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自製家庭帳簿溫暖折射家國變遷

2020-12-23 燕趙都市報冀東版

從工作首月26.5元工資到如今每月4936.92元退休金,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每項重要家庭收支,到五次建房四次搬家的歷程,從飛鴿自行車到家庭小轎車……在灤州市78歲老人駱宗明的家裡,一個不大的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老人一筆一划整理出來的39卷,共計388本的家庭帳簿。歲月無聲,時光流轉,這樣一份家庭帳簿檔案史承載著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記憶,更濃縮和反映著家國變遷的時代回聲,成為家國記憶的一部分。翻看這些厚實的家庭帳簿,國家變遷投射在個體家庭的記憶越發清晰,這份記憶也讓駱宗明老人內心充盈著滿滿的幸福與自豪。

★☆☆★78歲老人用39卷家庭帳簿記錄家庭變遷

今年已78歲高齡的駱宗明老人滿頭華發,身體硬朗,一說話便是滿臉慈祥的笑。老人出生於戰亂時期,成長於饑荒年代,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如今正享受著幸福的晚年時光。在駱宗明老人看來,時代的巨大變遷,讓他們這代人經歷豐富,也因此更能體會時代點滴變遷中給予個體的巨大變化,以及其中的幸福滋味。

駱宗明老人年輕時便有保留和記錄家庭收支、記錄家庭事件的習慣。「從1959年參加工作開始,我便開始記錄個人和家庭的各種變化,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習慣。如今回頭看看,這些記錄之於我個人和家庭來說,是沉甸甸的生活積累,更是一份寶貴的記憶。」駱宗明老人說。

駱宗明老人的家庭帳簿有39卷、388本,共計2508件內容,包括日常財務、家政大事、旅遊考察、服裝飾品、子女成長、照片音像、養生保健等多方面。

在一本經歷了六十多年的小紅本上,駱宗明老人記錄了個人、家庭變化,子女成長,家庭收支等300多項內容,加上追憶的部分,時間從1949年至今,跨越了七十年。

隨著年代變化,駱宗明老人的家庭帳簿裡的數字一直在變化。通過這些數字,可以感受一個普通家庭在時光流淌間,留下的一個普通家庭滿滿的故事。

★☆☆★五次建房四次搬家記錄一個普通家庭的變遷

駱宗明老人和老伴居住在灤州市一處四間房的北京平,在這裡老人已經生活了二十多年。「我的這個家經歷了五次建房四次搬家,生活也在這樣的搬遷中,逐漸變化。」駱宗明老人在家庭帳簿中,特意親手寫了一篇《從四世同堂到安居樂業》的文章,記錄了老人五次建房四次搬家的家庭生活變遷。

1941年,駱宗明老人出生於一間茅草屋,後在戰亂中茅草屋被燒毀,在親戚家寄居多年後,1949年,駱宗明一家分到了一間半的住房,並一直住到1965年。「1965年,在親戚的幫助下,家裡蓋起了三間房,在唐山大地震中,房子雖有損壞,但經過維修,依然是一家人遮風擋雨的家。」駱宗名老人說,1992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調到當時的灤縣坨子頭工委工作,一家人便搬遷到了工作地,住進了三間瓦房,還蓋了兩間廂房。1996年搬到現在的住房,生活至今。

老人現在居住的小院,四四方方四間房,還蓋有廂房。「你看我這個小院冬暖夏涼,各屋都有空調,上個月我還新添置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駱宗明老人笑著說,如今,他的四個女兒都各自有住房,家庭幸福,這給老人的晚年生活又增加了幸福的砝碼。

★☆☆★那些跳動的數字寫滿故事

在駱宗明老人的家庭帳簿中,有一張老人各年代工資變化登記表,還有一張老人親手繪製的其個人參加工作後工資增長曲線示意圖,一條不斷上揚的紅色曲線從1959年一直跨越至2019年。

「我是1959年8月1日參加的工作,工作第一個月我的工資是26.5元,而現在我的退休金每月是4936.92元,這數字變化太大了。我簡單計算了一下,從工作初始到改革開放前的19年間,我的工資僅漲了三次,每次平均漲幅不到6元錢,而改革開放後到現在,我的工資漲了近30次,平均每次的漲幅約169元。」駱宗明老人笑著說,2001年退休後,雖然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但退休金漲了16次。

