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清明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歷史文化,清明節的成語典故則是其歷史文化中的瑰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面25條清明節的成語典故,按寒食節(1~4)、上巳節(5~10)、清明節(11~25)的順序列舉如下:
1)割股充飢、割肉奉君
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追隨左右、忠貞不二,歷盡千難萬難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三面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2)清明柳
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在一棵老柳樹下被燒死。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
3) 禁火冷食
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戶戶在節前就紛紛製作甜幹餅、鍋攤餅、冷粥以便下咽充飢。
4)寒食飛花
出自唐代韓翃《七絕.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5)祓除修禊、祓除釁浴
為上巳節主要活動。「 祓除」即是「修禊」之意,「修禊」最初是在河邊舉行招魂的消災祛病儀式,後來逐步演變成水邊嬉遊,雅聚吟唱的一種民間聚會。魏晉以後,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便成了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寫道:「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6) 執蘭招魂
上古的祓禊儀式包含了「執蘭招魂」的環節。在古人的觀念中,水域一向被認為是陰界的入口,所以在這個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動甦醒的季節裡,人們便在水邊舉行儀式,招魂續魄,祈求生命的安詳。
7) 浴水孕子
祓禊儀式還包含了「求愛」和「乞子」的環節,這是渴求生命的延續。沐浴是為了去災。
8)臨水浮卵、臨水浮棗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其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9)曲水流觴
觴:古代酒器;曲水:彎曲的水道。古代的風俗,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濱聚會宴飲,以祓除不祥。後泛指在水邊宴集。
10)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早晚都像過節一樣。形容生活奢華,整天尋歡作樂。在《元曲選白仁甫<梧桐>一》中有:「寡人自從得了楊貴妃,真所謂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之句
11)思時之敬
據宋《夢梁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
12)桐始華
清明一候桐始華。桐樹花開,樸素的香味隨著清風,漫山遍野。此時萬物潔淨,天清地明。故謂之清明。
13)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於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14)九原可作
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稱墓地。作:起,興起。後謂設想已死的人再生為"九原可作"。
15)掃墓望喪
掃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指酷吏必當有惡報,指日可待。出自《漢書·酷吏傳·嚴延年》。
16)墓木已拱
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意思是人死了很久。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亦。」
17)追終慎遠
《論語學而》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18)一抔黃土
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9)冢中枯骨
指墳墓裡的枯骨。猶言死人,用以譏諷志氣卑下、沒有作為的人。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北海 相 孔融 謂 先主 曰:' 袁公路 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20)柴毀骨立、哀毀骨立、柴毀滅性
柴:如木柴一樣;毀:哀毀;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出自《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21)踏青看竹
《上巳日兩縣寮友會集時主郵不遂馳赴輒題以寄方寸》:「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詞。獨坐郵亭心欲醉,櫻桃落盡暮愁時。」作者劉商,字子夏,唐代徐州彭城縣人。
22)窮巷蹴鞠
《鹽鐵論》裡說,「康莊馳逐,窮巷蹴鞠」,意即窮人當時也愛玩「蹴鞠」。不過,他們沒有能力像漢高祖那造起「鞠城」,只好改變玩法。西漢的民間蹴鞠,不受場地、人數限制,參與者比拼的是耍球的技術,而不是踢球進洞,後世稱之為「白打」。
23)一噴一醒
原指鬥雞要用水噴,使之清醒後再鬥。後比喻推動督促。唐 .韓愈 、孟郊 《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24)片紙天飛
出自元.謝宗可《風箏》:「憑依片紙得天飛,何故聲揚欲作威。瘦骨幾莖徒遠舉柔絲千尺總危機。"
25)半仙之戲
唐宋時,鞦韆之戲盛行。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清明前一天),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相與仿之。」 生動再現了唐宮清明前後蕩鞦韆的景象。
我將上述內容以《清明節成語典故知多少》為題發布在朋友圈裡,真誠地希望微友們圍觀,指正不當之處,補充未錄成語。帖子一發跟帖者眾,點讚者亦有,更有二三異議者。現將反聵的主要問題歸納為以下四點:
1
對3)禁火冷食、12)桐始華是否是成語典故提出質疑
2
有微友提出人面桃花、大力將軍、三遷之教等
也屬於清明節成語典故。是耶,非也?
人面桃花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都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清明節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色彩。
大力將軍 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寫的是有一年的清明節,浙江人查伊璜在野外一座寺廟裡喝酒,偶遇一力大無比的年輕乞丐,施與援手。十多年後,當年乞丐成為赫赫有名的吳六一將軍。大力將軍不忘當年恩人施救,知恩報恩的故事。
三遷之教 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後人用「孟母三遷」、「三遷之教」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於教育子女。
3
微友們補充十多條清明節成語典故中,
我贊同:氣清景明、杏花菖葉、杏花春雨等。
對其中12條補充存疑,尚需商榷。
現附錄於後,請討論!
澄清天下 指整肅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復歸太平。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邇安遠至 出自《論語子路》,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
發政施仁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出自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方是時,二聖在位,發政施仁,惟恐不及。」
不諱之朝 出自漢·揚雄《解嘲》,可直言不諱的朝代。
寬猛並濟 同「寬猛相濟」。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指政治措施要寬和嚴互相補充。
革舊維新 專指政治上的改良。改變舊的,提倡新的。出處:元·宮大用《範張雞黍》:「文武氏革舊維新,周公禮百王兼備。」
海晏河清 比喻天下太平。出自唐·薛逢《九日曲池遊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朗朗乾坤 乾坤:原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這裡指天地、世界等。出自元·李文慰《燕青博魚》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蕩乾坤,你怎麼當街裡打人。」
君聖臣賢 君主聖明,臣子賢良。出自《舊唐書·馬燧傳》:「道無不行,謀無不臧,君聖臣賢,運泰時康。」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十九回:「當今乃堯舜之世,君聖臣賢。」
草滿囹圄 監獄裡長滿了草。出處自《隋書·劉曠傳》:「在職七年,風教大洽,獄中無繫囚,爭訟絕息,囹圄盡皆生草,庭可張羅。」
唐虞之治 唐虞,是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政清人和 出自《晉書·諸葛恢傳》:「會稽內史諸葛恢蒞官三年,政清人和,為諸郡首。」
4
清明節成語典故非清明成語典故。
正如《清明上河圖》,非清明節上河圖。
清明節和清明的文化內涵不完全相同。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