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關注「特zhong特教育」,每天和你聊「教育/讀書/心理/理療」,身心健康每一天!
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自身教育/家長自身教育
讀書:閱讀方法/知識積累/好書推介/
心理:心理諮詢/心理普及/文獻分享/臨床案例/
理療:文化養心/情緒調理/心通祛病/
孩子健康成長,特中特可以
英語教育專家曲剛曾在博客中寫過一個故事:
他曾經接待過一個來自四川小城市的媽媽,她帶著自己12歲的女兒到北京來學英語,待了大半個月,期間他們有過很多次的交流。隨著交流的深入,曲剛發現這位母親看似給孩子尋找最好的教育,卻對什麼是好的教育充滿迷茫。
她的女兒很優秀,在她那座小城市都是出了名的。但媽媽說,女兒的優秀完全來自媽媽的監督和努力。她上小學這六年來,從未放鬆過對她的督促,稍一放鬆,孩子的成績就會下滑。
這位媽媽說,她全部的精力都撲在了女兒身上,每天照顧她的生活、送她上下學、放學後檢查她的作業,還要每天監督她背論語國學、英文單詞.
她已經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撲在了女兒教育上。不過她也很擔心,隨著女兒年齡的增加,監督也不管用了,到時候她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聽完這位媽媽的煩惱,曲剛直言不諱地說:「你在教育女兒上所做的一切犧牲和努力可謂感天動地,但遺憾的是,你和很多天下父母一樣,忽視了一個最重大的問題——喚醒孩子生命內力的覺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和奈德·詹森在《自我驅動的孩子》一書中提出,我們正在養育最焦慮的一代孩子。
兩位作者提出,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孩子和青少年壓力相關的精神障礙就不斷上升,包括焦慮、抑鬱和自我傷害。過去10年,這種現象尤甚。他們認為,這一代孩子壓力增長的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控感的降低。
想想是不是這麼一回事?這一代家長是空前負責的家長,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嚴陣以待,孩子入學、升學、大學畢業,乃至找工作結婚,每一個環節都有父母精準規劃的影子。孩子只需要乖乖執行父母給他們制定的行程。
在諮詢中,斯蒂克斯魯德和詹森卻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他們的動機模式都處在極端狀態。要麼偏執地想要成功,要麼覺得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很多孩子都覺得自己很累,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發言權。
總之,他們大都覺得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控制感。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覺得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控制感呢?
作者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睡眠不足、社交媒體的壓力、來自同伴的壓力等,但歸根到底有一點,就是現在的孩子玩得更少了。
根據人類進化學的解釋,人類有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漫長的童年,這是進化的需要。人類需要兒童期的混亂、無序來探索這個的世界,應對多變的氣候變化。童年的孩子有強大的學習能力,他們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強烈的玩的意願,是自然選擇塑造的。
在玩耍中,孩子們學會了長期生存的關鍵技巧。比如他們用身體的方式玩,追逐打鬧,由此發展他們協調的肢體動作,訓練大腦和身體的反饋。他們玩各種遊戲,躲貓貓之類,從而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恆常性。有時候他們會玩一些危險的遊戲,在黑暗中前進,他們學會了如何克服恐懼,獲得勇氣。他們通過玩過家家,掌握協商和溝通的能力。
他們在玩耍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感,而控制感是他們內在動力的源泉。在自由自在,毫無目的的玩耍中,孩子們的內力在逐漸覺醒。
但可惜的是,這樣進化史美好的存在——混亂的童年,卻被精密的、有序的現代教育替代了。
還有一個增加孩子控制感的辦法就是增加選項。讓孩子接受一件事情的竅門時給他幾個選擇。
上周我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臨走時他鬧著還要玩一會,但再不走末班車就要開走了。無論我怎麼解釋,他回答就只有一句話「不嘛,我還要玩一會兒。」
最後我給他出了一個選擇題:你想要走著去車站,還是跑著去車站,或者滾著去車站?
小朋友噗嗤一下笑出來,可能是想到滾過去的樣子怪可笑的。他說:我要跑著去車站。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在可能的範圍內增加選項,會讓孩子感覺好受些,因為總有些事情,他能夠控制了。進入青春期,孩子可能會更叛逆,什麼事都跟父母對著幹,就是為了證明「我能控制我自己了,你管不了我了」。
父母也是一樣的,也需要選擇權,增加自己的控制感。試試看雙方都給對方幾個選項,事情會不會就不那麼複雜了。
要相信有些事情你能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而你應該只關注你能控制的東西。
這句話聽上去有一些雞湯,但如果真的能運用起來,你跟孩子可能都會更好。
關於家庭教育,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問題,父母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說的是,有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教育/不一樣的寒假,我們應有不一樣的做法!
改變/既學到了又玩到了,何樂而不為?
改變/孩子在這裡蛻變
成長/學習吧,媽媽!
成長/還會給我帶來哪些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