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品讀」難忘的萬航渡路1575號……

2021-01-10 瀟湘晨報

我仍很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走進華政韜奮園的情景,那是整整四十年前的1979年。雖然已是初秋,但驕陽依然熱情如火,一走進校園,道路兩旁法國梧桐伸出的枝條猶如張開的雙臂,濃密的樹葉遮天蔽日,頓時進入了清涼世界。我還記得一位膚色黑黑的女工作人員,微笑地接過我的行李,引導我去往新生報到處。後來才知道她也是與我同級的同學。

四十號樓

走進學生宿舍四號樓(現四十號樓)108宿舍,認識的第一個同學兼舍友就是安徽來的石德和。開學一段時間後,又來了幾位新生,其中男生6位,被安排在111宿舍,我和同班的黃升喜「奉命」轉入這個宿舍。於是,111宿舍成員來自79級六個班級中的五個班。成員有:1班黃升喜、吳霖,3班施貴康、4班孫躍鋼,5班任大連、孫祖政,6班李繼勇、查建平。其實到三年級後,2班的鄭列也曾短暫地加入過這個集體。如此,這個宿舍成了79級中絕無僅有的「聯合國」。

韜奮園

韜奮園四年,雖然短暫,但真要回憶起來,還實在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我記得李春林(已故)在排球網前高高地躍起,重炮砸地,一錘定音;也記得戴克霆(已故)在河東108宿舍的雙人床上鋪神採飛揚對《水滸》一百單八將的倒背如流,還寫出了《校園裡的玉蘭樹》那樣很文藝的散文;還有馬勤在賽道上仿佛永不停歇的長距離奔跑,關乎錦標,更多彰示的卻是堅韌和堅持;我與同舍的李繼勇一年四季晚飯後對校園例行巡閱(散步),總有機會不經意地瞥見林木深處的你儂我儂,也能遇見在宿舍樓和韜奮樓交界的路燈下夜讀英語的同學。與老李散步時閒聊的所有話題皆已忘卻,唯留下他低沉的、偶爾有點荒腔走板的歌聲在記憶深處晃悠;還有、還有……

要不是翻出一張發黃的老照片,我竟忘了自己還曾是學校合唱團的一員。記得有一次參加上海市大學生歌詠比賽,要求每個學校參賽曲目必須要有一首創作、一首規定和一首自選。最後,我校合唱團參加了在徐家匯交大禮堂的比賽,創作歌曲是由我作詞、馬賽(80級)作曲的《尋找》,規定曲目是《友誼地久天長》,自選歌曲則忘得一乾二淨。向同是合唱團的黃升喜詢問,他也死活想不起來了。與記憶稍有出入的,是我一直認為同舍的查建平是合唱團的手風琴伴奏,但照片上卻明明是兩位低年級女生。在這個人數並不多的合唱隊伍中,我們宿舍有我、黃升喜和李繼勇三人參加。如果記憶無誤,歌曲《尋找》在那次比賽中獲得了創作獎。

紅樓圖書館

每每想起韜奮園,最懷念的是那遍布校園經歷了歲月滄桑的建築們,還有隱身在小教堂中藏書並不算豐裕的圖書館。一張借書證每次只能借書五本,且只能有兩本文學書。我時常在一天內就將所借的兩本文學書讀完,對不能立即去還書、借書常常心存戚戚焉。對文學的熱愛,在學法律的四年中並未遞減,也很慶幸自己能在文學道路上野蠻生長。大學期間,能在數家省級文學刊物發表詩作,也算是一種青春的紀念。

