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字輩表
製圖司婉靖
孔子畫像
「民國」時期的孔姓家譜上,記載有孔希瑤的情況。
走進書房,記者被書架上整齊排列著的書籍所吸引。四川孔子後裔聯誼會秘書長孔凡兵(孔子第74代孫)介紹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修撰的《孔子世家譜》,全譜共4集80冊,重125公斤,記載了約200萬孔子後裔。
孔姓,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又因孔子而聞名天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孔聖人。從孔子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孔姓家族傳承了80多代。值得孔姓族人驕傲的是,在跨度漫長的年代中,孔姓家族的傳承一直清晰可考,這在世界各國都極為罕見。
根據四川各地孔姓族譜記載,四川孔姓主要為元明清三朝以及近代移入並分居全川各地。截至目前,四川孔姓人數近8萬。本期「四川百家姓」,本報邀請了四川孔子後裔聯誼會秘書長孔凡兵,為您講述四川孔姓的前世今生。
孔姓來源:出自商周子姓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時代已有孔姓。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作《盤盂》一書。但因為孔甲之後的世系沒有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
子姓孔姓又分兩支:一支來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孫成湯是一個很有名的君王,滅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於亳。成湯還有一個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孫裡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組成一個新的姓。這個姓,寫著寫著就寫成了孔。
子姓孔姓的第二支源於哪裡呢?提起孔姓,相信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孔子,孔姓全國性家譜《孔子世家譜》就是以孔子為上溯的源頭。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箕子、微子、比幹)之一微子啟,即孔姓遠祖。
西周初年,微子受封於宋,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歷經五代後傳至弗父何,弗父何是孔子十世祖。弗父何禮讓其國與其弟宋厲公,自己則當宋國大夫。從此,厲公這一支系世代掌握宋國君權,維繫著並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這一支系則成為宋國的輔政公族,保持著宋國高水平的文化素養。
弗父何後,再經三代,傳到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以謙謙君子知名後世。正考父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於周太史氏。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時,情況則大為惡化。孔父嘉當上大司馬,窮兵黷武,「十年而十一戰」,民怨沸騰。太宰督假公濟私,利用國人的不滿情緒發動政變,殺了孔父嘉。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難到魯,居住在曲阜東昌平鄉之販邑。子孫襲姓孔姓,遂為魯人。孔姓子孫,隱姓埋名,一連四世皆不顯,一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紇,才稍有事跡見載於史冊。
此外,孔姓還有其他來源。春秋時期,鄭國有出自姬姓的孔,陳國有出自媯姓的孔,衛國有出自佶姓的孔。另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孔姓。這些孔姓,有的是改姓的,有的可能是孔姓漢族人融入了那個民族。
需要強調的是,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因此,其他姓氏中常見的賜姓、改姓、冒姓的情況不多見。
孔姓簡史:孔子七世單傳
叔梁紇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紇是其名,稱「叔梁紇」是尊稱。
叔梁紇腰圓體壯,臂力過人。曾經是大夫孟獻子的武士,以勇武聞名於時。由於他有謀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諸侯,後升為鄹邑大夫。
叔梁紇先娶施氏,連生9個孩子,都是女兒。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跛其腳。叔梁紇為使先人香火有後,以便重振家業,在60多歲時向顏氏求婚。顏氏是曲阜大族,顏家三女徵在慨然允婚,並很快有了身孕,產下一男,便是孔子。
孔子七世單傳,兒子孔鯉,宋時追為泗水候。第三代孔伋,元時追為沂國述聖侯。第四代孔白,為齊威王的國相。第五代孔求,第六代孔箕,第七代孔穿。到第八代,開始繁衍開來。
孔姓家族以五位、二十派、六十戶代表其世系支派發展過程。五位即5個支派,是北宋第45代孫時形成的5支,其名以當時5位在孔裔所任官職之名來稱,為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和襲封位(嫡孫)。至南宋時第53代,共兄弟61人,只20人有傳,故成二十派。至明初發展為六十戶,均以所居地方來命名,一直延續至近代。
六十戶為留居曲阜孔姓的總稱,流移外地的孔族,稱為流寓支。
孔姓字輩:皇帝欽賜 全國家族統一
自孔子起,2500多年來,孔姓家族繁衍日增,遍及全國各地。為使其族屬代代不亂、長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條理,必須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為此,孔姓家族建立了全族統一的姓氏字輩制度。
