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生活的多樣化發展,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著更多不知名的複雜因素。最多見的就是皮膚紅腫發癢、起疙瘩等等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各種方法尋找過敏源,但你可以清楚的分辨皮膚紅腫起疙瘩是什麼引起的嗎?
皮膚紅腫瘙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吃了某些藥物後全身發疹,比如皮膚上出現像蚊子叮咬過的「包」、比如皮膚表面出現紅斑、水腫、滲出黃色的液體……
那麼急性皮膚過敏包括哪些常見的情況?
是什麼原因以及如何引起的呢?
出現了急性過敏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日常生活中皮膚的過敏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蕁麻疹、蟲咬皮炎、接觸性皮炎、特應性溼疹和藥物性皮炎。
皮膚的急性過敏常見的原因有食物、吸入物、接觸物以及藥物等。
上述皮膚病大部分由過敏反應(也稱為超敏反應、變態反應)所致。
過敏反應顧名思義,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產生了過強的和不恰當的免疫應答,從而造成對人體功能性甚至器質性傷害。
按照發病機制來分,蕁麻疹和蟲咬皮炎主要由I型超敏反應引起,也稱為速髮型超敏反應,接觸性皮炎和溼疹主要由IV型超敏反應所致,藥物性皮炎可由I型、III型或IV型超敏反應所致。
速髮型超敏反應,一般為第一次少量接觸過敏原可能沒有表現,當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後數分鐘甚至數秒鐘就可產生皮膚過敏反應,嚴重時出現全身各系統損害,如休克、呼吸困難、腹痛、關節痛等等。
遲髮型超敏反應一般情況下是第一次接觸過敏原大約經過48-72小時出現過敏反應,對於藥物來說,大部分藥物經過4-7天後才會出現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長達數周或1~2個月。
需要指出的是,過敏反應僅限於少數有過敏體質的患者,且引起過敏反應的過敏原量較少的情況下就可以發生過敏反應,而且過敏反應往往是長期性的甚至終生過敏。
因此有患者表示今天食用某種食物不過敏,下次食用就過敏,或者說少吃就不過敏,吃的過量就過敏了,這些情況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過敏反應。
那麼皮膚急性過敏有什麼表現呢?
急性蕁麻疹,可表現為紅斑、風團,瘙癢明顯,皮疹的形態可大可小,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可達手掌甚至更大,形態多種多樣,皮疹可發生在全身皮膚任何部位,可局限於身體某個部位,也可泛發至全身。
昆蟲叮咬過敏,皮膚科最常見的是丘疹性蕁麻疹,往往在皮膚的暴露部位如雙下肢、臀部、腰部等部位,典型的皮疹為紅色紡錘形的斑丘疹,長徑約1-3cm大小,過敏反應嚴重時中央可出現水皰,甚至大皰,瘙癢明顯。
接觸性皮炎表現為接觸某種過敏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發生的過敏反應,典型的皮疹形態為與接觸物形態一致的境界清楚的紅斑、斑丘疹、水皰等,嚴重時出現腫脹、滲出,瘙癢明顯,搔抓後出現糜爛。
如日常生活中染髮劑、化妝品均可能導致在特定個體身上發生接觸性皮炎。
溼疹的表現大體上與接觸性皮炎相似,但常無明確的原因,急性期皮疹也可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但邊界往往不清楚,形態不規則,好發於四肢伸側。
如長期反覆發作的手部溼疹可以做斑貼試驗查找過敏原,這也是臨床較常用查找接觸物致敏原的方法。
藥物性皮炎大多數情況下為起皮疹前4-7天左右有明確的用藥史,皮疹多表現為軀幹四肢近端紅斑、丘疹,嚴重時出現水皰、大皰,甚至可出現眼結膜、口腔黏膜、外陰等黏膜部位的糜爛。
也可表現為用藥數分鐘甚至數秒鐘出現類似蕁麻疹甚至過敏性休克的表現,如青黴素過敏。
出現了急性過敏如何做到正確的處理呢?
首先,要做個自我評估,評估病情的輕重。
除了皮膚過敏之外,有無系統受累的尤其是危及生命的表現,比如有無呼吸困難,有無胸悶不適,有無頭暈等表現。
其次要判斷皮損受累的面積,以一個手掌面積佔體表面積的1%計算,當皮疹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40-50%時,則提示病情較重。
無系統受累皮疹面積較小時可先進行一些簡單處理。
比如急性蕁麻疹、蟲咬皮炎、接觸性皮炎首先應脫離致敏因素。
急性蕁麻疹患者可停止食用一些易過敏的高蛋白飲食(如魚、蝦、蟹以及花生、牛奶等),排除感染、藥物等可能原因。
蟲咬皮炎,比如蜜蜂蟄傷,可使用透明膠帶粘貼在咬傷部位,將刺入皮膚的毒刺祛除,同時可使用鹼性的液體清洗局部,如肥皂水。
接觸性皮炎需立即停止接觸致敏物。
經過上述簡單處理後可使用一些口服抗過敏藥物,常用的如左西替利嗪片, 2-6歲兒童患者可選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液。
另外可配合使用一些外用藥物,急性蕁麻疹如外用爐甘石洗劑,蟲咬皮炎、接觸性皮炎可外用弱效的激素乳膏,如地奈德乳膏。
接觸性皮炎和溼疹如皮疹表面有黃色液體滲出時,需要進行溼敷治療,如生理鹽水、硼酸溶液等溼敷,每日三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
待滲出減少時,可再外用激素乳膏。經過正確的處理,約2-3天左右,輕度的急性過敏可好轉。
出現系統受累的表現或皮疹面積較大時,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總而言之,皮膚的急性過敏病情可輕可重,輕者自行處理可好轉或脫離致敏原自行緩解,重者需要及時請皮膚專科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