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天氣轉冷,市場上不少號稱可以「發熱」的保暖產品銷售漸旺。但業內專家提醒,一些「發熱」產品名不副實,所謂的「高科技」「黑科技」多只是宣傳噱頭,選購要慎重。
事實上,市場上打「發熱」牌的產品很早就有,這些產品中的確有一些可以發熱。此類產品是在服裝中加入發熱元器件,利用移動電源為其提供電能,並將電能轉換成熱能。比如,蘇州一家公司推出一款超薄碳納米管服裝加熱產品,以碳納米管加熱膜作為加熱元件,通過遠紅外輻射加熱,可以實現快速升溫。此類「發熱」產品由於有熱能來源,且真正能夠做到升溫保暖,所以還算比較靠譜,只是購買使用時要注意防漏電、防過溫等問題。
還有一類發熱產品,它們不需要提供額外的熱源或進行加熱操作,而是依靠自身所含化學物質進行化學反應放熱。這類產品中所含的放熱物質一般是電氣石或一些特殊的纖維,它們能夠吸水放熱,或是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後放熱。比如,市場上出售的一些自發熱鞋墊、自發熱毛毯等。此類產品雖能實現自發熱,但由於化學反應受一定的條件限制,存在發熱不均衡、使用時間短等缺點,在實際應用中也容易引發低溫燙傷、皮膚過敏、發熱粉洩露等問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前述兩種產品應有場景較少,市場佔有率較低。目前,發熱產品市場的主流,是使用一些高效保溫材料(多聲稱「自發熱」材料)的產品。但這類產品問題最多。上海一位紡織鞋服品牌管理專家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市面上那些用所謂「發熱纖維」等新型材料製成的「自發熱」服裝產品,能做到的其實只是保溫,算不上真正的自發熱。從科學角度看,紡織纖維發熱需要外來能量,沒有能量而自發熱是違背物理學原理的。不管是什麼樣的材質,通過吸溼都可以發熱,纖維吸溼發熱機理是當纖維吸收水分時,纖維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水分子結合,水分子的動能降低,同時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這是「保暖的效果多與少,而不是纖維自身能不能發熱」。
前兩類產品雖說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但就功效而言,還能稱得上「發熱」產品,而第三類產品依託的基本原理是保溫,卻給自己貼上「自發熱」的高科技標籤,這種宣傳就有問題了。還有商家走得更遠,為達忽悠目的,採取更危險的手段:在產品中加入辣椒鹼。近日,有媒體記者在市場上購買了一些號稱利用磁能技術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發熱效果的護膝、護肩、護腰等產品,送到權威機構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這些產品中都添加了合成辣椒鹼。專家表示,辣椒鹼並不會發熱,但它接觸人體皮膚後,會讓人產生一種火辣辣的刺激感,誤以為有發熱效果。而合成辣椒鹼多含有酚類化合物,這是一種中等強度的化學毒物,對人體有害,因此國家規定辣椒鹼不能用於衣物中。
與其他功能服裝存在一些亂象一樣,發熱產品市場出現誇大宣傳、概念炒作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目前還缺少專門針對該產品的標準法規。缺少標準,監管部門就無法對相關服裝產品進行檢測,即使明知企業對產品功能的宣傳存在忽悠成分,也因缺少執法依據而難以對其進行懲處。顯然,要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受損害,規範市場發展,除了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理性消費,關鍵是要儘快完善法規標準,劃定市場紅線,讓企業不敢觸碰。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