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對,對,對,你往橋洞這邊過來,從下面的石子小路開進來……」電話那頭老盛扯著大嗓門,一口安徽普通話。
蕭山新塘霞江村,開過一段顛簸的石子小路,就到了老盛的藕塘。
老盛,58歲,穿一件髒髒的條紋polo衫,愛笑,笑起來臉上一道道深深的黝黑褶皺。
老盛帶我參觀藕塘,正值盛夏,荷葉碧綠一片,荷花開得正盛,一陣風吹來,搖曳多姿。
老盛是安徽巢湖人,父母都是農民。巢湖多丘陵,沒有大面積土地,老盛小時候經常挨餓。
1996年,老盛34歲,聽村裡很多人在說,上海和杭州都有地方實行兩田制,農民可以把自家的田地租給外地人種。
「你們杭州啊,平原多,土地平,面積大,我又是老婆又是三個孩子,不能讓他們在老家挨餓啊。」那年老盛帶著老婆和三個孩子,和很多安徽老鄉一樣,登上了東去的火車。先去的上海,後來聽說杭州能給外來務工者減免些孩子上學的費用,就帶著全家來了蕭山。
老盛用東拼西湊借來的8000多元錢,一下子承包了50畝田,一畝一年租金200元,一年就是1萬元。老盛細細算過,稻子一斤賣1元錢,一畝地一年產1000斤,去掉租金化肥各種成本,一年能賺1萬元左右。
開始兩年,確實如老盛預想,收入穩定。1999年,農產品價格突降,原本還能賺現在要倒貼,眼看老鄉們一批一批離開當地回到老家,老盛想來想去,還是決定留下——
當年一起出來的四五百個老鄉,現在還像他這樣留在蕭山種田的,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
為什麼人家走了你要留下?我問老盛。
「哎呀,主要是我有老婆和三個孩子,不想帶著他們跑來跑去,還有一個就是,我確實覺得這個地方蠻好的。」
老盛白天打零工,運水泥、搬磚、幫人卸貨,給錢就做,晚上和老婆戴著頭燈在田裡幹活,全家度過一段吃大米就鹹菜的苦日子。
老盛說,那段時間,累得呀,自己一天光米就要吃掉兩斤半,孩子們上學帶的菜只有鹹菜和辣醬。
我說,現在好了吧?
老盛笑了,眼睛只剩一條縫,「現在好,現在好,呵呵呵呵,現在好……」
轉機發生在2000年,政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老盛也考慮轉型,種些其他東西。
他發現蓮藕在蕭山市場供貨不多,但市場行情好,價格比較高,自己以前在老家也種過藕,於是拿出7畝田,改造後改種藕。第一年,光藕就賺了1萬元。
老盛不滿足,又苦苦追尋好藕種,除了蕭山當地和鄰近的諸暨,還去過江西、江蘇、福建……
「藕要矮胖粗才好賣,好品種不好找的,有的賣相好產量不行,有的產量好,賣相又不好。」
老盛只有小學文化,但他好學,一邊種田實踐,一邊讀書鑽研,直到現在,他每年都要花幾百塊錢買書訂報。最辛苦的那段時光,白天幹零活,晚上下田,回到家還要點燈看書,直到深夜。
「那時候我經常聽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的廣播,老師會推薦書,打電話給他們就可以買書郵寄過來,碰到不懂的呢,可以打電話問老師,但是電臺有時候打得通,有時候打不通……」
老盛還上了浙江省農林廣播電視學校,從初級一直考到高級,拿到了國家認證的「農業技術指導員」高級技工證書。
在去武漢水生蔬菜研究所學習時,他買到了理想的藕種。
「最好的就是鄂蓮5號,產量高,賣相好,我現在藕塘裡的都是5號慢慢改良過來的。」
老盛說,現在他的藕塘從頭年7月可以收到次年5月,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收兩三千斤,差一點一天也能收五六百斤。很多批發商認可他的藕,直接把貨車開到藕塘邊。
現在一年能賺多少錢?我問老盛。
「嗯……這個不知道,都是我老婆在管錢,錢的事情我不管的……」老盛一邊笑一邊說。不過聊到他買的三套房,老盛一臉自豪和盤託出。
第一套是2007年,買在蕭山商業城,火車南站旁邊,80平方,當時4000多一平方,老盛花了30多萬,現在還在住。
第二套是2015年,買在蕭山開發區信息港,花了130萬,89平方,首付7成,給小兒子住。小兒子蕭山11中畢業,當兵兩年後回來,現在濱江一家保險公司上班。
第三套房,買在拱宸橋附近,2016年買的,花了快300萬,房子給了大兒子。大兒子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畢業回到杭州,現在在一家單位做財務。「女兒嫁人了,家裡有房子,就沒給她買。」
兩個兒子都很爭氣,老盛給的房子後來都靠自己的能力換成了更大的。
老盛又買了三輛車,送給了三個孩子,他說這樣他們回家看看就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