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回教公會
陝西分會
白 璋
引 子
自清帝遜位,民國成立以來,陝西回民在民族自覺的召喚下,因時、因事成立了一些民間自治組織。民國初年,為喚醒民智,倡導新式教育成立了中國回教聯合俱進會陝西支部。該俱進會由王寬(字浩然)阿訇、侯德山等人發起在北平成立。其宗旨是「聯合國內回民,發揚回教教義,提高回民知識,增進回民福利。」*民國十二年至十八年(1923年—1929年),陝西關中地區連年乾旱,最終釀成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陝西關中大饑饉」。更兼發生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豫西悍匪劉鎮華率領鎮嵩軍圍困西安城長達八個月之久的「圍城事件」。為賑災、開粥廠、掩埋餓殍、發展生產,西安回民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在一些回紳、耄老和有識之士的倡導下自發成立了「西安回教救災會」。
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此「救災會」的基礎上,為呼應「中國回教公會」的成立,又成立了「中國回教公會陝西省分會」。公會存續期間,發生了日寇入侵我東北三省的「九一八」事變,大量東北軍民湧入陝西城垣。為逼蔣抗日,張學良、楊虎城二位將軍於民國二十五(1936年)十二月十二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日寇悍然發動了全面入侵我國的「七七盧溝橋事件」,陝垣回民同全國回民同聲同氣,旋即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更改中國回教公會為「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陝西分會」,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傳和抗戰的洪流當中。抗戰全面勝利之後,中國回教救國會陝西分會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改為「中國回教協會陝西分會」。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西安市蓮湖區政協組織編纂《百年回坊》之《抗戰憶事》的相關文史資料,「盧溝橋事件」至抗戰全面勝利期間的陝西回民的民間組織首先進入到視野之中。陝西回教公會的成立和續存期間的工作曾有耳聞但從未見過相關的文字資料,遍查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及當地大學圖書館也無一所獲,後又央求在北京圖書館工作的好友郭秋福幫忙查詢也未果。偶然見到好友西安回坊馬斌先生收藏的一張陝西回教公會「特刊」的照片,此圖片是他多年前從回坊收藏家白文屏先生處拍得的。白文屏先生歸真數年,他的舊藏是否發生變故不得而知。經多方聯繫始得白文屏後人允準查詢,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叢高閣上、床底下翻出了十幾個紙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陝西回教公會特刊」和會刊1-2期。
本文根據「特刊」和 「會刊」,僅就中國回教公會陝西分會成立的緣起、宗旨、章程、發起人、工作任務、成績等做一簡略回顧,尤其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公會陝西分會積極宣傳抗日,揭露日寇的狼子野心,粉碎日寇分化瓦解中華民族的陰謀,強化回民的國民意識,努力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洪流中的點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重溫歷史,以期紀念。
公會成立緣起
