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告別無字史 最後52個寫不出的字有書面語

2020-12-13 搜狐網

  在上海話裡,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怎麼寫?表示「剩餘」的「ting」字怎麼寫?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大學第二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語言學家對《上海話大詞典》進行了審定,以往這些「說得出寫不出」的滬語統統有了對應文字,上海話難寫的尷尬歷史宣告結束。

  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介紹說,此次審定的「寫不出的字」共有52個,之前從沒有對應書面語。專家將其分為「寫不出字的名詞」、「打不出的字」、「寫不出本字的動詞」、「寫不出字的形容詞」和語氣助詞、擬聲詞等幾大類,而選定的替代字讀音和上海話讀音基本相近。

  在這批借用字中,「打不出的字」所佔比例最大。如表示「歪斜不穩欲倒」意思的「圮」字;表示「雨雪因風吹如霧散飄進來」的「抨」字;表示「剩餘,留」的「挺」字。

  其次為「寫不出字的形容詞」,如表示「背曲」的「佝」字;表示「倔強」的「艮」字;表示「氣喘」的「吭」字。此外,「壯」被用來表示「胖而突出的樣子」;「生砰砰」被用來表示「態度生硬」;「湯湯」被用來表示「被雨完全淋溼的樣子」。

  在「寫不出本字的動詞」中,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被確定為「迓」;在「寫不出字的名詞」中,「」字用來表示「積垢」意思。

  記者發現,上海話中用來罵好動的人的「活猻」用了「活」字,之所以不用「猢猻」的「猢」字代替,錢乃榮解釋說,這兩字讀音差異較大,用「活」字更為接近它在上海話中的讀音。

  記者 李徵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上海再成流行語集散地

  「拗造型」版權屬於滬語

  李徵

  □晚報記者 李徵 報導 製圖 鄔思蓓

  從去年開始,「拗造型」一詞忽然流行開來,在博客、網絡語言,甚至日常生活當中被廣為傳用,使用範圍涉及全國各地,不少人還把它寫作「凹造型」。有人認為,這個詞最早為洪晃使用,而洪晃是北京人,這個詞的「版權」當屬於北京人。

  不過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對此表示反對,他解釋道,從語言學上講,「拗造型」的「拗」字對應的讀音和含義本來是滬語獨有的,而北方語系裡並不存在。當初洪晃應該是借用了上海話。

  參照新詞典輕鬆輸入上海話

  在去年12月剛剛出版的《上海話大詞典》(拼音輸入版)當中,「拗造型」一詞即被收錄,此外還有 「淘糨糊」、「有腔調」等詞語,錢乃榮教授表示,這些詞都是「走出上海,走進全國」的。

  錢乃榮教授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又成為全國新詞語和新流行語的集散地,有大量的新生詞語在上海創造出來和通過上海人傳播開去。上海再一次成為大量口語新詞語的發源地和出發地,實現了口語書面語、方言普通話新一輪的交融。 「這種方言和書面語、通用語的互動融合實際上在20世紀初葉的上海早已產生過,如當時和接著在上海話中產生的『馬路、洋房、書局、報館、報紙、公司、咖啡、色拉、啤酒、冰淇淋、麥克風、圖書館、博物館、資本、社會、文化、藝術、特權、具體』等等新詞很快都傳入書面語通用語,以至使現在有些人以為這些詞原來不是上海方言詞語,而一開始就是國語詞語。 」

  《上海話大詞典》之所以推出拼音輸入版,錢教授解釋,自去年在網絡上公布上海話輸入法後,雖下載次數已達20多萬次,但是青年人在使用中遇到兩大困難,一是對上海話的拼音不熟悉,二是對上海話詞語的書寫漢字不清楚。新版《上海話大詞典》就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使用者對照這本詞典可以輕鬆地打出上海話的字詞。

  詞典中還附有 《上海話900句》及其發音CD,這不但便於新上海人學習上海話,而且也能使青年上海人快速學好那些常用句子中的上海話詞語寫法。

  「進了校園不準說方言」不合適

  「現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會講,講不好上海話了! 」近年來,不少人擔心,由於中小學、幼兒園課堂一直使用普通話教學,再過若干年,是否會出現上海話消亡的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多位語言專家也提出了建議。

  錢乃榮教授在會上指出,不同的語言與方言都是國家的語言資源,是構成中華民族多元博採文化的基礎。他認為,一方面,應當正當開放方言空間,糾正一些過激做法,如在幼兒園、小學中學課外禁止說方言,進行評比。另一方面,地方電視臺、電臺也應當適度開放一些方言節目的空間,使當地人能經常聽到相對標準和自然的方言,傳承方言中的有特色的語彙。在電視臺、廣播中適當播送上海話的新聞和文娛節目,「如果這兩點能做到,上海話就不會失傳。 」

