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軍出徵,是如何供給軍糧呢?真的要浩浩蕩蕩帶上的糧草嗎?

2020-12-19 鮮花暢談歷史

軍糧供應是作戰的生命線。古人針對解決軍糧供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探索,但是長線運輸、開墾軍屯、隨軍攜帶、設置軍倉、以戰養戰、就近籌糧等成為主要方式。

第一,為保障大規模作戰需要,不得不進行遠距離運送軍糧

古代大軍出徵,多是赴邊作戰,而邊境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農業生產規模較小,只有從中原地帶運送糧草才能滿足大規模軍隊的需要。漢武帝對匈奴作戰,糧食就成了大問題,於是就徵集民夫來運糧,工具自備,大的家庭用牛車,小的家庭甚至用人來背糧,運糧的隊伍浩浩蕩蕩、不絕於道,遠的地方三千裡,近一點的也有一千多裡地。王莽的時候,招募囚徒、甲卒、丁男等30餘萬人,把糧食、兵器等從江淮一帶運送到北邊。這種遠距離、大規模、長時間的運糧,不僅增加了徭役,關鍵是損耗比較嚴重。

《漢書·食貨志》載「千裡負擔饋餉,率十餘鍾致一石。」

西漢時,運糧300石就要折損60石。

第二,為保障長期作戰需要,屯田制度成為軍糧供應的上上之策

三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不是正在打仗就是準備打仗,糧食問題很突出。河北的袁紹,官兵靠吃桑葚果腹;江淮一帶的袁術,拿蛤蚌做軍糧;有的部隊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象。公元196年,曹操打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繳獲了很多農具、耕牛。羽林監棗祗請求曹操建立屯田制度,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任命河南中牟人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共同負責屯田事宜。棗祗和任峻,招募老百姓在許昌的周圍開墾屯田,收穫糧食100萬斛。這種做法被推廣到各州郡,各地倉庫裡很快裝滿了糧食。屯田制使曹操出兵四方時,不用長途跋涉運輸糧食,對他打敗各地軍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為保障短期戰鬥需要,隨身攜帶少量軍糧而後以戰養戰成為必要的方式

雖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糧草的運送速度很多時候卻趕不上作戰的需要,特別是像霍去病、常遇春那樣進行騎兵長距離快速機動作戰時,攜帶過多的糧食給養,會影響到軍隊的行動速度及行動能力。因此,隨身攜帶一定的軍糧,而後殲滅敵人以戰養戰成為必要的方法。

第四,建立儲備軍糧的倉儲,成為軍糧供應相對成熟的方式

看《水滸傳》「林衝風雪山神廟」那一段,當時林衝就是被派去看守草料場的,那也是宋代儲備軍糧的形式之一。宋代儲積軍糧的倉廩主要分為太倉、都倉、省倉和大軍倉等。太倉是京師的各個官倉的統稱,都倉和省倉是置於各州縣的官倉,要說太倉、都倉和省倉是軍民混用的綜合性糧倉,那麼大軍倉就是專供軍隊使用的糧倉了。宋代還設置了專管倉場事務的機構和官吏,有一套完成的糧食收納、保存、管理、供應制度。人要吃糧,馬要吃草,草料場也是相當重要的,北宋陝西沿邊諸州軍鎮寨幾乎都設有草料場。

第五,為節省運糧開支和應急所需,鼓勵商賈供糧或由部隊自買軍糧

買糧食其實是不簡單的,作戰地區居民的糧食自己都不夠吃,哪能賣給你呢,除非你去搶,搶了就有人造反,畢竟不是最好的辦法,明朝在這個方面下了些功夫。公元1370年,為解決北方邊境作戰軍糧的籌運問題,明朝推行了開中法和易粟法。開中法,是招募商人輸送糧米等到北方邊鎮,朝廷給予食鹽的專賣憑證「鹽引」,商人再憑「鹽引」在產鹽區領取食鹽,然後到指定地方轉售。易粟法,是允許部隊用棉布、茶等物資在民間換取糧食。公元1371年8月,考慮到北平、陝西等地籌運軍糧太困難,朱元璋命令用30萬兩白金、10萬匹綿布,在附近郡縣換取糧米,以給將士。公元1374年正月,又用白金、綿布等物資換取米、麥近8萬石,保障平涼、鞏昌、臨洮的軍餉,用近7萬兩白金換取160餘萬石糧米,保障廣州的軍餉。

總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軍糧的供應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受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作戰特點等諸多因素影響,但大體上包括遠距離運糧、屯墾、沿線官倉定點保障、隨身攜帶、就近籌糧等幾種形式。

