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老周是我的老年朋友,他住在蘇州河畔上海花城小區,這房子是他兒子買給他的。提到他的兩個兒子,老周臉上立馬會綻放歡愉的笑容,他會告訴你:「是祖國的高速發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蘇州河畔上海花城小區(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周老家在揚州萬木橋鄉下。他家世代務農,他未進過學校讀書,新中國成立後,在掃盲班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老周生於1933年,16歲時投親到上海入行學理髮,師從表哥在「金門」理髮店當學徒,滿師後留在「金門」幫表哥幹活。公私合營後,他進入百樂門理髮廳,慢慢成為行業的臺柱子,定了「級」,拿了工資。他的兩個兒子跟著媽媽在鄉下邊種田邊讀書。老周一段時間寄點錢給他們娘仨,生活雖清苦,但也安穩。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圖片來源於網絡)
科學的春天來到了人間,國家恢復了高考,恰逢老周大兒子曉明剛結束學校生活,跟著媽媽一起下田勞動。聽到消息,他拖著泥腿跑到學校從老師那證實了高考恢復的消息。曉明寫信給遠在上海的父親,要他(因為市西中學的老師常到老周那理髮,老周和老師很熟)收集複習資料、購買自學叢書。功夫不負有心人,曉明當年考進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後分配至徐州生物檢驗所工作。之後,曉明又考研去南京藥學院,碩士畢業後經導師推薦前往美國讀博。博士畢業,又進入華盛頓州大學博士後工作室進修,學業結束後留校工作。曉明遇上了好時光,一步步走來,學業有成專攻事業,架起了中美文化教育的橋梁。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祖國的大江南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風改變了人的命運,中國大地正在起著變化,老周的一家也是這樣。
老周的二兒子曉林,比大哥小四歲月,四年後以當地中學高考第一的成績進入華師大。本科畢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後又以出眾的成績被劍橋大學錄取為攻讀博士,再進修博士後。學業完成後,曉林拒絕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
北京大學(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世紀九十年代,老周退休了,兩個兒子商量讓父母定居上海安度晚年。因為上海的一草一木父親都熟悉,他已經在這生活了近半個世紀,再說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年歲也大了,上海出行方便,看看病也便當。因此,兩兒子在上海花城買了房子,安置兩老,還請了保姆住家照顧。
退休後的老周生活依然豐富多彩,他不忘初心,關心行業的變化發展,為培養新一代的行業工匠出謀劃策。他熱情參加裡弄的公益活動,義務為社區居民理髮。夫婦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常常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們還走出國門,領略異國風情。他們參加了大孫子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頒發博士學位的典禮。
蘇州河上的夕陽(圖片來源於網絡)
每到傍晚,落日的餘暉灑落在上海花城的小徑上,你會看到有兩位老人肩挨著肩,相互扶持著慢慢走來。他們的服飾時尚,梳理整潔。他們總是笑哈哈地迎著你,用揚州上海話跟你打著招呼:儂好咯!
——這是千千萬萬上海普通老人在祖國高速發展中所經歷的變化,沐浴在時代的春風裡,在夕陽下走向美好的前方。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猜你喜歡
作者:謝建忠
原標題:《【寧品讀】老周和他的三個博士子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