來,遊記散文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重尋中國古典時代的文人遊記傳統,追求內與外的渾融無間,將個人心靈的安頓與對自然、民俗、文化的探求結合起來,這恐怕是當下遊記散文唯一的突圍之路。
  • WE領讀|中國狀元的日本研學遊記
    我於是建議:「找本書看看吧,他們行萬裡路,你就讀萬卷書。」女兒更加不高興了:「你能不能有點創意?」「那,要不讀點遊記?」我只好再次建議。「哈哈……」女兒終於被我逗樂了。「直接」是兩者的共通之處,對於「讀者」或「行者」來說,要麼直面思想,要麼直面真實世界。而遊記則完全不同,它是作者旅遊之後的記錄,對於閱讀者而言,就成了閱讀和旅行的結合。遊記,是被「過濾」的旅行,經過「剪裁」之後,只留下了作者想要的東西。照片,就是攝影家們的遊記。儘管照片是真實世界的記錄,但卻很難用照片找到真實世界。
  • 團隊共讀為什麼
    然後通過網絡投票的形式,選出前十名提供給專家團隊,由專家團隊確定其中的6本書作為本學期的共讀圖書,其他的24本書則作為重點圖書推薦給成員自由閱讀。「敘事者」的共讀行動以學期為單元進行,在學期單元內選取的6本書一般會兼顧人文底蘊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也會注重由易到難、從通俗到經典的閱讀梯次。環節二,讀書。
  •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那麼那麼愛吃布丁?
    這個警報器的作用是你把布丁放在上面。當有人打開冰箱門想要偷你的布丁時,它會對著「罪犯」尖叫,直到他放手。布丁一離開基地,警報就會響起「布丁被拿走了,請把布丁放回去。」你想讓麝香貓換太子嗎?這逃不過警報的眼睛。
  • 天鵝閱讀:你知道親子共讀在幼兒教育的意義嗎?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對於已經能夠識字、能自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家長仍然要維持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陪伴學齡後的孩子閱讀,才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關鍵!親子共讀不僅限於學齡前很多家長聽到我這麼說,都驚訝地張大了嘴:不會吧!都自己會看書了,還需要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念給他聽嗎?
  • 天鵝閱讀:你知道親子共讀在幼兒教育的意義嗎?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
  • 馬家輝:「恐遊症患者」愛寫遊記
    比方說,去日本是「最自在」。因為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交通、服務有規有矩,他們的各類商品,尤其是文創商品的創意讓我能夠覺得在那個地方停留最久、最自在。去美國是「最開心」,因為美國人的確蠻有幽默感,你不會寂寞,一來英語可以通;二來到任何地方,小餐館、小酒館隨便跟陌生人聊,就可以聊得很開心,什麼人都坐下來開始講話。到內地就「最自由」,為什麼呢?
  • 親子共讀,開啟孩子閱讀之門
    12月12日下午兩點半「親子共讀,給孩子幸福童年」訪談會在尼山文化空間舉辦12月12日下午兩點半,日照市金海岸小學牛見玉老師在尼山文化空間舉行「親子共讀,給孩子幸福的童年」訪談會,分享親子共讀的技巧,傳遞科學閱讀理念。
  • 《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新書推廣活動在成都舉行
    12月6日,《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字版新書推廣系列活動在成都鍾書閣書店舉辦。此次活動以「書與茶的對話」為主題,邀請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先生,通過「靜思茶會」表達對《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一書的閱讀體驗。活動現場,出版社編輯和北京靜思書院的代表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新書的出版過程。
  • 日本這裡的特色菜竟是這道?中國遊客:以前老吃,現在吃不起
    但你可能很難想像到,居然在日本某個地方的特色菜,是下面這個:對,你沒看錯,就是紅燒肉。在日本的南端島嶼衝繩,紅燒肉(ラフテー)是家喻戶曉的地方名菜。據說是借鑑了中國東坡肉的做法,連皮帶肉、慢火燉煮,肥膩脂肪裡的油分得到充分分離,吃起來肥而不膩。和中國東坡肉不同的是,衝繩的紅燒肉會加入當地特色的泡盛燒酒,還會用黑糖替代咱們常用的砂糖。
  • 為什麼要多讀好書?這篇文章告訴你
    很多人在自己的年終總結裡談讀書的意義,我認為寧財神的《武林外傳》呂秀才說的這句話很合適。「起初我讀書是為了功名,後來讀著讀著心裡就沒底了,那麼多書,衝動,衝動到後來吧,突然就反應過來了,怎麼說呢,就拿交朋友來說用的是心,他不是用學問,咱們讀書不是為了去炫耀,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
  • 遊記怎麼寫才精彩,遊記寫手該注意什麼?
    現在是旅遊盛行的年代,很多人旅行主要是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漲增知識,畢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隨著旅行人數的增多,寫遊記成為很多旅行者記錄自己行程的一種方式。但是我相信很多遊記寫手在旅行之後都有動筆的衝動,但卻不知道如何下筆?
  • 日本妹子為什麼校服那麼好看?原因或許是這個
    很多人到日本遊玩時會發現這麼個情況,就是日本的女學生們上至大學,下至小學穿著打扮都漂漂亮亮的。這不是增加犯罪率嗎?這要是在中國,學生敢這樣穿,肯定會被家長老師嚴肅處理吧。:日本校服這麼漂亮,裙子都這麼短。
  • 日本遊記
    相較之下,在環影會有更多玩的項目選擇,迪士尼會拍更多好看照片。但其實,我就是膽小鬼,拒絕有翻轉的過山車這類刺激遊樂設施。偶有少女心爆發,也會一股腦扎進粉色主題的HELLO KITTY和小黃人世界,全程感嘆每一件都很可愛。
  • 讀他的遊記,事實沒那麼簡單
    當他用30年時間走遍大致相當於現在2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域,當他寫了60萬字的記錄《徐霞客遊記》,他被人們稱為「千古奇人」。現在,學術界給他冠以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的稱號。更把他開始動手寫《徐霞客遊記》的日子(5月19日),定為了「中國旅遊日」。
  • 閱讀者丨看村上春樹如何寫遊記
    回到這本書,這是一本旅行隨筆,圍繞著村上造訪過的世界各地結集而成的書,這本書是按照在幾本雜誌上的發表順序收錄的。怪不得我發現他一會兒寫美國,一會兒寫北歐,一會兒寫羅馬,過一陣子又寫回羅馬了。出去旅行,難免要把時間花在交通上,那麼村上春樹在坐長途飛機的時候在幹什麼呢?沒錯,看書。他在去冰島的途中讀完了4本書。
  • 那些好看的由日本漫畫翻拍的電影?《你的名字》絕對是一個
    那些好看的由日本漫畫翻拍的電影?《你的名字》絕對是一個。 小編其實是一個不怎麼喜歡動漫的人,覺得漫畫裡的人物都長一個樣子,但是宮崎駿的動漫除外。本以為小編的想法不會改變,至少現在不會變啦!直到今年暑假的時候,小編和兩個弟弟一起看了這部超級好看的電影,之前幼稚的想法就徹底消失了。《你的名字》這部電影的導演和作者就是小編一直都很喜歡的日本作家——東野奎吾。他寫的長篇推理小說《白夜行》小編看了很多很多遍,是唯一一本小編從小學看到初中的書,毫不誇張的說,真的可以算是推理小說的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