孔姓族人的名字從第45代起,已注意顯示字輩。但在第56代前,孔姓族人的字輩並不很嚴格,同代人多採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字輩。自第56代開始(約在金代),除個別情況外,每一代都有一個固定的字表示輩份。
孔姓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建文帝賜孔姓8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第56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第57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10個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清朝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崇禎二年(1629年),第65世衍聖公孔胤植奏請皇帝恩準,又賜66世至 75 世的字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年),75世衍聖公孔祥珂,奏請皇帝恩準,再新賜76世至85世的字輩:「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七年(1918年),76世衍聖公孔令貽,又擬86世至105世字輩:「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報請北洋政府內務部備案,次年核准頒布在全國實行。
因歷代統治者均推崇儒家學說,所以孔姓家族具有一般家族所沒有的特權殊榮,是中國家族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樣本,其字輩始終排列有序,至今不亂。
孔子世家譜:世界最長家譜
司馬遷作《史記》,將孔子列為「世家」。「世家」只限世襲王侯,那時的孔子雖被獨尊,但還未封「王」,顯示出了其超卓的歷史眼光。後來在孔子的澤被下,孔子後人果真世襲公爵,歷2000多年,成為世界上最悠久的貴族世家。《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自孔子曾祖父孔防叔至西漢司馬遷同時期的孔子子孫10多代的傳承關係,被大多數孔子後裔稱為第一部孔子家譜。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2005年《孔子世家譜》以其延時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保存之全,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
從漢代到唐,因為孔子後裔的封爵、世襲、祭祀(孔子後裔也擔任商宗廟的祭祀)等傳承,孔子家譜的修訂一直由當時的朝廷來嚴格完成,但是只記錄嫡長承襲者一脈。當時,孔子後裔人丁並不興旺,且居於曲阜,少有外遷。北宋開始合族修譜,支庶兼採,歷經元、明、清和「民國」,沿修不輟。
《孔子世家譜》原為手抄本,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首次刻版印刷。明朝時,《孔子世家譜》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約。由於種種原因,這個「中國第一家」的譜牒,歷史上只大修過4次,分別在明朝天啟年間、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和「民國」年間。如今,明代家譜已不存世,清康熙年間家譜共收孔子後裔近2萬人,乾隆年間家譜為10萬多人,「民國」譜則增至56萬人。
1987年,國際儒學聯合會在曲阜召開,時任國務委員的谷牧提出讓孔德墉修譜。1996年,孔德墉到臺灣找到孔德成(孔德成是孔家末代衍聖公,衍聖公是孔子歷代嫡長子,掌管孔府事務)。得到孔德成的授權後,孔德墉開始主持第五次大修孔子世家譜。
2009年9月24日孔子誕辰2560年之際,歷經11年總耗資1300餘萬元的第五次大修工作結束,在山東曲阜孔廟舉行了世界最長家譜《孔子世家譜》續修頒譜典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孔子世家譜》的第一次續修,女性族人、少數民族、外籍孔子後裔均首次錄入家譜。全譜共4集80冊,重125公斤,記載了約200萬孔子後裔。
孔姓遷徙:曾並立北宗南宗
早期孔子的地位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先秦諸子之一。到漢代後,孔子地位越來越高,孔姓逐漸發展為一個顯赫的家族。後來,由於官職變動、戰亂等原因,很多孔姓後裔從山東、河南向其他省份遷徙。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孔姓族人大規模南徙,進入今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時期,孔姓族人繁衍昌盛,漸漸分居於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元明時期,北方的山西、遼寧和南方的江蘇、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孔姓族人。清代後,孔姓不僅遍布全國各地,而且不少人移居海外。
孔姓第43代前,遷居外地的有10派:平陽派、郟縣派、寧陵派、獻縣派、丹陽派、嶺南派、臨江派、瀏陽派、魯山派。移居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的幾支較為突出,形成與曲阜並稱南北宗的南宗,始自南宋末孔子第48代孫衍聖公孔端友及部分族人隨宋室南渡定居衢州,世襲衍聖公、翰林博士等。當時,金朝也封留守闕裡孔廟的孔姓為衍聖公,形成南北孔宗分立並存。
元統一後,召孔端友孫孔洙赴闕裡襲爵。孔洙因前代衍聖公塋在衢州,且曲阜孔孫守先塋有功,願讓爵於曲阜孔宗承襲。此後,就由北宗世襲衍聖公。
四川孔姓人物
孔希瑤:呂官戶入川始祖
《孔子世家世紀譜》記載,孔希瑤是孔子第56代孫,字文理,山東曲阜人,生於元末至正六年(1346年),系當時的衍聖公孔希煥之弟。
孔希瑤幼負大志,勤奮博學,以文章稱奇,曾為明太祖國子監博士,主管文化教育。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派孔希瑤遊學入川教化民眾,事川、渝、滇、黔、桂的宣傳教育,兼任鄰水知縣。孔希瑤見鄰水山川秀麗,就定居在鄰水桐子灣(現城北鎮中後面),被尊為呂官戶(孔子後裔第十一派第三十七戶)入川始祖。
