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網絡課例:印度洋海嘯

2020-12-17 搜狐網

        兩年前,廣東省北江實驗學校初二年級的師生參加了英文中國日報社組織的China Daily英語報刊閱讀教學的研究實驗,現在逐漸拓展到學生課外網絡超文本閱讀。除此之外,他們還參與到全球師生協作教學的群體交流中來,和全球的協作式教學的教師們共同組織策劃、協作研究,共同設計並實踐案例。其中,《英語網絡課例:印度洋海嘯》就是他們不斷實踐、完善的案例之一。

  導言(Introduction)

  2004年12月26日,世界關注的自然災難印度洋海嘯襲擊了南亞和非洲東海岸的部分國家。人們總是會心有餘悸地提出疑問:類似的海嘯會捲土重來嗎?我們設計的印度洋海嘯災難課例就是要喚醒我們的學生關愛世界,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學,在全球協作式學習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參加中外學生的論壇與交流。

  首先讓學生閱讀我們協作式學習網站上的一個帖子,發帖的人來自斯裡蘭卡,她是與我們共同開展協作學習的一位夥伴。(http://www.globaldreamers.org/share/tsunami.html)

  主題:Tsunami Wed Jan 5, 2005 12∶59

  Dear All, Our country had to face this big problem. It is Tsunami. Our country has little knowledge about new technology and we had to face this big problem. If we had som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we could protect from it. Unfortunately we couldn’t protect from it. So most of people died and lost their equipments. Sri Lanka goes backward from it. Now we have to rebuild it.

  Regards Ruvini

  看到上面的帖子, 我們覺得很有必要設計一個海嘯的學案,供全球的青少年學習。我們的另一個協作教學的夥伴是薩莉·安·吉布森(Sally Ann Gibson),來自加拿大馬尼託巴省Birds Hill學校,專門負責協作式教學資源開發,她給我們提供了有關海嘯的許多知識素材。經過和國外教師的共同協作研究,海嘯學案漸已成型,並趨於完善。

  任務(Task)

  ☆全體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英語關鍵詞搜集信息,完成後通過電子郵件或列印提交給老師。

  ☆將全班學生分成5個大組,引導學生將搜集的海嘯英文材料進行分類,建議學生從以下的內容範圍分組進行整理:地球的回顧(The Earth in Review)、海洋地震(The Quake in the Ocean)、海邊的大浪(The Wave at the Shore)、沿途的人們(The People in its Path)和世界的反響(The World in Action)。

  ☆在既分工又協作的學習過程中,不同小組的學生都有機會在資料整理過程中處理到其他學生搜尋下載的閱讀材料和相關圖片。小組內合作研究、整理信息,提煉簡潔的語言。任務評價(Task Evaluation)是協作學習的關鍵一環,各小組的學生將本組的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匯報呈現。跨組的協作學習和交流最終才能有效地進行任務研究的評價。任務評價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互相學習的過程。

  過程 (Process)

  課前一周,布置全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英語關鍵詞:tsunami(海嘯)、earthquake (地震)、earth(地球)、South Asia(南亞)、donation(捐款)和reconstruct(重建),搜集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有關的信息,完成後通過電子郵件或列印提交給教師。根據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情況,安排1至2課時或者更多的課時,引導學生將全班所搜集的海嘯英文材料進行分類。小組內合作研究、整理信息,提煉簡潔的語言。建議學生從以下的內容範圍分組進行整理:

  地球的回顧(The Earth in Review)

  目標:能讓學生共同認識到我們這個星球的結構,以便理解巨大而強勁的海浪的形成。

  任務前期(Pre-task):

  (1)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記錄討論時所創建的質詢圖表,鼓勵學生記錄並反思他們已知的有關海嘯災難的問題。不但要記下學生想知道什麼,而且還要記錄他們自己已經學到了些什麼,這可為全班研究調查作參考。

  (2)學生完成上述任務以後,將自然和地質的相關知識記錄好,如地震、海浪和地球的能量等,告訴學生希望大家通過觀察地球和分析引起災難的自然力量,共同來分析和研究2004年印度洋的海嘯。

  根據下列問題探究太陽系中的行星地球:

  (1)How many planets orbit the sun?

  (2)How many planets currently have liquid water on their surface?

  (3)What is the Earth’s diameter? How much does the earth weigh?

  (4)Does the earth stand still? How fast does it spin?

  (5)The earth is made up of layers. What are the three main layers of the earth’s structure?

  (6)Is the earth’s crust thick or thin? Name the two types of crust on the earth’s surface.

  (7)Which type of crust is thicker? Is the crust just one large piece?

