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條「河南家長聽信中介花29萬買西藏學區房被騙」的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西藏高考難度比河南低得多。」
「200分的分差。」
「7月31日完成落戶,8月辦理好學籍。」
據《河南商報》報導,河南市民張帆正是因為看到這些誘人的安利,花了29萬元,讓河南雲房創意房地產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給明年參加高考的孩子,辦理在西藏參加高考的一應手續。
公司聲稱買房就能落戶,只需要將學生和考生一方父母的戶籍遷到西藏,就能按照西藏學生身份參加高考。
學生的學籍可以不用轉,也不用去西藏學校就讀,考試也不用去西藏,可以在西藏高考借考點四川成都或者陝西鹹陽考試。
結果,直到7月底,該公司就只給發了一張房本照片,落戶一點著落沒有。
在7月30日,公司與張帆籤訂了退款協議,約定在8月31日前退還11萬元服務費,10月31日前退還18萬元房款。
結果到9月,服務費只退了7萬元,房款退還看來也是遙遙無期。
我們這些看新聞的人,一邊氣憤這個家長怎麼可以為了走捷徑這麼輕率,一邊又不忍苛責他一顆想奮力託舉孩子的愛子心。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冀豫粵魯到西藏上分圓夢?
其實西藏學區房這幾年一直很熱。
在中東部一些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西藏學區房的廣告鋪天蓋地。
很多房產中介聲稱,西藏林芝房價大約每平米6000元左右,而學區房折合每平米1萬4千元左右。
才兩倍多的溢價,就可以買到200分的高考分差,多划算!
你在北京西城區,學區房均價13萬,一套「老破小」學區房要花2000多萬的高價才能買到手。
在西藏,可是花30萬辦成2000萬的事,多好的機會!
2020年,西藏漢族重點文科類本科分數線才460分,理科才480分。
真的有中介說的這麼好嗎?
其實明眼人仔細思考查證一下,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
首先,對教育政策關心的家長都知道,高考政策每年都可能變化,去年政策是這樣,明年也許就變了。
其次,稍微查證一下就能發現,2020年5月30日,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緊急發布了《關於我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考條件規定的補充通知》。
根據新規定,在西藏自治區參加高考,將嚴格實行戶籍、學籍和實際就讀「三統一」。
2021年和2022年為政策過渡期,分別是1年、2年,2023年及以後「三統一」時限須3年及以上。
也就是說,假如明年你家孩子要參加西藏高考,需要在擁有戶籍和學籍的情況下,到西藏所屬高中實際就讀1年。
8月26日,西藏自治區教育考試院官方微信公眾號「西藏微青年」發布《西藏高考政策權威解讀》,解讀明確:
2021年及以後西藏所屬高中階段學校學生參加西藏自治區高考,將嚴格執行資格審查和公示制度,對空掛學籍、人籍分離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註銷其學籍並取消高考報名資格。
教育投機的風險,家長們根本承擔不起
講一個真事。
幾年前,一個家長為孩子在某偏遠省份買了一套房落戶,高二在落戶城市選擇了一個私立高中進去讀書。
結果到了高三要高考報名的時候,被告知說學籍在本市滿三年,才能參加高考。
也就是再過兩年,這個孩子在落戶的城市才有資格參加高考。
而原學籍所在地,因為戶口遷出,轉學手續也辦了,早就銷掉學籍了,也無法參加當地高考。
耽誤的兩年時間,誰能補?
孩子看著同齡人都參加高考了,心裡該多難受?
等到孩子能參加高考考上大學了,原來的同學都大三開始準備找工作了,這種落差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
家長當然急了,原本想著走捷徑、抄近道,結果栽了個大跟頭。
這個結果還不是最壞的,有的考生通過走捷徑,明明都已經被大學錄取了,最後還是被通報處理、取消了學籍。
2019年4月30日,貴州省招生考試院通報了對3名違規考生處理的結果:
庫某某,男,該考生高中階段未在我省實際就讀,在高考報名資格審查中提供虛假材料,違規獲取我省高考資格。2018年10月29日,清華大學對庫某某作出取消學籍的處理。
和某某,女,2019年1月14日,復旦大學對和某某作出取消學籍的處理。
劉某某,女,2019年2月21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劉某某作出退學處理。
被捷徑誘惑的家長和考生,當時肯定沒想到,他們走上的不是快道,而是慘澹的失學路。
買學區房不僅「出血」還「傷心」
前幾天,我還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在濟南這樣的非一線城市,一套實際面積22平方米學區房,居然賣出了每平方米5萬元的成交價,整套房子成交價110萬元。
而這間單價5萬元的學區房,沒有雙氣、廚房、衛生間,原來是作為倉庫用的,根本不能住人。
這個買房過程還是比較順暢的,要是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買一套學區房,身心煎熬,感覺像扒了一層皮。
去年有部電影《學區房72小時》,裡面某大學副教授傅重為了讓女兒進入市重點小學,一直想求購學區房。
一天他得到消息:一套價值360萬、30平的學區房放盤,對口市中心重點小學,全款交易。
只要付360萬,就可以擁有進入全國重點小學的通行證,贏在起跑線上了。
但傅重手頭只有300萬,還差60萬缺口,他當下毫不猶豫地就決定,降價出售現有房子。
結果剛談好熟識的買家,籤訂了合同,接到了壞消息——賣方坐地起價40萬。
怎麼辦?毀不毀約?就算是熟人,不追究賠償,自己這個大學教授的體面還怎麼保留?
為難之際,結果有人願意以高出40萬的價格一次性付款買他的房子,那個人是有求於他的學生家長。
要不要答應?答應了之後,自己做老師的職業素養放在哪?
經歷這些焦慮和煎熬,買了學區房之後,他還能像之前一樣對女兒保持平和的態度嗎?
父母們的希冀放錯了地方
學區房不是買了就萬事大吉了。為了保證學區房不掉價,很多小區實行了很多不可思議的組織活動。
比如有的小區的家長成立「家長糾察隊」,高學歷家長負責組織補習班給孩子們集體補課,低學歷的家長則負責在小區裡巡邏,抓不學習溜出來玩的孩子;
有的小區號召成立「雞娃獎學金」,由業主集資給學習優秀的孩子發獎金以敦促鼓勵。
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安全票,哪怕有了學區房,家長也不踏實。
且不說從政策層面來看,無論是「公民同招」、「多校劃片」,還是昨天新公布的安徽取消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減弱學區房效應、促進教育「公平化」,是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就算父母們竭盡全力把孩子託舉得更高,有沒有考慮過,在孩子的心中,他不得不努力學習,到底是為了自己學,還是為了父母買的學區房而學?
我們總覺得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了,其實還是從在「努力和選擇之間做太多權衡」的成年人視角來看,太功利也太狹隘了。
最好的學區房還是家裡的書房。
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主動學習意願,比給他準備多少條捷徑和後路都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