在駱宗明老人看來,自己個人的一張小小工資單變化,折射的是國家的巨大變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每個人在這種變化中都體會著不斷攀升的幸福指數。

1970年6月16日,一臺收音機,花費45元;

1979年1月10日,一輛飛鴿自行車,花費179元;

1979年1月17日,上海全鋼手錶,花費125元;

1982年10月27日,給小姨子結婚購買的一座掛鐘花費48.8元、背面14.6元、手錶120元、縫紉機156.9元……

從工資收入,到水費、電費、取暖費、購衣購物、醫療保健等的花銷;從BB機、大哥大到智慧型手機;從自行車到家用轎車……在駱宗明老年人一筆一划記錄的幾十年的家庭帳簿中,生活在變化,社會在變化,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受越來越濃烈。

「當時買一臺收音機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一輛自行車攢了四個月的工資。」駱宗明老人的每句話都洋溢著滿滿的幸福,這些家庭帳簿中的數字和他的工資一樣,在不斷跳躍中,讓人不禁感受著在國家變遷中,一個小小的普通家庭承載著的滿滿故事和情懷。

如今,在駱宗明老人的家裡,一臺1980年9月6日購買的牡丹牌縫紉機依然再用,駱宗明老人的老伴依然習慣於用這臺縫紉機給自己縫製衣服。

駱宗明老人初中文化,做過15年教師。駱宗明老人笑稱,一家14口人中,他和老伴的文化水平是最低的。「我的四個女兒都是高中文化,而孫輩都是大學甚至研究生學歷。一家14口人,10名黨員,還有一名預備黨員。」

「我的這個家對國家一直心懷感恩之情,我也希望在晚年能夠發揮餘熱。」如今,已經78歲高齡的駱宗明老人,每天都會到老年活動中心組織老幹部們學習,而且他還執筆著灤城辦老幹部工作室的夕陽紅簡報。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駱宗明老人希望通過這樣一份家庭檔案的形式,展示一個普通家庭個體在國家巨大變遷中的巨大變化,共同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普通家庭發生的巨大變化和濃濃的家國情懷。

(燕趙都市報冀東版 記者閆漪)