相傳孔希瑤來鄰水前,無鄰水這個地名,也沒有鄰水這個縣,鄰水只是一個郡。鄰水是朱元璋之子朱棣命的名字。
那時,鄰水尚屬未開墾的荒蠻之地,土匪強盜橫行。孔希瑤任知縣後,為減少匪患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他一邊奏請朝廷派兵剿匪,一邊組織團丁打擊土匪,同時實行築寨防匪方略。為把築寨防匪這一方略落到實處,他不僅帶頭出資築寨,還發動住在長灘一帶的孔姓子孫家家出資、人人出力,用堅硬的石木在長灘至涼山鄉這一段大洪河旁一座高高的山梁上,建築起了孔家寨。
經過歷代繁衍,孔希瑤的子孫眾多,子孫們不僅先後遷居鄰水各個鄉鎮和四川各地(包括現在的重慶),而且還遷居貴州、雲南、西藏乃至全國與海外。
孔希瑤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受老百姓愛戴和皇帝信任。皇帝曾專門下旨讓其第六孫代孔宏頤,在老鄰水的北街為孔希瑤建了兩座石牌坊。
孔希瑤去世後,葬在鄰水的銀鼎山下。
四川部分孔廟情況
文廟,是紀念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
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維護社會統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歷代王朝對孔子尊崇備至,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大事來辦。到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所在都有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四川保存比較完整的文廟有崇州文廟、德陽文廟、犍為文廟、富順文廟、資中文廟等,新近修復重建的有南充和都江堰文廟。
2011年10月29日,四川孔子後裔聯誼會在崇州文廟舉辦了「辛卯年四川崇州祭孔大典」,是四川地區近代以來首次按傳統祭祀禮儀進行的規模較大的祭孔活動。
抽獎活動
掃碼關注 熱線參與
讀四川百家姓 期期有獎
5月10日起,本報聯合「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技術開發公司·家譜酒」,在「四川百家姓」欄目開展抽獎活動。本期抽獎活動繼續進行,獎品豐厚,只要參與,就有獎品。
第一種方式是掃碼有獎,用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添加關注,按照提示,即可參與抽獎。第二種方式是撥打本報熱線028-96111參與抽獎。
一等獎8名,其中掃碼有獎6名,熱線抽獎2名,獎品為市值5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譜酒(如胡先生中獎,獎品為胡氏家譜酒,下同)。二等獎12名,獎品為市值2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譜酒。三等獎30名,獎品為家譜姓氏名酒京東優惠券200元。參與獎,只要掃碼或熱線互動100%中獎,獎品為家譜姓氏名酒京東優惠券100元。本期抽獎活動截止7月23日晚上12點。
上期一等獎中獎名單:王先生139****4186、饒先生158****4025、張 先 生 186****1062、彭 先 生135****3522、譚先生158****1606、王 女 士 136****0248、何 先 生186****6782、侯先生153****0270。
實物獎品由工作人員簡訊通知,快遞送達(郵費請自理),其餘獎項通過微信公眾號兌取。
讀者互動
繆女士,這一個村的人都姓繆
7月13日,本報推出「四川百家姓」可掃碼關注後,不少讀者在關注微信公眾訂閱號「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的同時,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希望得到幫助和解答。
丁先生的老家在渠縣,聽祖輩說是湖廣填四川遷來的。他不知丁姓的具體字輩情況,只知道爺爺的字輩是「長」,父親是「德」。他是「會」,兒子是「志」,孫子是「國」,再往下就不清楚了。丁先生說,他只記得有一句字輩是「富有全家慶」。
上期,我們刊發了成都繆女士想知道有無其他繆姓宗親,結果引來好幾撥繆姓。繆先生說,他是江油市太平鎮新華村3組的,他所在的村子大部分人都姓繆。成都錦江區的繆先生,想跟繆女士取得聯繫,看是不是一個字輩的。王先生的愛人姓繆,父輩是青白江人,想跟繆女士取得聯繫。雙流華陽的繆先生說,新興鎮姓繆的很多。
饒先生給本報信箱發來郵件說,他的老家在樂山市沙灣天車村饒扁山,家譜上排的字輩是「順可新春贊,榮登永文萬,家(光)瑞增國祥,思呂晉澤輝」。他是「瑞」字輩,但父親和二叔的字輩是「光」,他想請我們刊登饒姓的情況。如有對四川饒姓研究較為深入者,請與我們聯繫。
河北邢臺臨西縣的馬先生打來電話,想了解馬姓的歷史。此外,還有讀者想了解李姓、唐姓、青姓、黃姓、蘇姓等。如有能解答以上問題的讀者或專家,請與本報聯繫。
如想了解更多姓氏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訂閱號「四川百家姓」,該訂閱號在每個工作日都將推送豐富多彩的姓氏知識。
如果您的家族有鮮為人知的故事要與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對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來,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尋找在川宗親家族,歡迎撥打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028-96111。華西都市報記者王蕾
下期預告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句俗語,讓廖姓成為大家熟知的姓氏。廖,是最早進入四川的姓氏之一。戰國後期,巴蜀地區的賨人就已有了廖姓,至今有2300年的歷史。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孔凡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