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開學了,孩子們都興高採烈,尤其是剛上高一的新生,對未來的三年高中生活充滿著希望和幻想。等到期中考試了,肯定有個別學生數學成績有一點下滑,出人意料,等到期中考試數學成績出來了,自己才恍然大悟,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是打退堂鼓還是繼續努力學習?高一新生如何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們就此問題簡單地分析一下,目的就是要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以便學生應對這個問題的困擾。
剛上高一,學校環境比較陌生,有那麼一點點好奇和衝動,這是個別學生數學成績下滑的客觀原因。按照7-8歲上學的標準,小學六年,初中三年,上高一也就十五到十六歲左右。在這個年齡段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同學、老師都不熟,一般得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再者同班同學都是什麼樣的水平也不清楚。高一上學期是互相摸底的時間段,究竟使用多大的學習勁頭才能在全班名列前茅還是個未知數,那麼第一次期中考試就能達到互相摸底的效果,看看在這些新同學中間,自己能佔有什麼位置。所以數學成績有那麼一點點下滑也不要驚慌,剛開學,再加上軍訓所佔用的時間,期中考試前也沒有學到多少知識,真正的較量還沒開始,所以對高一期中考試數學成績有一點波動不要驚慌。
尋找正確的學習數學方法,多做習題,熟能生巧。學習數學不同於其他諸如英語、語文等科目,那些語言類科目主要需要背誦課文,而且需要大段地背誦。而學習數學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公式、例題的內在含義,不要死記硬背。我們以立體幾何為例,立體幾何就是一大難點,什麼叫做大圓?什麼叫做切線?如何判斷兩個平面平行?有什麼性質?如何做輔助線?也可以從結論下手,看看要得到這個結論需要什麼條件?即所謂的倒推法。剛開始腦海中沒有空間概念,只有初中的那種平面幾何概念,這就需要慢慢體會和琢磨,要展開無限的空間想像力,多研究、多做習題,比如做50道題,100道題,甚至200道題。現在書店課後輔導材料很多,多做一些練習題不是很困難的,經過一段時間做題的鍛鍊,各種題型都接觸到,一旦開竅了,打開了立體幾何的解題思路,就會感覺立體幾何很簡單,做起來也會得心應手。
解題時多想幾個假設,能正確畫出圖形。多想幾個假設,做題的思路就打開了,不然的話,一看到題,也不多想幾個為什麼,就傻眼了。比如證明正弦定理,一看a/sinA=b/sinB=c/sinC=2R=D(R代表圓半徑,D代表圓直徑,A、B、C代表三角形三個頂點,a、b、c代表三角形三個角所對應的邊)就不知所措那可不行。首先你得思考我假設什麼樣的條件對解決這道題有幫助,如果畫一張示意圖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我們就畫一張圖試試,在一個圓內,畫出一個任意內接三角形,然後把三角形的三個點標註好,圓的半徑也標註好,圓心確定好,把所有條件標好後再來研究這道題就簡單了。如果你腦海裡沒有想到這些假設條件,那證明這道題就很困難,畫圖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有畫圖的這種靈活思維。等到熟練了以後,一看到這方面的題,就馬上畫出相應的圖形,那時你就會感覺到自己解題辦法和速度有了很大變化。
視野要開闊,不要糾結於某一問題而放不開思路。做數學題時要各個方面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考慮,有好多學生數學成績不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只考慮一個方面的知識,而沒有全盤考慮。比如解題時把解析幾何、立體幾何、三角函數等等統統考慮,包括曲線、向量、園、平面、拋物線、對數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題。還要看看已知條件給出多少,哪些是間接的已知條件等等,也可以把幾個問題轉換成方程,用解方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說白了就是要有一種靈巧的觀念,一種靈活解決問題的思路,多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克服解題時的恐懼心理。
要有一種解題必勝的信念。有的學生為什麼能學好數學?除了天賦、用功以外,這些學生還有一種必勝的信念,一看這道數學題,就知道了這是關於哪一個方面的習題,腦海中馬上反映出對於這方面的習題我是有信心的,也是內行的,可以來者不拒,儘管有時有一點小困難,但意志和信念有時候也能對解題有巨大的幫助。
三年的高中時光一晃就過,立刻行動起來吧,時不我待。高一上學期個別學生對於數學知識不是很得心應手,需要一段適應期,這也很正常。放開解題思路,多做習題,把各種數學知識融會貫通,有一種我能學好數學的信念,這是高一新生提高數學成績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歡迎大家一起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