相關焦點

  • 河北灤州:388本家庭帳簿展現生活變遷
    9月18日,駱宗明(右)在愛人幫助下整理家庭收支帳簿。河北省灤州市,今年78歲高齡的駱宗明老人,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一直保持記錄家庭收支、家庭事件的習慣。翻開他的帳簿,從飛鴿自行車到家庭小轎車,從BP機、大哥大到智慧型手機,再到五次建房四次搬家的歷程,每項重要家庭收支情況等都歷歷在目。在駱宗明的家裡,一個不大的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老人一筆一划整理出來的39卷、共388本家庭帳簿。家庭帳簿中,一張老人親手繪製的個人工資增長曲線圖,一條不斷上揚的紅色曲線,從1959年一直延伸到2019年。
  • 【冀憶70年】駱宗明:388本家庭帳簿憶變遷
    河北省灤州市,今年78歲高齡的駱宗明老人,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一直保持著記錄家庭收支、家庭事件的習慣。翻開他的帳簿,從飛鴿自行車到家庭小轎車,從BP機、大哥大到智慧型手機,再到五次建房四次搬家的歷程,每項重要家庭收支情況等都歷歷在目。
  • 家庭小帳本 記錄時代大變遷
    94歲的胡玉書和他濃縮時代記憶的家庭記帳簿這條路,通往幸福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泉州網6月18日訊(記者 許鈸鈸 王柏峰 文圖)每個家庭的記帳簿各有不同,但奏響的是記錄時代變遷壯麗的歌。晉江永和鎮內厝村94歲的退休老教師胡玉書和泉州市區仁鳳新村77歲的黃錦麗,他們的家庭記帳簿,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一筆一筆記錄著的家庭開支和收入。
  • 南昌一78歲老人自製十餘把木椅放在這些地方!有人讚許、有人偷走……
    在南昌市青山湖區順外路口的公交站臺旁,兩把自製的紅色椅子格外顯目。椅子做工雖不精良,卻是青山湖區湖坊鎮肖坊村村民李樹子的一片良苦用心。2018年以來,李樹子先後在肖坊村附近的3個公交站臺旁擺放了10餘個自製的愛心椅,以供等車居民歇息。
  • 南靖靖城鎮尚寨村86歲老人保存帳簿與契約67年
    「這些帳簿、契約,我保存67年了。」11月28日,南靖縣靖城鎮尚寨村棗高林社村民、86歲吳坎一邊翻看帳簿,一邊對筆者說。   吳坎的住房是尚寨村棗高林社六條巷大厝,該六條巷大厝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為七大房頭。當時,七大房頭的頭家輪流管理(各一年)自清朝年間至民國時期祖輩遺留的帳簿、土地典契、鄉規民約等,它們是房頭與房頭之間經濟往來的憑證。吳坎管理一年期滿之際,逢新中國成立,房頭們推舉由他繼續管理,免再輪流。
  • 沁源段新龍:64年小帳簿見證農村發展大變遷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在沁源縣赤石橋鄉赤石橋村的財藝記憶館裡,幾十平方米的展覽室,整齊擺放著從1956年至今的近千冊用麻線裝訂、按年度編號的帳簿檔案。而這一個個被整理一新的「帳簿檔案」不僅傳承了赤石橋村財務管理的優良傳統,更見證著赤石橋村的大變遷。
  • 78歲浦東老人自辦家庭花卉盆景展 你不去看看?
    走進吳福興老人的老屋,只見桌上、牆角內、花架上,展出的數十盆中大型樹樁盆景,有細葉川、羅漢松、金錢松、刺柏、銀杏等,古樸蒼勁卻又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吳福興老人正在指導居民如何種養花卉盆景「這是大板松,這是小葉冬青,這是雀梅……」國慶期間,浦東新區大團鎮永寧西路34號,78歲的吳福興老人自辦了一個家庭花卉盆景展。
  • 廁所改造折射鄉村變遷
    原標題:廁所改造折射鄉村變遷7月20日,行走在大荔縣埝橋鎮小營村,道路乾淨,院落整潔,綠樹成蔭,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本報記者 秦峰 見習記者 甘泉 文/圖7月20日,看著家裡新建的衝水式廁所,大荔縣埝橋鎮小營村村民師福琴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英國78歲老人節目中講述孤獨生活,聖誕節收群眾驚喜,感動哭了
    據《每日郵報》當地時間12月25日報導,BBC(英國廣播公司)今日的節目中英國一位78歲的獨居老人就感受到了聖誕節大家給他的驚喜。78歲的特倫斯(Terrence)曾在節目中表示自己的生活非常孤獨,每天都在和孤獨抑鬱的生活作鬥爭,自己一直在這種孤獨的氛圍中掙扎,每逢聖誕節的時候,家裡甚至沒有一棵聖誕樹。
  • 家庭適老化改造一戶一設計 讓老人感受到溫暖
    家庭適老化改造一戶一設計 讓老人感受到溫暖 2018-02-22去年底,朝陽區完成了140戶特殊老人家庭的免費適老化改造,貼心的小改造讓老人們在冬日感受到溫暖。  日前,記者來到酒仙橋大山子西裡小區的王玉仙家中。92歲的老人剛從午睡中醒來,扶著床鋪外側一米多高的木質扶手,在臥室裡來回踱步,鍛鍊身體。  這個木質扶手,就是適老化改造的成果之一。而在王玉仙家,像這樣的貼心設計處處可見。
