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頻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
9月30日,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海嘯工學研究室的今村文彥教授,就印尼發生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災難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
當地時間9月28日下午,印尼中蘇拉威西省發生7.7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印尼官方9月30日確認,海嘯目前已經造成832人死亡。印尼副總統優素福·卡拉(Jusuf Kalla)前一日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稱,遇難者或將達到數千人。
今村文彥所在的研究室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從工學領域研究海嘯的專業研究室,研究內容包括地球科學、地質學、減災工學、災害情報等領域。研究室致力於國際災害以及災害引起的各項課題研究,對海嘯研究十分專業,並進行海嘯數值解析速報等。今村文彥教授主要研究災害科學、國際海嘯防災技術開發以及轉移、歷史地震和海嘯遺蹟調查、流體波動數值計算(以海嘯為首)以及地形等研究內容。
今村文彥所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研究9500名東日本大地震海嘯遇難者驗屍記錄,在傳統意義的預防災害與避難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致力於發生海嘯時如何生存的「生存學」的研究。今村文彥教授多次接受到日本媒體採訪,發表眾多海嘯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
海灣地形放大海嘯威力
在分析此次地震及海嘯的成因時,今村文彥教授認為,和一直以來原因一樣,橫向錯位地震是引發大規模海嘯的主要原因。
此外,今村文彥認為,海底地面發生了滑動以及帕盧灣本身特殊的地形,也是海嘯威力被放大的原因之一。
今村文彥教授的觀點與此前一些專家和媒體的看法不謀而合。據香港《南華早報》, 帕盧位於一個狹窄的海灣的盡頭,這個海灣長約10公裡,寬約2公裡,這種口袋型的地形使得海浪在向城市衝去時破壞力被放大。
「由於這個海灣,所有湧來的海水都集中在一起,然後水位被推高,」印尼亞齊大學(University of Syiah Kuala)地球物理學家Nazli Ismail解釋說。
帕盧灣地形示意圖 。印尼氣象局 圖
Nazli Ismail表示,他對於在中蘇拉威西地區發生海嘯感到很驚訝,因為中蘇拉威西位於一個滑動斷層上,發生的地震通常會帶來水平方向的移動,並不會排出大量的海水。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俯衝帶,當一個板塊俯衝到另一板塊之下時,會排出大量海水。
未能及時避難加重災情
根據印尼官方9月30日的消息,海嘯目前已經造成832人死亡。從目前傳播的災區圖片和視頻,地震和海嘯造成的破壞觸目驚心。
「從視頻的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今村文彥說,傷亡之所以如此嚴重,原因之一就是「除了地震以外還有破壞性的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爆發大地震並引發海嘯,超過22.6萬人喪生。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級地震,引發巨大海嘯,15895人死亡。
印尼官方的說法印證了今村文彥的推斷。根據印尼減災署30日的消息,絕大部分的死者是在地震後引發的海嘯中遇難的。
此外,今村文彥認為,地震發生後帕盧市沒有及時組織海嘯避難是一大原因。
「三個多小時前有小地震,那個時候是沒有海嘯的,這樣的情況致使海嘯避難有遲緩的可能性。」今村文彥推斷說。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報導,當地時間昨天下午約2時(北京時間下午1時)發生第一次地震,震級為6.1級,約4小時後再發生7.5級地震。兩次地震的震中都是位於中蘇拉威西省首府帕盧以北78公裡。第二次地震引發了海嘯。
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簡稱氣象局)在地震發生後最初發布了海峽警報,但是半個小時之後又取消了警報。路透社報導, 29日印尼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批評聲浪,許多人責問該機構是否過早解除海嘯警報。
印尼氣象局則表示,他們遵循標準操作程序,根據距離最近的潮汐感測器提供的數據,決定解除警報。氣象局主管拉瑪特指潮汐感測器錄得的海平面變化「並不顯著」,海浪高度為6公分,對帕盧不算是巨大海浪。
今村文彥從日本預防地震海嘯的經驗出發表示,在日本因為建築物具有一定耐震度,沿岸也建設了防潮堤,能夠對抗一定程度的震度,同時也可以減小海嘯進入市區的可能性。但是,像這次芮氏7.5級地震的震級是很難判定是否會引起海嘯的,所以今後海嘯預警方面在日本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