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應該是學名吧,別名:生蠔、海蠣子,這種常見的水產遍布全球海域,在歐洲,被譽為「海底牛奶」,不談營養價值,單說鮮嫩爽滑的口感,足以讓各路吃貨為之痴狂。牡蠣品種不同,體型也有差異,要說味道個人感覺只要是野生的味道都差不多,至於規模化養殖的牡蠣,味道就要差很多了。
在我國北方沿海地區,大連海蠣子、乳山生蠔頗有名氣,大連、丹東、煙臺地區的方言比較接近,不知從何開始大連話被人們稱為「海蠣子」味,同屬「膠遼官話」的登連片,唯獨大連話跟海蠣子交集最深,海蠣子味就是大連的一張名片,無論走到哪裡,海蠣子就能代表大連。
海蠣子在大連一般是指牡蠣取出的肉,完整的牡蠣一般都叫「蠣頭」,過去野生的蠣頭很多,每當潮水退去,海邊聚集了大批的「海頭」人,拿著蠣鉤子從礁石上扣蠣頭,兜裡揣個玉米餅子,餓了就「破」蠣頭就餅子吃,三個字「鮮溜額」。
現在野生的小蠣頭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大個頭的養殖牡蠣,說鮮吧,肯定沒有野生的小海蠣子鮮,但是個頭大吃起來也很過癮,以前大連人都是買原漿破好的海蠣子,回去包蘿蔔絲包子、炸蠣黃、刷火鍋等等。
現在很多餐飲行業也跟南方人學會了經營之道,論只賣,這樣既顯得高大上,又能賣上高價錢,很多外地來連的食客感覺很正常,殊不知大連人買海蠣子都是論斤稱的,只要原漿蠣肉,買二三十元就夠全家吃一頓了,蠣頭很便宜,回去自己處理又很麻煩,水產市場上很少有人問津,大部分直供餐飲行業。
一隻成本一兩元的蠣頭,到燒烤店隨便賣個十塊八塊的都不是問題,尤其是內陸的食客,烤一隻大連版的生蠔,即便只有一口肉,品嘗了平時很難吃到的味道,也值了。可能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上一大盤海蠣子,可能不會覺得有多珍貴有多美味。一隻一隻的烤生蠔,逼格不一樣,體驗也不一樣啊,每一口都是花花的銀子,這樣心理更能得到滿足感。
其實牡蠣就是一種常見又普通的海鮮,叫什麼名字很重要,叫「海蠣子」吧顯得不洋氣,換個「生蠔」立馬高大上,身價倍增。筆者走南闖北多年,很多地方特色美食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無論走到哪,都念念不忘家鄉的味道,特色的大連鐵板魷魚、大連燜子、鹹魚餅子、韭菜盒子、海蠣子蘸辣根、生拌嘎巴蝦等等。歲月在流逝,年齡在增長,美食的記憶永遠難忘!
不一樣的主題,不一樣的解答。這裡是海參直通車,吃貨幫的自留地,專注大連海參、鮑魚等特色美食的研究和分享。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