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假期結束了好幾天,不少家長卻抱怨,孩子放假放得心都野了,回家不做作業,上課也經常走神。
玩耍和學習之間不是敵對關係,只有尊重孩子自身的特點,才能激發出學習熱情。
孩子不寫作業,父母經常的應對方法是什麼?粗暴得呵斥!
趕緊去學習,不然把你屁股揍開花。性格急躁的家長可能已經動手了。
然而,打罵和懲罰並不能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為什麼大多數家長甚至老師會使用各種形式的懲罰?
當然是因為很容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屈服於父母的嚴格管教,一時變乖了。
但是,懲罰的短期效果很快消退。過了幾天,他又不聽話了,然後你開始重複處罰。這些都改變不了學習問題的根源,也讓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消極。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父母使用懲罰的部分原因是為了發洩憤怒,釋放內心的挫敗感和焦慮。
但是這樣真的會讓心情變好嗎?很多父母都經歷過打罵之後內心的自責和痛苦的感覺。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如果父母管教的方法不對,孩子就不會努力學習。這個時候,與其粗暴地管教孩子,不如放棄支配慾,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只有尊重他們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才能使學習成為一種極大的樂趣。
對於很多父母和孩子來說,學習是一項辛苦的工作,父母痛苦,孩子痛苦。孩子害怕學習,父母壓力大。
著名的早期教育專家林毅指出,學習成為一件苦差事是有原因的。
1.錯誤的想法和理解
父母自己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於是不知不覺,這種想法就傳給了孩子。
比如很小的時候就對兒童說,不聽話就送你去上學,不看書就不能玩這個玩具。這樣的話容易誤導孩子,學習是一件糟糕的選擇。
2.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
因為不感興趣,覺得無聊,所以孩子的學習只是一個熬時間的過程。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施加壓力,情況會更糟。孩子怎樣才能在學習中感到快樂?
3.用大人角度評價行為
孩子放學回家,想玩一會兒。父母要先逼他學習。孩子提出異議,會受到訓斥和批評。
孩子會不開心,即使坐在那裡學習也會心不在焉。
如果我們讓他玩一會兒呢?打完之後,他輕鬆愉快。他這個時候去學習,自然更有效率,也更容易愛上學習。
嬰兒從出生開始,就迅速從周圍環境中學習成長,這種學習是自發的。可以說,學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潛力。那麼,讓孩子熱愛學習的好方法是什麼呢?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和他一起面對問題。
1.進步比成績重要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他一起定下一些切實可行的目標,一步步走下去。
而不是指望吃成大胖子,會給孩子很大壓力。
2.重點是學有所得
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或者技能,而不是排名。
建議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要幫助他理解所學內容,一點點進步自然會讓孩子提高學習興趣。
3.激發自我驅動力
很多父母都喜歡盯著孩子寫作業,卻忘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來自內心的自我驅動力才能走得更長遠。
因此,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努力從各個方向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即使孩子不能成為學霸,只要消除了對學習的抗拒和恐懼,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就容易保持學習的熱情。
結束語:
學習這件事情是孩子入學後,隨著求知需求的增長而產生的本能。
而正確引導、信任和尊重才會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
——END
佑媽,前媒體人,科學育兒,與孩子一起成長。匠心講述育兒故事,有用,有趣,有溫度。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