  (8)Can these plates move? What happens when the plates come in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通過討論,確定海嘯的形成需要來自地球板塊運動所產生的能量轉移並釋放到海水中。準備好組織下一個研究任務的問題。

  印度洋海底地震(The Quake in the Ocean)

  目標:結合學生各小組之間所提供的資料和本小組學生的合作研究,要求學生閱讀教師給出的一段英語材料,從而進一步理解和分析2004年12月26日上午7時58分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海岸100英裡以外的海面上這股巨大而強勁的海浪是怎樣迅速形成的。

  重點解讀這段有關印度洋海底地震引發海嘯的描寫:

  Event Two of the Earth’s tectonic plates have moved significantly causing a slippage to the Boundary of the India and the Burma plates off the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The earth quakes as the energy built up by colliding plates is released. The sudden and abrupt movement of the Earth’s plates caused a 9.0 magnitude earthquake to occur under the sea. The Earthquake is the 4th most powerful earthquake in recorded history. In a matter of seconds, a section of the seafloor is thrust upward a hundred feet. The seawater above the rock is moved up and away from the seafloor and much of the energy behind the lifting of the rock seafloor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water.

  閱讀完這段精彩的英語描寫之後,為了學習作者的英語寫作技巧,請將關鍵的動詞、動名詞和名詞提取出來進行研究:

  tectonic plates 地球板塊 move移動

  causing引發 a slippage一次滑動

  boundary(板塊的)邊界 coast海岸

  colliding碰撞 quake地震

  release釋放 energy能量

  build up增大 movement運動

  occur發生 seafloor海底

  thrust upward向上猛推 rock巖石

  lifting 抬升 energy能量

  transfer轉移 water 海水

  結合上面的閱讀材料,通過下面海嘯形成的解析圖表,進行想像和邏輯思維的推理,描述海嘯形成的過程。

  Open Ocean開闊的海洋 Crest 浪頭

  Wavelength浪的波長 Tsunami海嘯

  Wave amplitude浪的振幅

  Still Water Level寧靜的海平面

  Trough水槽 Sea floor海底

  通過小組的分析和討論,整理出印度洋海面海嘯運動的經過和結果描述:

  ☆A Tsunami is a giant wave produced in the open ocean as the result of a large displacement of water.

  ☆The Tsunami wave is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Sea Wave since it travels across the ocean with a large distance between the wave crests.

 

