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很多人在閱讀唐詩,也在研究唐詩。唐詩為何屹立千年而風採依然?答案非常簡單:因為美麗,才是唐詩。
唐詩之美,意境先行。意境,是人類情感通達的境界,或借景抒情,或以情寄景,實現情由景出、景因情化,讓人與自然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他要表達什麼,不言自明,僅僅二十個字,其中一個「沒」,一個「寒」,把詩人所有的思想情緒表達得幾近完美,讀來溢滿悽愴之色。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語言蒼勁,情感蒼涼,寥寥四句,朗朗上口,既大氣雄放,又悲憤沉鬱。那是一種壯士的情懷,借著一個古老樓臺,綻放得霞光滿天。
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其情其景,欲言無門,欲吐無人,令人在千迴百轉之中,思不盡,意難平。如一輪明月,映照千年。
唐詩的意境,就是一種文明的意境。在人們的心靈世界,這種意境引發共鳴。因為,它始終在挖掘和追求本真的情感元素。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成為詩人靈感的載體,僅此,足可永恆。
唐詩之美,簡潔明了。唐詩,在不斷卸掉繁瑣累贅的浮華文字修飾之後,只留下筋骨。閱盡所有傳統文學體裁,唯唐詩的簡潔堪稱曠世難再。五言絕句,只有四句,二十個字。讀上兩三遍,可銘記於心。
在大唐的詩海裡,七言詩具有很重的分量。欣賞其經典,領略其博大,所有人都能從中品味出深沉的氣韻。
且賞邊塞詩的經典。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嚴武《軍城早秋》:「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諸如此類的絕句不少,在他們的筆下,是純淨的簡潔,是濃縮得無法擠壓的凝鍊。但是,這透明的簡潔,傲然天地,縱橫時空,颯爽挺拔,氣吞山河,把邊關冷月寫進了豪情壯志的家囯。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場悽婉的送別,卻被詩人渲染成一次現實生活中最美麗鮮活的旅程。「煙花三月」溫髻柔美,春意盎然,何來悲戚?那碧空之下,詩人欣賞到的是「孤帆遠影」,放眼浩蕩的長江,這是詩人的構築,也是詩人的胸襟。
唐詩的偉大,來自詩人對人生狀態的準確領悟和體察,來自詩人心靈那映照世態炎涼、自然風雨的這份純淨,既是詩歌的生命,也是詩人之為詩人的基本特質。只有純淨的心靈,才會有純淨的品質,最終才會有純淨的作品。
唐詩之美,律韻天簌。李白《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些唐詩充沛的情感,流暢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毫無雕琢粉飾。不管今天的人們用什麼看似冠冕堂皇實則繁瑣誇張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都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它的價值。
相關系列連結:
詩詞行旅(1)丨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詩
詩詞行旅(2)丨詩意長江:獨領風騷三千年
詩詞行旅(3)丨黃河之「詩」天上來
詩詞行旅(4)丨詩詞裡的醉生夢死與家國情懷
詩詞行旅(5)丨為什麼說「盛世讀王維」
詩詞行旅(6)丨視杜甫為知己
詩詞行旅(7)丨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詩詞行旅(8)丨夜雨河聲,譚嗣同詩意寫蘭州
詩詞行旅(9)丨宋詞與中華情
詩詞行旅(10)丨宋詞裡的小鎮
詩詞行旅(11)丨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春
詩詞行旅(12)丨竹西佳處水姻緣
詩詞行旅(13)丨在宋詞裡遇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