  • 美女會計模仿籤字貪巨款 夥同丈夫盜走帳簿(圖)
    <來源:法制周報>    一名26歲的街道辦事處女會計,為滿足一己私慾,3年間竟侵吞公款百餘萬元;  為達目的,她購買假發票、私刻印章、模仿領導籤名;  事情面臨敗露,她竟夥同丈夫潛入單位,盜走帳簿,並指使母親將證據燒毀;  審計人員進駐後,
  • 中國家庭變遷三十年:小皇帝、農村婦女、老人
    新一代中國孩子拿零用錢去買和路雪冰淇淋,也擁有了更大的家庭消費決策權,在北京家庭中,70%的家庭開銷都以孩子為中心。  《餵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是一群以哈佛大學為中心的人類學家90年代研究中國兒童撫養和餵養方式的成果,由景軍主編,曾以英文出版,今年1月終於被譯成中文。
  • 洛陽78歲老人認養78棵愛心樹 助貧困學子圓夢
    「我想一次性認養78棵果樹,為貧困學子圓夢助力……」自本報4月13日刊登《認養愛心樹助貧困學子圓夢》一文後,市民廣泛關注該活動。在眾多報名者中,一位來自北京的老人一次性認養了78棵果樹,為洛陽貧困學子圓夢助力,為古都美景添彩。
  • 與時代發展如影隨形 "流行語"折射中國社會變遷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電 題:「流行語」折射出的中國社會變遷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二00六年中國報紙、廣播、電視十大流行語今天上午在北京發布。主持這項評選活動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說,「語言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變化,流行語的變遷也總是與時代的發展如影隨形。」
  • 家庭帳簿軟服務·如何選擇和推薦8選擇
    方便的家庭帳簿軟體/服務選擇家庭帳簿軟體有什麼意義?「家庭帳簿軟體」是用個人計算機創建家庭帳簿的軟體。紙質家庭帳簿很有用,但家庭帳簿軟體比數據使用的觀點更方便。最近,只能由網絡瀏覽器使用的家庭帳簿服務增加了。在這裡,我們介紹選擇點和代表性的產品和服務。
  • 毛澤東的帳簿
    少年時期,他給父親毛順生記錄家庭經營帳;投身革命事業後,他又把記帳知識運用到革命鬥爭的實踐中,一連串地在歷史上留下了長沙文化書社的收支帳、紅軍的「夥食尾子」帳以及延安的菜金帳;建國後,為了保持節儉的光榮傳統他又讓生活管理員記錄自己的家庭收支帳——也就是已經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共和國第一家庭帳簿」。
  • 重陽節前夕 蜈支洲島為藤海社區及青塘村的老人送去溫暖和祝福
    10月20日上午,為積極響應蜈支洲島黨支部的號召,弘揚敬老愛老美德,在重陽節來臨之際,蜈支洲島旅遊區派出專員前往藤海社區及青塘村,為132位70歲以上的老年人送去價值近7萬元的慰問物資和節日祝福。上午10點30分,蜈支洲島旅遊區代表李慧麗一行先後走訪了藤海社區前書記梁定忠老人一家和藤海社區80歲患病老人李亞尾一家,代表景區誠摯祝福老人身體健康、幸福長壽,並與老人親切交談,詢問老人的身體和居住情況,隨後將帶來的米、油、牛奶和雞鴨等慰問品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們接過慰問品並對景區給予的節日關懷表示感謝,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現場溫情脈脈。
  • 「疫」戰背後的溫暖,醫務人員為83歲住院老人過生日
    在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緊張時刻,北京市隆福醫院消化內科住院病人胡大爺迎來了他83歲的生日。在這個家人無法陪伴在側的特殊時刻,北京隆福醫院的醫護人員給老人送上了最溫暖的陪伴。於是,他們瞞著胡大爺自製了生日賀卡,還為老人送上了生日蛋糕。「祝您生日快樂!健康長壽!」送賀卡、切蛋糕、唱生日歌……胡大爺這個生日過的特別開心,全程笑得合不攏嘴。北京隆福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我們搭起了防護帶,但從不隔離親情和溫暖,在此也請家屬們放心,我們對病人的關懷不會有絲毫減少。
  • 78歲老人指定鄰居作監護人
    上海一名老人最近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指定鄰居成為他的意定監護人,居委會工作人員代表居委會成為第三方監督人。 指定鄰居作監護人 上海市的蔣老漢今年78歲,由於早年離異,雖然有個親生兒子但從不聯繫,唯一的親姐也早已斷絕往來。
  • 菏澤78歲老人悉心照顧臥床婆婆17年:有個老人在一起怪好嘞
    菏澤78歲老人悉心照顧臥床婆婆17年:有個老人在一起怪好嘞 2020-06-27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