相關焦點

  • 古代大軍出徵,帶上浩浩蕩蕩的糧草是真的嗎?古代如何供給軍糧呢?
    漢朝後期,軍隊中也出現了軍屯,口糧以穀物為主士卒的食鹽也由國家供給。 據史料記載,士卒每人每月配給食鹽3升。 秦漢以後,穀物成了軍隊中的主要食糧。 而北方遊獵民族還是主要以肉食為主。 蔬菜之類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也不斷提升配給質量,但沒有定例,屬於有或方便的話就給,畢竟保鮮技術還是有限。
  • 蒙古大軍出徵靠什麼填肚子,除了風乾生牛肉乾,這種食物也是首選
    蒙古帝國建立後,蒙古大軍的鐵騎也遍布亞歐大陸。我們可以發現,主要以騎兵為主的蒙古軍,更加善長長途奔襲作戰。蒙古人大多自小就開始鍛鍊,因為生存環境並不如中原安逸,所以為求生存的蒙古人就更加注重自己的能力。不論是騎馬還是射箭,都是他們必備的技能。
  • 陝甘總督年羹堯,真的能用糧草制約十四爺麾下十萬大軍?
    此時西北清軍兵敗,康熙不但需要解決朝堂上紛爭,還要選出一位皇子替父出徵。誰也沒想到頂撞了康熙的胤禵,竟然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王,率軍出徵西北。眼見胤禛的顧慮,鄔思道便告知胤禛另一條出路——舉薦胤禵出任西北軍主帥,同時建議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用年羹堯掌握的糧草來制衡胤禵麾下的大軍。最終胤禛採納了鄔思道的建議,請奏讓胤禵出任西北軍主帥。投桃報李的胤禵,隨後也請奏康熙,讓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一職。
  • 古代軍隊為什麼要用粟米做糧草?真的會好吃嗎?
    導語:古代軍隊為什麼要用粟米做糧草?真的會好吃嗎?我們大家都知道士兵吃糧食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只要我們的士兵們吃飽了,才能夠保障他們在戰場上面的戰鬥力值是充足且飽滿的。從我們的先秦到我們的唐代初的是皇后,粟米是我們軍隊的主要的一個王牌的軍糧。而且這個粟米更是作為我們的主要軍糧非常的久了。那麼我們的軍隊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粟米作為我們的士兵的軍用糧食呢?這個原因還和我們歷史上面的一個背景有著非常的重要的聯繫。在那個時候,我們的中國的經濟的中心是主要的集中在黃河的那個流域上面的。就在六千年前的時候,粟米就已經是在我們的中國的北方廣泛的種植的了。
  • 古代打仗真的靠人多嗎?專家:瞎扯,十萬大軍抵不過一鬥糧食
    說起來比較諷刺,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前,但是大部分的時期其實中國人都沒有吃過飽飯,所有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歲月也就是在這幾十年,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袁隆平。現代人假設真的要穿越到古代的話,恐怕一頓發飯的工夫就哭著喊著要回來,因為在古代能夠吃飽飯的人並不多,即便是被吹上天的各大「盛世」,也不過是餓死的人不那麼多而已。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糧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它永遠具備戰略意義。
  •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由此可見戰爭對糧草的需求量有多大,而且這還只是計算士兵的消耗量,實際上運輸糧草的後勤部隊本身也會消耗大量的物資。輜重隊自身消耗由於交通和科技的限制,導致古代行軍打仗需要強大的後勤隊伍來提供糧草、衣物和軍械等各種物資,所以出徵的隊伍中非戰鬥人員的比例是很高的,一般可以達到五分之三。史書上常常提及的十萬大軍,真正有戰鬥能力也就四萬左右。
  • 古代打仗士兵都吃什麼?
    以前看網絡小說,經常看到有寫手瞎寫,胡寫什麼冷兵器時代,一百萬大軍帶上三年口糧踏上徵途。當時我就想我的天吶啊,寫稿子的請動動腦筋哪,一個人三年口糧是多少斤,一萬人又是多少斤,一百萬人吶。要知道古代可沒有卡車這類的機械運輸工具,而且路況非常差這個難度跟搬一座山都差不多了,一百萬大軍的三年口糧,你想過沒有,你得讓多少人去扛去推呀。更重要的是這些民夫又吃什麼呢?牲畜的糧草又該怎麼解決呢?軍隊越多,糧草越多,需要的民夫就越多,行軍速度也會變慢,動作越慢,路上消耗的也就越多啊,這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所以呢即便是單純前往前線運糧,到最後呢能送去四五成就不錯了。
  • 古代打仗都吃些什麼?明朝就已經有了「方便麵」?
    以前看網絡小說經常看到有寫什麼冷兵器時代,一百萬大軍帶上三年口糧踏上徵途。當時我就想,如果你寫玄幻小說呢,有儲物法寶什麼的,那麼沒問題,不然你算算一個人三年口糧是多少斤,一萬人又是多少斤,一百萬人呢?要知道古代的車可全靠人推的,馬拉的,而且路況非常差,一百萬大軍的三年口糧,你想過沒有你得讓多少人去扛去推啊。這些民夫也要吃吧,軍隊越多,糧草越多,需要的民夫就越多,行軍速度也會變慢,動作越慢,路上消耗的也就越多,這根本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歷代兵家都推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乃是行軍打仗第一要義。
