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鯨幼崽。圖片版權@ Tony Wu
就應對氣候變化和維護海洋健康來說,拯救鯨魚可能比植樹造林更加重要。鯨魚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它能為浮遊植物提供肥料,而這些浮遊植物可以吸收全球40%的二氧化碳。從這一點來看,鯨魚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此外,鯨魚體內還固存了大量的碳,死亡後,這些碳會隨之沉入海底,有時能在那裡封存數百年。
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鯨魚在碳封存和維持海洋功能健康方面的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基於其對碳捕獲、漁業增殖和旅遊業的貢獻,一頭鯨魚的價值要超過200萬美元。
但過去兩百年間,全球海洋中鯨魚的數量已經從500萬頭下降至今天的150萬頭。商業捕鯨活動已經基本被禁止了30多年,但它們仍面臨著人類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影響,如塑料和噪音汙染,被船隻所傷,被漁具纏繞,以及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洋變化等。
一對座頭鯨母子:它們可能會共同生活一年或更長。圖片版權© Wade & Robyn Hughes
鯨魚和碳捕獲在其漫長的一生中,鯨魚能夠通過進食把碳積累並儲存在自己體內。有些鯨魚重達200噸,平均壽命70年,而弓頭鯨的壽命據估計更是長達268年。
鯨魚死亡後,其屍體以及體內封存的碳一併沉入海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每頭鯨魚平均能夠封存33噸二氧化碳,而一棵樹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只有22公斤。植樹造林被認為是消除大氣中二氧化碳最便宜、最快的方法,但證據表明保護和擴大鯨魚種群也有很大的碳捕獲潛力。
沉入海底的鯨屍需要幾十年才能分解,其本身就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能夠為大到食腐動物、小到細菌的深海物種提供大量的直接食物來源。
一頭正在放屁的抹香鯨。這種「生態系統服務」尚未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重視。圖片版權© Wade & Robyn Hughes
無價的糞便然而,活著的鯨魚能為碳捕獲做出更多的貢獻,這要歸功於它們的巨型糞便。它們的糞便含中有磷、鐵、氮等大量營養物質,這些都是浮遊植物這種微生物生長所必須的。浮遊植物光合作用時會消耗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浮遊植物可捕獲約370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1.7萬億棵樹,也就是4個亞馬遜雨林。它們還為地球大氣貢獻了50%到85%的氧氣。《國家地理》雜誌著名海洋探險家西爾維亞·厄爾(Sylvia Earle)估計,人類每呼吸五次,其中就有一次的氧氣來自浮遊生物。
科學研究表明鯨魚可以帶來「乘數效應」,它們無論到哪裡都會增加那裡浮遊植物的產量。除了通過垂直運動將海洋深處的營養物質運送到海面,即所謂的「鯨魚泵」作用之外,鯨魚還通過大範圍的遷徙運動帶動這些營養物質的橫向擴散,即「鯨魚傳送帶」現象。
一群抹香鯨聚在一起排便。人們還不清楚這種鮮少被記錄的行為為什麼會發生,它可能是一種防禦機制,也有可能僅是鯨的某種社交活動。圖片版權© Tony Wu
鯨魚行為人類總是認為鯨魚的行為既有趣又可愛,大概是因為彼此之間存在很多共同點。鯨魚和海豚以群落的形式生活在一起,成員間關係緊密、複雜,並且它們相互之間能夠交流。2017年的一項研究總結了鯨魚與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相似的一系列行為,包括:為了共同利益達成合作;教授年輕一代如何捕食和使用工具;使用「方言」;通過獨特的聲音識別個體;照顧其它鯨魚的幼崽;以及社交遊戲。
