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50多歲的王大爺到閘弄口派出所報案,說早上7點左右,一個女子進了自己的辦公室,一定要親親才肯走……」這是幾天前出現在網上的一條杭州本地新聞,新聞只有幾百字,總共出現了3次「王大爺」。
「50多歲的人,現在都很年輕的好嘛,70歲以後叫大爺還差不多……」幾天前,50多歲的讀者陸女士看到後打進了快報85100000熱線。
稱謂雖小,但如果叫錯或被叫錯,心裡咯噔那一下說不出口的難受,只有自己會懂。
這兩天,我就稱謂這件事做了個小調查,問了幾十個從一二十歲到七八十歲的人,為了調查樣本更多樣,我走街串巷,進入社區和寫字樓,還去了浙江老年大學。調查前我設計了3個問題。一、你在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稱謂;二、你有沒有過因為別人的稱呼而不舒服的經歷?三、你覺得別人怎麼稱呼你最合適?
感謝所有被採訪者的熱心配合,最終我收集到40多個被不當稱呼後「不舒服」的「案例」。
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在意稱謂
在浙江老年大學,70多歲的王先生(北京人)告訴我,據他觀察,對於稱謂,北方人沒有南方人那麼在意。「我在杭州叫人就更謹慎,生怕把別人說老,都往年輕了叫。」
王先生的觀點得到他周圍大多數人的認可。80多歲的李先生說,在北方,大伯大媽都叫習慣了,在南方,叫人家大伯大媽,就得謹慎。
真正年紀大的人反而不太敏感
我還發現,雖然很多人都怕被人叫老了,可一旦真正上了年紀,對稱謂的敏感度相對於其他年齡段,明顯降低。
在老年大學二樓圍棋室,一位82歲周先生的觀點蠻有代表性,他說他孫子都28歲了,現在別人叫他什麼都可以,平常年輕人叫他爺爺居多,也有人叫他老師傅,他都無所謂。
胭脂新村10幢的社區老年活動室,4位80多歲的女士正在聊天,我問她們,對別人的稱謂在不在意,她們都說,不在意。
「年輕人叫我們大媽也好,阿姨也好,奶奶也好,都接受,沒問題!」一位姓鄭的女士說。
能叫「大伯」的別叫「大爺」
「別叫我大爺,特別是叫老大爺。」在老年大學學鋼琴的黃先生70多歲,他說像他這個年紀,年輕人稱他大伯最合適。
黃先生這觀點得到了他的其他幾位男同學的認同。
有時不會稱呼,真的蠻尷尬。(以上為模擬對話)
「師傅」
——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在胭脂巷,我採訪了一個50歲模樣的男子,他剛吃完晚飯,正在對鏡剔牙。
「像我身邊這個小孩,他管我叫大伯的。」他指了指旁邊的男孩,6歲左右,是隔壁飯店老闆的兒子。「像你這個年紀的麼,叫我什麼還真不好說。可以直接叫我名字,我姓劉,55歲。」
「那我叫你劉大伯好不好?假如我不知道你姓什麼,該怎麼叫你?」
「大伯?不好聽,陌生人叫我麼,還是叫師傅好了。」
劉師傅之前是單位的專職司機,後來脊椎不行,現在社區工作。「平時別人叫我師傅,我都高興的,認識我的叫聲劉師傅,一下就親了。」
不過也有人說,如果遇上一些看上去蠻有文化的人,叫他師傅可能就不太好,最好叫老師。
我採訪的一位大學教授說,「叫師傅,肯定不行,『師父』還可以。最好叫老師。」
「阿姨」
——稱呼六七十歲的女士比較合適
「叫阿姨多親切,顯得我比他媽媽還年輕。」一位錢女士說。
陸女士說,「大姐感覺北方多用,我們一般都叫阿姨。其實在上海,叫阿姨是表示親近,也適用於各種服務業女士。」
也有極少數特例,外企工作的撒女士說,「我老闆60歲左右,看到報紙上把這個年紀的人叫阿姨,就覺得受到了傷害,她覺得她還年輕,為什麼被沒血緣關係的人叫阿姨?她還問我,我阿姨多大歲數……」
「大媽」
——五六十歲女性的普遍敏感詞
我發現,50歲左右的中年人,不論男女,都比較難稱呼,他們無論打扮還是心態,都比較忌諱和「老」字沾邊,所以因為稱謂而「不開心」的案例,也相對較多。其中女士比男士更敏感。
在老年大學葫蘆絲練習室,一位打扮時髦,化過淡妝,看去四十歲左右的女士正端坐著練習,我過去跟她打招呼,不知叫什麼好,於是說了句「你好,請問……」
聊過一陣知道,她姓王,55歲。她說自己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稱呼她。「我最不喜歡別人叫我姐姐,多少歲就是多少歲了,叫姐姐多輕浮。」王女士說,心態年輕就行,年輕不是叫出來的。
問她,叫大媽可以嗎?
「肯定不可以,這樣叫太老了呢。」王女士說。
57歲的陸女士也認為,50歲左右叫阿姨大姐都可以,她最不喜歡別人叫她大媽。
另一位50多歲的錢女士說,「叫大媽有點兒跨界了,我們還沒到那個年紀呢。」
胭脂巷一個水果店裡,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對稱謂回答很專業,「北方喜歡叫大媽,南方都喜歡叫阿姨,我是杭州人,喜歡年輕人叫我阿姨,叫大姐也行。」
這一點得到大多數同年齡層次女士的認同。
「大姐」
——寫字樓女白領第一反感稱謂
在上市公司上班的周先生說,叫三十來歲的女人大姐,「絕對是找死。」
他說他剛進單位時,啥都不懂,見一位30多歲女領導,為了表示尊重,叫她「李大姐」,當時聲音蠻大,叫完突然發現,周圍一下子安靜了……
這下他才知道,大姐真是不能亂叫的。後來熟悉之後,就直接稱呼「姐姐」,叫得很親暱。再後來,他把部門每個年紀比她大的女同事都叫姐姐。
這一點,我在寫字樓內的採訪中得到了多次印證。多位30歲左右的女士,都對「大姐」這個稱謂很反感,甚至有人說「恨之入骨」。
歸根到底,幾乎所有讓人「不舒服」的稱謂,都是因為一個原因:把人叫老了。
採訪中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稱謂會讓那麼多人覺得「不舒服」?
原因可能有兩個吧。一是現在生活好,誰都想多享受幾年,大家願意年輕,想盡了辦法追求年輕,都怕別人的眼中的自己,比自己心中的自己要老。二是時代變化太快,人的壽命大大延長,過去70歲稱為「古稀」,現在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劃分,44歲以下還是青年,45到59歲才是中年人,60到74歲算年輕的老年人,75以上的才稱為老年人。一方面形勢變化這麼快,另一方面過去的稱謂沿用至今,這種碰撞磨擦,肯定產生不適。
民國時期的梁實秋先生曾說,「估量女士的年齡不妨從寬,七折八折優待。」現代的我們對人的稱謂,也不妨往年輕化方向多靠靠,能叫阿姨不叫大媽,能叫大伯別叫大爺,如果實在拿不準怎麼稱呼,恭恭敬敬地說聲「你好」,然後開始說事,肯定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