  • 古代雙方交戰,誰掌握了糧草,誰就勝出一半,有道理嗎?
    在古代戰爭中,糧草的供應可以說是第一位的,無論隊伍多麼強大,但當糧草破碎時,整個隊伍就直接崩潰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軍隊被摧毀的例子。 然後問題出現了,在戰爭中,軍隊每天能消耗多少食物? 那麼朝廷是如何安排糧草供給軍隊的呢?
  • 古代諸多長久保存的軍糧,粟米可保存七年,有的甚至把醋隨身攜帶
    戰爭可是特別殘酷的,基本上戰爭都會導致一個國家經濟的崩潰。只要戰爭一結束,大家就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已經沒有經濟的發展了,尤其是會出現很多荒地,沒有人來耕種,最重要的就是因為這場戰爭死了太多的人,所以缺少了勞動力。
  • 開學季 |「神獸」出徵,「糧草」先行
    金秋九月,終於贏來了開學,所謂「神獸」開學回籠,更像是「神獸出徵」,孩子「出徵」很辛苦,需要父母做好「糧草官」,特別是那些住宿寄宿的同學們還記得你當年去大學報到時是怎樣的情景嗎?行李呢?快運滴!,一個拉貨送貨搬家神器,告別疲憊開學,輕鬆愉快開學去。
  • 古代戰爭中的魔咒,十萬大軍出徵,九萬不戰而死,終被嶽飛打破
    然而,在古代戰爭中,傳染性極強的疫病往往如魔咒一般籠罩著出徵的大軍,消磨著每個戰士身上的精氣神。很多原本殺氣騰騰的戰士,卻還未走上沙場,卻倒在了魔咒下。曾有一支十萬出徵的大軍被魔咒籠罩,卻有九萬大軍不戰而死。
  • 古代打仗有多耗費糧食?運送糧食的隊伍到達後,僅剩一成糧食
    中國現代社會就是因為有了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技術,才保證了我們不再挨餓,而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糧食問題一直是歷代皇帝最在意的大事,因為這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就比如古時候打仗,各方勢力都會在意自己軍隊的糧食補給問題,而如果能夠將敵軍的糧草截斷銷毀,基本就能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比如曹操當年就是燒毀了袁紹大軍的輜重,才以少勝多贏得勝利。
  • 古代一支軍隊出徵不帶糧食 抓數萬女人當作口糧 這是真的嗎
    而古代名將的「三板斧」之一,往往就是派出奇兵截斷敵人的糧道。可在古代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一支軍隊,出徵時從來不帶糧食,而是在行軍途中隨時抓捕漢人女子。晚上將這些女子姦淫取樂,白天就將她們殺了當作食物。這種血腥的故事,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指揮這支軍隊的人叫石勒。
  • 從趕羊群作戰,到空投冰激凌,軍糧在數千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而美軍如今的軍糧能夠演化到如此成熟的地步,是要從羅馬帝國的方陣士兵、西徵的蒙古大軍、拿破崙的鐵騎等一步一步走來的。一幅描繪羅馬士兵狩獵野豬的畫和中國不同,西方自古以來徵戰頗多,士兵長途跋涉的情況屢有出現,所以靠補給線式的食物供給有時候並不現實,這就需要士兵們帶上能夠長久保存的口糧來維持能量攝入。
  • 1979年敦煌出土的漢簡,揭示王莽徵伐西域大軍全軍覆沒原因
    政權上打擊,軍事力量上進行分化,王莽的一系列操作引起了匈奴單于的堅決反對。曾經被漢武帝打得落荒而逃的匈奴,經過數年的積澱已經逐步恢復了元氣,勢力也逐漸擴張到了漢朝控制的西域地區。匈奴還在西域設置了南將軍一職,負責監視西域各國和漢朝邊境地區,伺機插手西域事務,想回到漢武帝之前他們在西域的統治地位。
  • 古代士兵打仗時,軍糧標準都是什麼?宋朝明朝的夥食最好
    古代的百姓,無論家眷,還是百姓,飲食都很一般。今天普通百姓吃的東西,恐怕也是古代達官貴人無法比擬的。既然古人吃的是單一的食物,那麼古代的士兵在作戰的時候,一般都帶什麼樣的口糧呢?古代人吃的食物,自然要按朝代來劃分,朝代越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清末中後期,人們的飲食水平實際上已經很高了,我國現代的很多菜系,也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 現代方便麵要是到了古代,適合作為軍糧嗎?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3779,閱讀時間:約10分鐘歷史提問現代方便麵要是到了古代,適合作為軍糧嗎?而比起糧食消耗量來,古代戰場上同樣困難的,更有糧食的運輸與儲存。比如宋神宗年間,北宋對交趾的自衛反擊戰爭,作戰部隊動用了十萬人,運糧民夫卻動用了四十萬。就這還嚴重不夠,以至於進入到崎嶇險惡的西南山地後,宋軍不得不一路購買水牛,既用於平日馱載糧食,缺糧時還可殺牛充飢,這才算解決了軍糧問題。這場殺得交趾國王上表請降的「宋越熙寧戰爭」,背後是與戰場一樣艱苦的運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