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學生來到我的諮詢室,說自己很努力了,但一直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部分到了高三的學生,聲稱越學越糊塗,不知該怎麼辦。
歷來,教學過程中過多的注重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當作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忽略了學生是有思維活動,有情緒反應的,有個性特點的高級動物。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與興趣傾向的不協調,不適應;或因接受能力的靈敏與遲緩的差異,而產生應接不暇與緊張感。
這種沒有權力、沒有機會的選擇與被動的接受,就如同一個被動接受食物的胃,不斷地去填充,食物一旦超過它承受能力的極限,就會產生飽脹與不適,此時胃也就失去了蠕動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而用藥物刺激和外部壓力來促使胃蠕動,只能暫時緩解,時間一久,胃不但會因為外部刺激而產生病變,同時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把學生作為一種容器來單向地灌輸知識,學生也會由於消化不良引起不適而產生排異的情緒。
要想使學生對知識樂意接受和輕鬆掌握,就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首先,作為教師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
學習不是為了一時,知識也不是一點兒就夠,人生的發展對知識的需求是無止境的,那麼對知識的獲取途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學生需要一種甚至多種科學有效的能支持其終身發展的學習方法,來延續鞏固其生存的能力。
而中學生往往還沒有形成自己一套系統的學習方法,也不像幼兒園的孩子,僅憑豐富的想像就能完成任務,相反中學生必須用理性思維來思考、分析和判斷知識的真偽與有效地獲取知識,要有效,就不能蠻幹,必須講究方法。
第二:在以上基礎上提出第二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如數學邏輯性很強,其知識的構建如同一條鏈子,其中一個環掉了,這條鏈子就無法完整地形成;而語文學科,沒有太強的邏輯性,屬於積累性的學科,有很強的發展空間,可見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數學此類學科應注重其基礎知識的掌握,首先引導學生能把知識的結構、脈絡、整理劃分成鏈條體系來整體理解,和宏觀把握,在此清晰踏實的基礎上,再進行知識的擴展、延伸和深入;而語文此類學科,是飽含感性思維的學科,知識的獲取需要廣博積累,知識的延伸和升華,需要心理感悟、情感激發,生活體驗共同協手完成。
具體的操作與實施,建議老師們在每個學期的開始,在每個章節的開端,不要急於授之於知識,而要先把本門學科的屬性特點,掌握其知識內容的方法,及每個章節之間的關係、主次之分,難易程度及劃分,明晰地告訴給學生,使學生有一個透明的、沉穩地,學習知識的充分的心理準備。
同時,也是很必要的,作為本學科的授課教師也可以把自己以往的有效的學生方法坦誠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懷著感激和輕鬆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有助於他在實踐中繼續探究終身學習的方法與靈活掌握本學科知識。
其三: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心靈感應。
任何一個人的心靈表白,行為活動都希望有一個相應的評價感應,來滿足其被認可,被欣賞的心理需求,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們的行為不斷延續,發展進行。
人與人之間各種複雜關係的穩定建立,離不開心靈感應的維繫,單向的長久付出,最終只能造成身心疲憊,心靈孤獨,精神渙散,不利於任何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師生之間的教與學,任何一方都希望被對方認可和接受,而教學的課堂程序安排,主動權仍然掌握在教師手裡,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由教師安排的每一次大考、小測、乃至一次課堂提問、寫作活動,結束後,教師都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作一翻心靈感應。
對於學生的一點點上進、優點、善良的品德、每一點美好,都要作真誠的告白,及時鼓勵和讚揚,這些反應不能僅僅作為心理活動按捺不動,或只流露於表情,最重要的是用確切的語氣當著學生的面表達出來,使學生由衷地感受到你作為一名教師的真誠、耐心、民主的可貴品質與博愛精神,與此同時,也體會到自己被認可和接納的滿足感及享受成功的精神美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本學科的主動性。
比藉助外加的刺激和壓力,迫使學生接受知識的舉動,效果要好得多,還保全了人應有的心理功能,即自我調節的能力和保持健康的心態。
其四:把傳授知識與扮演角色結合起來。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大堆知識,而是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每個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有用之才。所以除了課堂講授外,應設計一些實踐活動,把知識活化,使學生在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活動中,體會知識的功能和作用,如:我所代的學生是幼師,課程是心理學,學生將來大部分都要從事教師這一行業,都要面對自己的學生,進一步把知識和技能進行傳承。
於是我設計上臺講課這一活動,選擇了恰當的課題內容,學生小組集體備課,大家共同出謀劃策,制定授課程序及注意事項,教師作備課指導,其中一名學生對此程序作詳細筆錄,推選一名學生上臺講課,活動結束後,教師進行點評和指導。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扮演教師的角色,親身感受作一名教師的職業特點及工作技巧,還有通過備課和講課,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和感悟所學知識的重要性。
設計這樣教學活動,要比我們紅口白牙,磨破嘴皮反覆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的那種聲嘶力竭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
其五:注重學習過程,把學習過程目標化,具體化。
學生的學習行為要能做到從主動出發,就必須使學生了解自己行為的方向及行為的目標,即我今天要學什麼,用什麼方法更有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及,學生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設計恰當的學習目標,並能集中注意力按時完成,享受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逐步加深學習內容,演練提高學習能力。
諮詢中,一部分學生也清楚學習要有目標,但由於他們設定了不恰當的目標(如超乎自己能力的目標),而造成經常不能按時完成的消極結果,引發失落感,及消極情緒,認為自己太無能了,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效果。這樣一種自卑情結油然而生,很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並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作業落下——失落——自卑——鬆懈——放棄——失落
(我作心理諮詢工作)對他們作出以下指導:
1、按每天的課表制定目標,為了和老師的教達成同步,學中有序。
2、按自己的優弱勢安排內容:差科相對多用點時間。
3、適合自己的能力設置目標的數量:第一次,相對量少一些,難度低一些,以後在此基礎上可以逐步增加數量和提高難度。
4、為了能很好的量化,目標一定要具體。
如:數學科:安排哪一塊知識領域,那種類型,多少道題,幾個概念,幾個定理,這種目標的完成是顯而易見的,最易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收穫、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從而刺激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諮詢的學生在談到感受時,無不感慨地說「從中體會到了一種滿足和快樂,尤其在晚上躺在床上回憶一天的收穫,就會油然而生一種踏實和欣慰」,作為教師,我們清楚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幫助他們制定每天及每節課的學習目標至關重要。
其六:培養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
「親其師、信其道」,「愛屋及烏」,這些簡要的道理我們都懂,為了使學生對所學課程感興趣,就必須採取人性化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多閱讀和了解有關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與學生達成學習情感的統一。
行動上用美的形象去貼近學生;用美的心靈感化學生;用美的語言引導學生;用美的情感去溫暖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老師確實是為他著想,在老師身上體會到:具有朋友、家長、老師三者相和諧的人格魅力。
此外,對於剛進入一個轉折期的班集,如初一、高一階段,教師一定要做好幫助學生適應環境、學習、人際關係的工作,保證學生能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
最後落腳點,深入到我們對教師本身這個角色,及對教學工作的理解,建議這樣思考:教師不能把自己當作傳授知識的工具,一廂情願的閉門造車去備課,全然不顧教學目的和效果,忽略學生的情緒感受。
如果我們把教學看作是一種科研活動,那我們都是研究者,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堂課,不斷地發現問題,然後針對問題進行教學程序設計改革,主動去探索,去總結,一定能創造出較過去相對更好的教學方法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