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半生緣》中,幾乎全員悲劇,每個人似乎都充滿了不幸。
曼璐為了養活家人犧牲自己下海做了舞女,最終被那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掉;曼楨在姐姐曼璐的設計下被姐夫祝鴻才強暴生下孩子,與愛人世鈞錯過了一生;叔惠與翠芝相知相愛,卻由於家境原因無法相守一生;就連渣男祝鴻才也要遭遇命運的起伏,亦有其可憐之處。
若要說全書最可憐之人,這些人都算不上,而是祝鴻才與原配的女兒招弟。
整本書中,張愛玲在招弟身上花費的筆墨並不多,總共不過短短幾百字,零星地穿插在主角的故事間隙當中。但就是這短短的幾百字,卻生動地展示出了一個被忽略的生命,是如何度過卑微而又短暫的一生的。
母親早逝,父親忽視,繼母虐待,從未得到過命運的眷顧
顧曼璐與祝鴻才結婚的時候,並不是祝鴻才的正式妻子。因為祝鴻才在鄉下還有個原配妻子,他們共同生育了一個女兒,就是招弟。但由於祝鴻才喜新厭舊、重男輕女,更因為他的渣男本色,他把妻子和女兒扔在鄉下不聞不問,自己一個人在上海浪蕩。
他朋友見他這個樣子,就勸他在外面另置一分家。他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選擇了相對能帶得出去的曼璐。他們結婚不久,祝鴻才的原配就死了,只剩下八歲的女兒招弟,被送到上海來。
曼璐因為之前墮胎失去了生育能力,原本想著把招弟籠絡好了,促進自己與祝鴻才的感情,從而鞏固自己的婚姻,因此一開始還挺關係她的。她既是親自教她認字的,又是出去給她買皮鞋的,做足了一個慈母的架勢。而招弟在傭人的指點下,也願意開口叫曼璐「媽」。
如果事情能這樣順利發展下去,招弟在失去親生母親之後,還能重新得到一份母愛,甚至在曼璐與祝鴻才關係修好的情況下,得到原本屬於自己的父愛。雖然這樣的感情不夠純粹,但是如果有這份愛的滋養,她也能比較健康地成長起來,甚至將來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可惜她的到來,非但沒有成為加深曼璐與祝鴻才感情的橋梁,反而成為惡化夫妻關係的導火索。祝鴻才不僅自己不願意好好地履行做父親的職責,也不願意已經發達的自己看不上的曼璐去給予招弟母愛。
曼璐拿著給招弟買的皮鞋回到家裡,招弟就興奮地喊著「媽」跑出來。正在和曼璐吵架的祝鴻才聽見了,當著孩子的面就說曼璐不配做她的母親,結果兩人吵得更兇了。曼璐將情緒轉移到招弟身上,當著她的面對著給她買的新鞋一陣亂踩,回到屋裡還把教她認字的字塊也給毀了。
從此之後,曼璐就恨上招弟了,說自己不願意給拖鼻涕的鄉下丫頭做母親,由慈母變成了惡毒後媽,甚至連吃飯的時候也不讓她上飯桌。
曼璐死後,家中內務大權就落在新來的女傭周媽手上了。周媽不僅排擠祝家原來的傭人,而且還背著祝鴻才虐待兩個孩子。再加上祝鴻才的忽視,導致招弟得了猩紅熱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和周到的護理,最終小小年紀給夭折了。
從出生到夭折,招弟一生從未被命運眷顧。她先是小小年紀失去了親生母親,又被親生父親忽略,並遭到繼母的虐待,最終被猩紅熱奪去了年幼的生命。她的生命的底色是悽涼的,一生都充滿了悲戚,悲慘得活著,悲慘地死去,構成了她悽慘的一生。
一生從未被善待,總是遭到冷眼,得到的愛很稀薄
招弟的名字叫「招弟」,很明顯一個重男輕女的名字,意味著她從出生那刻就遭到了輕視。果然父親對她不管不顧,恐怕只有母親在世的時候,才能給她一些比較純粹的母愛。
剛來上海時,她或許從曼璐那裡得到過一些短暫母親般的溫柔;顧太太來看望女兒,邀請她上桌吃飯時,她或許感受過一些祖母般的慈祥;她帶著弟弟在外面買豆乾吃的時候,或許體驗過一些姐弟情。但除此之外,她就再也難以得到溫暖與愛了,感受到更多的是冷漠與忽視。
母親去世的時候,父親也沒有回去,還是鄉下族人湊錢幫她買棺材下了葬的。可見母親生前處於近乎被拋棄的狀態中,想必平日裡也是一副怨婦模樣,否則也不會這般早死。長期與這樣的母親待在一起,招弟面對最多的恐怕就是母親的愁眉苦臉了。即便母親再愛她,她也難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來到上海後,父親不是整天不著家,就是在家裡與曼璐吵架,常常將家裡鬧得雞飛狗跳。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就如同長期處於戰爭中一樣,難以安穩起來。同時,她還要遭受父親的忽略,以及繼母的虐待。
曼璐去世後,祝家內務大權被虐待孩子周媽掌控起來,她得到的照顧就更少了。比如榮寶四五歲時,曼楨偷偷去看兒子,看見姐弟倆春天還光腳穿著黑色的就棉鞋,就是最好的的證據。
因著這樣的緣故,招弟從小到一直缺少足夠的照料,因而始終一副瘦瘦小小的樣子,好像永遠也長不高。
她剛來上海時八歲,正處於長身體的年齡,按理來說這個年齡的她個頭會長得很快,然而一兩年之後,曼楨和顧太太去看曼璐的時候,發現她依然和以前一個樣子。
顧太太笑道:「這孩子,怎麼一直不看見她長高?」阿寶笑道:「是呀,才來的時候就是這樣高。哪,叫外婆!這是二姨。咦,叫人呀!不叫人沒有飯吃。」
曼楨生下榮寶逃走後,看見她與榮寶在外面買豆乾吃時已經是四五年之後了。這時她依然一副面黃肌瘦的樣子,似乎也沒有長高。