  「使用普通話也應該看『公域』和『私域』,『進了校園就不準說方言』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上海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專家張日培也在會上指出,要區分「公域」和「私域」,「公域」是指政府會議、課堂教學、新聞播音等場合,「私域」是指公務員之間、師生之間的日常生活交際範圍,「語言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檢查評估的非政府人員等,極易形成簡單化的機械思維,如『校園內應當百分之百地使用普通話』『一般學校做不到,語言文字工作先進的學校應該提出高標準、嚴要求』等」,在對語言政策的解讀上是不全面的。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上海話拼音方案成形 部分滬語常用字標準敲定
    「淘漿糊、戇兮兮、壞來死」有了統一寫法,原本有音無字的「鈍鈍儂」也變成了白紙黑字。專家表示,「方言文學是種可以直接給人『聽』的文藝」。  「篤一篤」敲定寫法  普通話裡「嘲諷你」,滬語怎麼說,怎麼寫?原來是「鈍鈍儂」;形容水噴出來的滬語則是「水飆出來」;形容「文火慢煮」的滬語書面語是「篤一篤」。
  • 膝蓋叫「kei膝門兒」向後靠叫「pen」 有音無字的川話你會嗎(組圖)
    方言之奇  收錄那些「有音無字」的川話  「我們通常說的打耳光,四川人會說piang你兩耳屎,那piang字怎麼寫呢,就不知道了。」而有些字雖然能讀也能寫,但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例如我們形容人蹲著,叫「踞(gū)到,而不讀jū。」此外,就像北京話帶「兒」音,川話也習慣在詞語後面加上本地特有的後綴,例如把腳趾稱作「腳趾拇兒」,無名指叫做「邊指拇兒」。還有一些川話,有自己特有的構成,例如我們把麻雀叫做「麻拐子」,形容人高興,則用一長串「歡(讀做huái)喜拐拐打難蛋」來表現。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中的無(無)字是很常見的,有朋友覺得這個無字感覺非常難寫,特別是其中的筆順,不容易看清楚,那麼這個它究竟應該怎麼寫呢?其實這個方法很簡單,無字的筆順應該是這樣的,先寫三橫,然後再寫其他筆順,《聖教序》中無字的筆畫都是這個順序!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上海教授發明上海話輸入法 08年供市民免費下載
    規範上海話書面語寫法  「上海話是全國三大方言之一,曾經有1000多萬人使用上海話,並創造出了海派文化。很多人都希望上海話能傳承下去,但長期以來上海話只能說不能寫。」錢乃榮教授說,上海話拼音輸入系統推出以後,不僅將有上海話的標準語音,也將統一上海話的輸入法。
  • 劉一達:「繃著臉」寫不活北京話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兒,四合院是北京城的魂兒,凡是在胡同裡生活過的人,不能不對胡同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懷,當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告別胡同,我就益發感覺應該把它寫出來,讓胡同文化的根兒長久地延伸下去。」劉一達說。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劉一達,依然保留著隨時記錄北京土話與掌故的習慣,小本也已堆積如山。
  • 有字無字的摺紙蓮花
    這樣一句溫馨的問候,原本3月就要對柳江中學同學說的,因為疫情原因而延後了3個多月。雖然無法如期相聚,但慈濟人對貧困學子們的愛與關懷只增不減。6月中旬,廣西柳州志工一行50人帶著全球慈濟人的愛重新走進了柳江中學,再次回到了孩子們身邊。
  • 親子閱讀,遇到無字書或少字書怎麼辦?
    有一種繪本叫「無字書」或者「少字書」,這類繪本的妙處就在於每個人通過圖畫讀出來的內容都可能不一樣,也有可能讀出的內容相似,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這也是少字書和無字書的魅力所在。這時候,媽媽說:「大衛,不可以!」你能想像出那個畫面嗎?大衛的媽媽當時一定心裡在想,這麼高的壁櫥,他爬上椅子夠東西,要夠的又是陶瓷罐子,一旦罐子打破,大衛摔下來,這可太危險了。但這些話在繪本這一頁中都沒有,只有五個字「大衛,不可以!」
  •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黃天華逝世,31年寫就《中國財政制度史》
    本文圖片均來自「上海財經大學」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財經大學黃天華教授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上海財經大學原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天華,於2020年8月25日5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0歲。
  • 讀好「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
    讀好「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高質量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基礎和前提徐俊忠(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