相關焦點

  • 日披露印度洋海嘯防災漏洞 預測海嘯將光顧日本
    日披露印度洋海嘯防災漏洞此次印度洋大地震發生兩個小時後,海嘯才到達印度和斯裡蘭卡,而類似的震源如果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由於日本距離震源很近,最快只要10分鐘,海嘯就會襲擊日本海岸。到時候日本高知縣的一些地方會面臨10米以下海浪的挑戰。海嘯將會導致近9萬棟房屋倒塌,死亡人數將高達1萬人。
  • 印尼海嘯丨海嘯專家:這一次與印度洋和東日本海嘯是同等規模
    「從視頻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9月30日,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海嘯工學研究室的今村文彥教授,就印尼發生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災難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
  • 因扎吉自傳(二十五):在馬爾地夫,我遭遇到了印度洋海嘯
    翻譯說明:       一、所有黑白照片均翻拍自原書,全部對應各自章節編號;       二、所有注釋及其它照片或者影音文件,均為譯者自己添加;      三、所有翻譯文字、章節標題儘量忠實原著,但有部分修改或者修飾;241、海嘯那段擔憂的日子,我永生難忘。
  • 海嘯究竟多可怕?你應該知道的世界海嘯意識日
    海嘯並不常有,卻是致命的。根據聯合國2018年公布的數據,在過去100年裡,58場海嘯奪走逾26萬人的生命,平均每場海嘯喪生4600人,超過其他任何自然災害,尤以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死亡人數最多,14個國家22.7萬人遇難。
  • 海嘯
    當船隻在大海中與海嘯相遇時,但見船隻悠然穿過海嘯,絕無安全之虞。海嘯與風暴潮但是,當海嘯靠近海岸、特別是進入海港時(因此海嘯在日語中借用漢字寫作「津浪」、「津波」,讀作tsunami;在英語中按「津浪」的讀法寫作tsunami,亦稱作harbor
  • 海嘯科普_發現者地震特刊_網易探索
    地震令海底板塊滑移,引發海水大規模逆流   ◎ 2001年6月,秘魯南部發生芮氏8.4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至少78人死亡,經濟損失約3億美元。
  • 張麗蓉小學英語工作室開展課例研討活動
    塔城市「張麗蓉小學英語工作室」通訊員王芳報導:2018年5月4日,塔城市張麗蓉小學英語工作室成員齊聚工作室所在地塔城市第六小學
  • 【順德驕傲】李翊涵英語創新課例精彩展示
    第四屆中小學英語創新課例會(中山)暨希望工程「比翼行動」教育信息化公益項目培訓會業已結束
  • 經典課例 | 頗有爭議的英語寫作課
    在網絡上看到來自重慶鳳鳴山中學的楊勤心老師在第十一屆全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的教學視頻。
  • 印尼附近海域發現新的海嘯風險,強大洋流是幕後推手
    早在16年前,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的很快,強大的海嘯接踵而至,10米高的海浪席捲了印尼的一些海邊地區,甚至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海岸的索馬利亞等地都受到波及。這場自1900年來規模第二大的海嘯,最終造成了22.6萬人死亡,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一次海嘯災難。
  • 智聚教育 能贏未來——基於智慧學習空間的小學英語優秀課例展示
    7月24日,備受矚目的小學、初中、高中優秀課例展示活動正式開始,在小學課例展示會場,四位來自不同省市的英語教學一線名師進行了精彩的分享。臺上,講課教師循循善誘,妙趣橫生,學生精神飽滿,,興趣十足,臺下聽課教師掌聲陣陣,專家點評麻辣。如此精彩的信息化高效教學課,怎能錯過?
  • 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親歷者回首,到現在還有後遺症
    印尼地震及海嘯已造成當地至少420人死亡。視覺中國 圖9月28日下午,印尼中蘇拉威西省發生7.7級地震,隨後引發大規模海嘯,目前已造成832人死亡。該國副總統預計,死亡或將達數千人。地震發生後,3米高的海嘯衝擊著中蘇拉威西省帕盧市海岸,捲走臨海房屋,街道一片狼藉。
  • 為什麼地處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多地震、火山和海嘯災害?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最多發的國家之一,印度尼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不會是一片寧靜的國土。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而印度尼西亞所在的東南亞地區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消亡邊界,也是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和環太平洋消亡邊界交匯的地區
  • 小學英語Phonics教學課例研討
    ——越秀區三年級英語教研活動在小北路小學舉行         2016年11月9日下午, 越秀區三年級英語教師齊聚小北路小學天香校區階梯室
  • 熱門話題漢譯英82:海嘯
    ●漢語關鍵詞海嘯、金融海嘯、經濟海嘯、政治海嘯、人事海嘯、生態海嘯●英語關鍵詞tidal wave, tsunami, financial tsunami, economic tsunami, political tsunami, personnel tsunami, ecological tsunami●句 子各國政府都在試圖採取措施應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 印度洋海嘯阻斷棕櫚油進口 方便麵洗滌劑都要漲
    金報訊 (記者 李軍 通訊員 徐俊傑 汪歆 )「一來海嘯,現在連一噸油都進不來。這個問題可傷腦筋了!要知道我們的許多加工食品是少不了棕櫚油的。」從上個月開始,寧波富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馮來就坐立不安了。
  • 【雙語】博科娃總幹事2017年世界海嘯意識日致辭
    2017年,值此第二個世界海嘯意識日之際,我們承諾在2030年到來之前減少全球受災人數,以確保如《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所述,降低 2020‒2030年間全球平均每10萬人受災人數。 我們的工作是艱巨的,2001至 2015年間有超過千萬人受到海嘯災害的影響。2017年,海嘯襲擊了格陵蘭(6月17日),希臘和土耳其(6月12日和7月20日),以及墨西哥(9月7日)。近期,隨著加勒比地區和愛爾蘭遭遇風暴,我們看到了許多沿海國家的脆弱性。大約有6.25億人口居住在低海拔沿海地區,1.89億人口居住在百年泛洪平原地帶。
  • 印尼又一次沒能規避海嘯之災,預警機制為何難奏效?
    沒有震感,沒有官方預警,巽他海峽海嘯來了。截至當地時間25日下午1點,海嘯已導致429人遇難。印尼官方耗費了一點時間才弄清了海嘯爆發的原因。與人們熟知的地震海嘯不同,這次海嘯的誘因是火山噴發。在一個多月前的帕盧海嘯中,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儘管曾發出過海嘯預警,但半個小時之後又將警告撤除,這導致不少民眾仍在海灘等危險區域活動,最終加劇了災情,導致2000多人喪生。擁有127座活躍火山的印尼,建立火山海嘯預警十分必要如果沒有誘發海嘯,肇事者喀拉喀託之子火山並不會引起印尼政府和群眾的太多關注。
  • 中國科大古海嘯研究獲突破!揭示廣東南澳島千年前曾遭南海海嘯襲擊,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事件
    該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為題發表於《科學通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楊文卿博士。近年來,發生在印度洋和日本的特大海嘯以及最近襲擊印尼的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過去對於中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缺乏明確的認識,這制約了沿海地區災害風險的準確評估,不利於沿海港口、核電站等重要設施的建設以及「一帶一路」規劃的執行。
  • 海嘯到底有多麼恐怖?每秒800米的巨浪瞬間摧毀《海雲臺》
    周末下大雨,宅在家裡看了兩部有關海嘯的電影,一部是韓國的《雲海臺》,另一部是歐美的《海嘯奇蹟》。雖然都是講關於海嘯的電影,但是側重點不同,前者重點講災難前到災難發生,後者則是重點講災難及災難之後,今天我們先講講《海雲臺》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