雖然只見過一面,而且是在好幾年前,曼楨倒記得很清楚。照理一個小孩是改變得最快的,這面黃肌瘦的小姑娘卻始終是那副模樣,甚至於一點也沒長高─其實當然不是沒有長高,她的太短的袍子就是一個證據。
這些無不反映出她低質量的生活狀態,而且這種生活狀態也反映到她的精神面貌上來。因為長期生活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環境中,她的性格難以舒展起來。她始終一副卑怯怯的樣子,顧太太邀請她上桌吃飯,她也是戰戰兢兢的,難以大方起來。
由此可見,招弟短暫的一生從未被善待過。她得到的愛始終很稀薄,更多的是父親與身邊人的忽略與冷漠,甚至被曼璐和周媽這樣的人虐待。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會在得了猩紅熱後,沒有引起父親和周圍人的注意與重視,更加無法獲得細緻、妥帖的照料,而結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一生都過得悄無聲息,從未被真正在意過
在《半生緣》中,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悲情的地方。但無論這些人遭遇如何,處境如何糟糕,都有人記掛或者曾經記掛;抑或不是一無所有,到頭來還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曼璐為了家人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最終落個悽慘而死的下場。但父親在世的時候,她曾經也有過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光,以及與張豫瑾之間美滿的愛情。
曼楨被姐姐、姐夫害得失去了世鈞的愛情,以及終身的幸福。但她最後還是擺脫了祝鴻才,而且還有兒子榮寶相依為命,給她一些安慰。
世鈞與翠芝都無法與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相互妥協著過了半生,終將一起將就著過完剩下的歲月。然而他們兩人結合後,共同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和一雙可愛的兒女。
叔惠因為貧富差距無法娶到真心喜歡的翠芝,在國外也是結了婚又離了婚,沒有幸福的婚姻。但她曾經得到過大小姐翠芝的青睞,回國後還有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陪伴。
曼楨的兒子小時候曾被周媽虐待,成長過程中常常遭到父親祝鴻才的打罵,使他的童年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可他一出生就得到了曼璐無盡的寵愛,曼璐去世後,曼楨又回來照顧他,親手將他撫養長大。可以說,他雖然父愛欠缺,卻享受到了雙份的母愛。
唯獨一個招弟,親生母親去世後,就再也沒有人真正關心她了。她身邊的人來來去去,無論是祝鴻才這樣的親生父親,還是顧曼璐等人,不是對她橫眉冷對,就是有意無意地忽略她的存在。
而她在整本書中最大的作用,也是用來側面體現祝鴻才的渣與曼璐性格中的惡劣之處,推動劇情惡化曼璐與祝鴻才的關係。而她的夭折,也成了曼楨回去認兒子,並且嫁給祝鴻才的導火索。
她接觸到過的每一個人,親生父親絲毫不在意她,弟弟榮寶年紀太小,曼楨、顧太太等人與她沒什麼瓜葛。因此她死後,大家很快就把她給遺忘了,好像她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上來過似的。「半生緣」故事還在繼續著,而她在這個世界早已了無痕跡。
由此可見,招弟的一生都是在悄無聲息中度過的。從出生到十幾歲夭折,她在人群中始終缺乏存在感,幾乎無人特意彎下身來關注一些這個卑微的小女孩。她死了,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她的蹤跡。只有讀者在為曼璐、曼楨、世鈞等一幹主角的命運唏噓時,才能在字裡行間微弱地感受到她的存在。
總結:《半生緣》中最可憐的人
張愛玲在《傳奇》前言中寫道:「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
其實,《半生緣》也是她寫的一段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的「傳奇」。招弟雖然只是小小的配角,亦在書中演繹著自己的「傳奇」,通過作者的筆端講述著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她從未得到過命運的眷顧,先是小小年紀就失去了母親,又長年遭到父親的冷漠與忽視,繼而又遭到繼母的虐待。她得到的愛始終很稀薄,在這個世界上悄無聲息地活著,悄無聲息地死去,從未有人真正在意她的死活。
人生在世,最悲慘的並不是遇到的挫折與苦難,而是有沒有人關心和在意自己。像曼楨、曼璐、世鈞等人,顯然不是。而是像招弟這樣,生命短暫,生來從未有人關心,悄無聲息地死了,也無人懷念,才是最悲慘的。因此,《半生緣》中最可憐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