亞速爾群島的一個小型的抹香鯨社會單元。抹香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時一個群落中有多達50頭抹香鯨。圖片版權© Wade & Robyn Hughes
船隻撞擊和纏繞世界上許多最繁忙的貨物和渡輪航道及港口與鯨魚遷徙途中覓食、繁殖或遊憩的海域重疊。鯨魚往往無法及時躲避船隻而與其相撞,因此撞擊已經成為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船隻發出的噪音也會對鯨魚導航和交流的能力造成幹擾。
這頭藍鯨很可能死於船隻撞擊,它的屍體被發現於斯裡蘭卡南部繁忙的航運水域。圖片版權© Tony Wu
隨著全球海產品需求的增長,漁業活動也日益繁忙,被漁具纏繞更是逐漸成為很多鯨魚物種面臨的一大威脅,尤其是北大西洋露脊鯨。這種鯨常見於北美洲東海岸弗羅裡達州到加拿大一帶海域,這裡還有利潤豐厚的龍蝦和螃蟹漁業。放置在海底的捕蝦籠與海面的浮標之間通過一根長長的繩索或「線」相連。這根垂直的 「長線」便成了露脊鯨面臨的一大致命威脅。一旦被它們纏住,這些繩索就會對鯨魚身體構成壓迫,甚至傷其筋骨,造成擦傷、感染,有時甚至斷肢。通常鯨魚可以拖著沉重的漁具生活數月,掙扎著進食、遊泳、潛水和繁殖,最終逐漸消瘦,失去力量,有時要掙扎數年才能死去。
研究表明,2010至2018年間死亡的北大西洋露脊鯨有近四分之三(72%)是由漁具纏繞造成的,有85%曾至少被漁具纏繞過一次。目前全球北大西洋露脊鯨僅存409頭,處於育齡的雌性不到100頭。如果不採取幹預措施,它們可能在2040年功能性滅絕。
除了正在使用的漁具, 「幽靈漁具」也是導致成千上萬頭鯨魚死去的罪魁禍首:這些被遺棄、丟失或拋棄的塑料漁網、繩索和漁線會困住鯨魚。
這隻座頭鯨被延繩釣漁具纏住,嚴重影響了它的遊動能力。圖片版權© Tony Wu
氣候變化海洋溫度升高和海冰融化對鯨魚這種龐然大物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海冰覆蓋的減少可能會影響白鯨、獨角鯨和弓頭鯨,因為北極是它們的棲息地和覓食地。南極一些地區的海冰也在減少,導致磷蝦大量減少,而磷蝦是包括鯨魚在內許多物種的主要食物來源。
阿拉斯加的座頭鯨有其獨特的捕捉鯡魚的方法,但它們的獵物正面臨海洋變暖的威脅。圖片版權© Wade & Robyn Hughes
構成海洋生態系統基礎的磷蝦和浮遊生物也受到海洋酸化加劇的影響。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海水酸化也就越嚴重,這就意味著其中一些物種將無法形成和維持自身的保護性碳酸鈣外殼,從而進一步威脅食物鏈上遊的關鍵物種。研究表明到2050年,浮遊生物的數量可能減少40%。珊瑚礁和極地地區是酸化危機的前沿,北太平洋鮭魚、鯖魚、鯡魚、鱈魚和鬚鯨都是面臨最直接威脅的物種。
海洋變暖也會影響鯨魚分布。如果獵物因氣候變化而遷移,鯨魚很可能會隨之而去。物種向不同的生境大規模遷移,再加上獵物數量的不斷減少,導致競爭加劇。
有毒化學品持續汙染對虎鯨的威脅尤為嚴重。圖片版權© Tony Wu
汙染科學家認為,幾十年前就被禁止使用的有毒化學物質可能在30至50年內殺死全球一半以上的虎鯨種群。多氯聯苯屬於人造有機化合物,曾用於電氣設備、阻燃劑和油漆,後被發現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危害,因而美國和歐洲分別於上世紀70年代和1987年禁用這種化合物。耐熱、化學性狀穩定、不易自然降解,這些曾經讓多氯聯苯極具吸引力的性質也讓它難以分解,因此能夠在生態系統中存在數十年。有的是因為儲存或處置不當,有的甚至會被直接排入土壤、河流、溼地和海洋。多氯聯苯進入食物鏈後一路向上,在頂端食肉動物體內積聚,引發癌症,導致行為改變,免疫系統受到破壞,生殖力受損。歐洲的虎鯨種群、海豚和鼠海豚是世界上受汙染影響最嚴重的物種,一些汙染暴露最嚴重的種群預計活不過未來幾十年。
感謝託尼 ·吳(Tony Wu)、韋德和羅賓 ·休斯(Wade and Robyn Hughes)為本文提供的精美絕倫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