民國十二年至十八年(1923年—1929年),陝西關中地區連年乾旱,最終釀成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陝西關中大饑饉」。為應對饑荒和流徙的饑民,陝垣旋即成立了各種救災會和賑災會,發起募捐活動,「施診、施藥、施茶、施棺木蘆席、設學校、種牛痘、助孕婦、散放糧券、餅券」,開辦「粥廠」賑濟災民。西安回坊也在回紳馮瑞生先生、孫錦雲先生、蘇房山先生、馬德鹹先生、馬壽山先生、馬聲亭先生、賈吉安先生、李和村先生等的倡導下,成立了「西安回教救災會」並在化覺巷清真大寺前院開辦「粥廠」,不分回漢,廣施救濟。開辦「粥廠」之外,西安回教救災會還成立了「回民掩埋隊」,不分畛域,亦無回漢之別,唯對同教倒斃之餓殍,用伊斯蘭教的方式加以掩埋。「救災會」成立伊始,就和陝西域內的其他救災組織多有聯繫。據「陝西普濟化俗文教會」刊印的《自癸亥至己巳歲事記》記載,西安回坊清真寺、街道、個人對該會均有捐贈,包括光洋、糧食和饃。「陝西普濟化俗文教會」也曾「補助回教救災會紅糧三十鬥七升九合二勺」。
中國回教公會陝西分會成立過程
有馬君雲亭先生的引薦,又有馮君瑞生先生和上海清真董事會發起人——也是中國回教公會的發起人——早年間的熟捻,民國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陝西分會的籌備會假西安市回教救災會的地址開會討論,與會者三十餘人。公推孫君錦云為主席報告開會宗旨,復由馮君瑞生痛陳近數年來吾教現狀愈趨愈下,而教育尤為落後不堪,意欲挽此狂瀾,非有具體組織難收功效。繼經多數同志發表意見,均一致主張趕為著手籌備組織分會。遂公推馬君壽山、蘇君哲丞、童君香齋、馮君耀軒、馬君贊侯、孫君廉丞、李君哲誠、馬君子貞等八人為籌備員。復公推馬君壽山為籌備主任。
選得馮夢麟(瑞生)、孫慶(錦雲)、蘇培芝(房山)、李長善(和村)、馬松年(壽山)、馬鳴柯(聲亭)、馮增輝(耀軒)、蘇象賢(哲丞)、童培關(香齋)、馬貽棠(睦生)、馬國勳(贊侯)、賈文璇(璣菴)、李宏睿(哲誠)、孫清正(廉丞)、馬向治(德鹹)等十五人為執行委員。復由委員十五人互推馮瑞生為委員長,蘇哲丞、馬壽山、童香齋為常務委員。委員長及各委員均以依麻呢宣誓就職。
發起人 : 蘇哲丞 馬聲亭 馬德鹹 馬綬珊 馮瑞生 孫錦雲 蘇房山
李和村 白楚珍 賈吉菴 白九皋 李慶軒 穀子高 李哲臣
馬俊甫 孫清正 童香齋 馮耀軒 韓子元 馬睦生 烏海峰
馬子棠 馬平甫 鐵秉鈞 馬圖軒 馬子箴 馬含章 馬維祺
安永泰 馬仲信 賈允中 馬贊侯 馬生學 劉建如 馬有義
馬振海 劉文軒 童培芳 馮映圃 馬子唐 劉振祥 安惠生
蘇翰卿 賈俊卿 白玉珍 馬應麟 烏仙洲 馬幼權 (計四十八人)
於中華民國十八年九月
中國回教公會陝西分會成立後的具體工作,1、廣設民眾學校,2、創立女子學校,3、設立高級小學,4、創立經書學校,5、出版特刊和月刊等。
中國回教公會陝西分會成立甫始,關中「年饉」正值慘烈,回坊民眾和團體的力量以賑濟災黎為首要工作。待災情稍減,又響應全國「喚醒民眾、啟迪民智」的號召,大力興辦新式教育和工藝改良,尤以女子教育為先,達浦生阿訇常引用阿拉伯先哲的一句話來說明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右手搖動搖籃的母親左手可以搖動世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爆發,陝西回教公會積極參加「陝西省反日會」組織西安回坊成立「陝西回教抗日救國會」,積極宣傳抗日的民族大義,揭露日寇的狼子野心以及假扮「回教保護者」的真實嘴臉,粉碎日寇分化瓦解中華民族的陰謀。發動回民和各界人士集會遊行,為東北難民募捐,聲援東北馬佔山將軍的抗日義舉。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陝西回教公會帶頭下架日貨,倡議不經營日貨,維持市面繁榮。屢次在清真大寺舉行宣誓和獻旗活動,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傳和抗戰的洪流當中。組織進步的「回教青年讀書會」,公開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保護進步青年和共產黨的回族黨員在西安開展地下工作,聯絡、幫助進步青年赴外地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中國進入到全面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翌年,中國回教公會陝西分會更名為「中國回教救國協會」。中國回教公會陝西分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作者系陝西省伊斯蘭教協會副秘書長)
來源:《中國穆斯林》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