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建寺設法會,一生精研佛教教理,持戒律,所以有「皇帝菩薩」之稱。
《梁皇寶懺》——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請寶志禪師與高僧等十人所集,故稱《梁皇寶懺》此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
梁武帝,心中樂善,愛好修行,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為國師。在位46年,享壽86歲。由於梁武帝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對六宮動念出口猶如毒蛇。妒忌梁武帝學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經書《妙法蓮華經》;她輕欺三寶,曾將蔥、蒜、韭菜等以及腥羶之肉外邊用面包裹,假意供佛齋僧,破僧淨戒。幸好僧人皆有神通智慧,自造齋飯,巧妙換掉郗氏的汙齋。她見僧人吃齋,以為自己的惡行得逞,便掩口竊笑。
郗氏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報應的厲害,天天在造輪迴之惡業。於是在她30歲突然死亡。因生前心懷嗔毒,死後墮落為蟒蛇。
蟒蛇說人語道:蟒乃宮中郗氏遭貶。妾因不信佛法,墮落畜道得此苦報。至今尚無穴藏身,肚中飢餓,遍身鱗甲多諸毒蟲,恆抱痛苦,無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賴我王,憫念昔日夫妻之情,施恩救拔。
梁武帝聞聽此言,已是魂飛魄散,良久方才甦醒。於是急忙拜請志公禪師,問:郗氏因何故墮落蟒蛇?
志公禪師說:因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宮,不敬三寶,不修片善。郗氏娘娘把王宮當作了天堂,只享福,不造福;不信因果,不怕報應。武帝問,怎樣才能超度郗氏?
志公禪師說:如果超度,需我主發心,親自禮拜,大辦齋供,請高僧,建道場,稱揚佛法。誦經懺悔。武帝依師之言行事。制懺文為郗氏懺悔。眾僧建壇行道禮拜方畢,見一容儀端嚴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將生天上,故來禮謝。
此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蒙彌勒菩薩夢中賜名為慈悲道場。此懺法因始於梁武帝,故稱為《梁皇寶懺》。拜懺時,由法師帶領大眾按照皈依、斷疑、懺悔、解冤、禮佛、報恩、回向等懺儀形式,藉由共修,以提起大眾虔誠懺悔的正念,並時時返觀自照,讓身心在懺悔中破除心礙,獲得清涼。
這部由梁武帝發起的懺悔文,因為超度郗氏皇后效果明顯,歷代拜懺的感應更是層出不窮,度化了無量眾生而流傳至今,所以被稱為寶懺。《寶懺》突出的是懺字,因為若沒有真正的懺悔就不是慈悲道場,不能稱其為寶。
從梁朝至今一千餘年,只要依此懺本,虔誠恭敬地禮懺,並反省改過,不生瞋恨嫉妒之心,定可將自已的業障懺悔清淨,得生天報。
《梁皇寶懺》懺悔功德,贊不能盡。
七天梁皇寶懺如有辦理佛事、供花、供燈、可與一方淨土師父聯繫
頂禮盡虛空一切諸佛菩薩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喜歡的善知識,歡迎點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