韜奮園

你的來信教我今晚無法入眠

叫我想起南方的母校

母校小巧玲瓏的校園

校鍾永遠的早晨八、九點

想起野櫻花總開放在春天

開放在古色古香的宿舍樓前

想起暮春總下一場疏疏的紅雨

打溼我的詩情、你的鄉戀

想起大草坪總是柔柔密密

陽光總把它曬得溫溫暖暖

廣玉蘭總將月光綰成初夏的花朵

而後又散成一把馥鬱的書籤

想起朋友們親切的外號

想起朋友們壯烈的誓言

想起朋友們的風流韻事

想起朋友們的臨別淚眼

想起的,原來都不曾忘記呵

總在期待著什麼,嚮往著什麼

你的來信是一場春雨,讓回憶的種子

發了芽,又抽出一片淡淡的綠葉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來源:上海長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寧品讀】外孫女的快樂大班
    【寧品讀】外孫女的快樂大班 2020-12-12 2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品讀」消失的古北路旁棚戶簡屋
    老照片中有一幅看似尋常的棚戶簡屋老街,給我印象頗深,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長寧區古北路街景。古北路兩旁的棚戶區 地點:古北路(長寧路至天山路段)這幅照片是一次站在一幢五層樓老公房頂上拍的,當時,在樓頂上眺望遠處,在溫熙陽光下,遠處有一座跨蘇州河供行人通行的天橋——現在在天橋旁建成了「古北路橋」。
  • 【寧品讀】霜染烏桕紅于楓
    【寧品讀】霜染烏桕紅于楓 2020-12-13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品讀】淡淡清香的「雞頭米」
    【寧品讀】淡淡清香的「雞頭米」 2020-09-26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品讀】吃茶去
    【寧品讀】吃茶去 2020-07-31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品讀】老周和他的三個博士子孫
    【寧品讀】老周和他的三個博士子孫 2020-12-05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品讀】學姐張聶爾
    1985年,我在太行山腹地的小城,於當年第五期《當代》雜誌上讀到了學姐張聶爾的中篇小說《將軍的世界》,從此,學姐又「回」到我的身邊。等再見她時已經是離別25年後的1993年初春,其時她已病魔纏身,但是我捧著她贈我的書,知道她著作頗豐,無論如何也沒有把她和絕症聯繫在一起。手邊的這本《中國第一人毛澤東》,極具可讀性,集新聞、史料、知識、趣味於一爐。
  • 英語怎麼讀「井號鍵」「星號鍵」?
    」,「星號鍵」是在撥打客服電話時常用的功能鍵。英語國家的人們如何讀這兩個符號呢?符號「#」井號「#」,在不同語境有不同的讀法:微博上帶話題,會用到 #,比如:#英語彙#。井號在推特上同樣表示一個主題或話題。此時,井號被稱為 hashtag。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如果這兩句中「何」的發音讓你十分糾結,那麼,言吉君教你一招快速區分「なに」和「なん」在日語中發音的方法。回到上文,我們繼續分析。其實①②句中的「何」既可以讀作「なに」也可以讀作「なん」。而不同讀法所代表的句子含義卻有所不同。
  • 【寧品讀】長寧這所學校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50年代這裡曾是一所小學,校名叫武夷路第三小學,位置就在操場東側一隅,學校大門開在弄堂裡(今昭化路615弄),教室只有幾間矮平房,南面緊挨陶姓大戶人家,校舍與陶姓的徽派私宅相比,顯得寒酸不少。西邊與玻璃瓶廠為鄰,北面緊挨著寶山造紙廠的車間,整天機聲隆隆噪音不停,學習環境嘈雜。我家對門一起打彈子、刮香菸牌子的小夥伴就是該校學生。
  • 致敬學術·刊海縱覽丨「2017年度中國法學類期刊目錄索引匯覽」免費認領
    開篇贅述開去,倒是有一點值得提及,即在這個傳播為主的時代,不得不承認,專業學術期刊顯得非常吃力&吃虧:期刊文章雖好,卻不容易被分享,能為更多人讀到的機會就少;專業學術期刊存在閱讀成本考慮,如非學術研習和興趣所在,有些學術期刊從來不會被訂閱,更別談翻開,而我們作為讀者因此也就可能真的好文章。
  • 「々」該怎麼讀?日語輸入方法是?
    Q:「々」讀作什麼?A:正確答案是……沒有讀法。
  • 日語中的「は」和「へ」到底怎麼讀
    你好、午安:こんにちは(kon ni chi wa)早上好: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o ha you go za i ma su)一樣是「は」,怎麼一個念「wa」,一個念「ha」呢? 在日文中,當「は」是助詞時發音須改為「wa」、「へ」為助詞時發音為「e」。 (其由來複雜,有機會再跟大家介紹,這裡只要先了解發音即可)例句: 「私は學生です。」
  • 改造愚園路,上海的「微創手術」| 新商業地理
    已進行數年的愚園路的「城市更新」在最近迎來了新的產物。在創邑位於愚園路1107號的總部門口,近400平米的開放式耐踩踏草坪希望有更多人停留。他們每年還邀請藝術家用相對便宜的材料在草坪上搭建公共雕塑,「9-11月就是我們的快閃季,我們希望把可觸及的藝術帶給這裡的居民和往來的人群」。
  • 第216期·七堇年「為你讀詩」《昨夜以前的星光》
  • 「中」什麼時候讀「じゅう」,什麼時候讀「ちゅう」呢?
    今天要給大家要講解的知識點是,有關結尾詞「~中」的用法。作為結尾詞的「~中」有兩種發音,分別是「~じゅう」「~ちゅう」。不同的發音對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這一點也是困擾同學們多年的問題,今天老師就為大家解一解這個疑惑。
  • 周六活動:市集vol.4「白糖罐」 突 zhōng 然 yú 就來「上陽臺」了! +藝術英語
    突 zhōng 然 yú 就來「上陽臺」了!↯↯↯時間:4月7日晚餐後地點:上陽臺(廣州市海珠區曉園北路3號後1層,詳細指引請見文末)音速青年 - : SENSATIONAL FIX 聳人聽聞的修復」一個關於傳奇實驗搖滾樂隊「音速青年」與各個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合作的大型回顧展,一本跨越25年的文獻檔案,總共784頁的精美畫冊,外加兩張7英寸的ep唱片,收錄有樂隊每個成員的未發表作品。還有,「白糖罐工作室」的T恤和環保購物袋。
  • 「止める」到底讀「とめる」還是「やめ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就是句子中如果有一個「止める」的時候會猶豫一下是念「とめる」還是「やめる」。
  • 執金吾的「吾」到底讀yù還是wú?
    今天讀詩,想到一個問題,「執金吾」這個詞,我看到過網上有人說應該讀yù,當時沒有在意這種說法,今天讀詩寫鑑賞,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我的輸入法(Mac版搜狗輸入法)打zhijinwu出不來這個詞,但是打zhijinyu則有。
  • 「讀經」姊妹篇—「一日一書運動」
    其實要養成一個人的讀書習慣,要改善社會的風氣並不是很困難的。只要我們把現在的教育觀念稍作反省,改變一下,提出一個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了。  我建議的方法是:「兒童一日一書運動」。  所謂「一日一書」,就是「一天看一本書」。所以稱為「運動」,就是「希望讓每個兒童都能如此,以形成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