  • 《天津方言詞典》入藏檔案館:天津話有據可查了
    這些挺「哏」的詞兒現在都有據可查了。今天,《天津方言詞典》正式入藏市檔案館檔案資料庫,這也是首部記錄天津方言的詞典。該書收錄天津方言詞語5300多條,天津方言俗語與諺語1100餘條,天津方言歇後語800多條,天津民俗文化詞語200多條,總計收錄條目7500多條。  「已故語言學家李世瑜先生,在88歲高齡時,叮囑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出一部《天津方言詞典》。」
  • 【粵語文化】廣東話的歷史
    比如,在廣東話裡,一元錢,到現在還有用以前用銅錢時候的說法,叫一文錢,警察,到現在還在以以前在衙門當差的說法,叫差人。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它是一種穩定的語言,但這種穩定並沒有損害到它的表達能力,儘管拒絕新的詞語,但它到現在仍然可以把事物表現的豐富多彩。 其次,它是一種書面語和口語分離的語言。恐怕沒有一種語言可以像廣東話一樣,書面語和口頭語完全不一樣吧?
  • 營口市發現無字碑何時有字?
    但是,你聽說有一個牛耳廣場嗎?它就在青花大街西終點遼河口左岸。這是一座高臺圓型的大廣場;周圍有花草樹木環繞,層層階梯盤旋上下,盞盞華燈點綴其間宏偉壯觀。登臺眺望,煙波浩渺,浪濤拍岸,船舶往來,鳥浪騰空,風景怡人。遺憾的是,廣場東面那座巨型石碑至今沒有鐫刻廣場的名字,素麵朝天已有多時。
  • 【紅色氧吧·媒體課堂⑰】顧杭娟: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
    大家好,我是區委黨校顧杭娟,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短短十二個字,飽含了人民領袖對廣大留學青年的殷切希望、殷切期望、殷切厚望,勉勵他們要成為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見地與行動相結合的綜合型人才。
  • 因為你沒學會口語向書面語轉化!
    ✔ 接觸被動句、雙重否定句等較難句式 所以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內心知識的想法,還能像模像樣地寫一段話。在書面語中,「沒過多久」有好幾種表達方式——「須臾、半晌、未幾、少頃、既而、俄爾……」當然,二年級的孩子還不需要掌握這麼深刻的知識,這句話中,還有另一個字——「搞」,這是在小學生作文中非常常見一個口語化的字。沒過多久,我們就搞好了。媽媽已經搞好了飯菜。
  • 「滬語」這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儂用上海話讀得來伐?
    阿拉魔都的上海話一開口就是腔調滿滿。當有腔調的上海話碰上韻味十足的古詩詞,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今天這首古詩,大朋友小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了,不過用上海話來讀可不太容易啊,你也來試一試吧,小布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喲!
  • kei膝門兒、往後pen 有音無字川話你會幾句?
    方言之奇  收錄那些「有音無字」的川話  「我們通常說的打耳光,四川人會說piang你兩耳屎,那piang字怎麼寫呢,就不知道了。」汪啟明說,留存至今的方言分為幾種情況,一種就是這樣有音無形的。他用一系列與人體有關的方言舉例:「比如我們川話描述向後靠,就是pen。
  • 孩子3歲前,比起有字的繪本,「無字書」更容易激發孩子潛能
    但是相信家長給孩子看的肯定都是「有字書」。可能是英文也有可能是中文,有可能文字佔的比重多,也有可能佔得比重少。但是其實比起「有字書」,「無字書」更能激發孩子的各項潛能。「無字書」也叫做情景書,書中沒有一句話,都是圖案。
  • "雙重語言人"——當今的上海大學生VS上海話
    一來是校園的普通話氛圍帶動了上海學生自覺地說普通話,有外地同學在場的話,兩個上海人自顧自地講上海話是很不禮貌的事,這樣一來二去的也就成了習慣,真正做到了外地同學「在與不在一個樣」,索性通通用普通話交流。
  • 習近平金句解讀: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
    短短十二個字,飽含了人民領袖對廣大留學青年的殷切期望,勉勵他們要成為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見地與行動相結合的綜合型人才。這一金句字短情長、內涵豐富,深刻揭示了以下三層深意。  一是不能把書讀死,要把書讀活。讀書的目的在於運用,知識的價值在於轉化,學習的意義在於實踐。
  • 這首上海話古詩有點難,第一句就「揢牢」了!
    大家來講上海閒話「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詩,你用上海話讀過了嗎?小布發現,這首詩的重點、難點特別多,要越過一道又一道的挑戰真不容易!今朝,小布為你送上發音解析,趕快來學習一下吧!熱心網友朗讀片段&正音示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mp3來自上海發布00:0001:26點擊上方,收聽音頻。正音示範在最後,大家要記得聽到底哦↑感謝微信網友@ZZ@安東@無語成讖 的熱情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