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駱宗明(右)在愛人幫助下整理家庭收支帳簿。
河北省灤州市,今年78歲高齡的駱宗明老人,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一直保持記錄家庭收支、家庭事件的習慣。翻開他的帳簿,從飛鴿自行車到家庭小轎車,從BP機、大哥大到智慧型手機,再到五次建房四次搬家的歷程,每項重要家庭收支情況等都歷歷在目。
在駱宗明的家裡,一個不大的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老人一筆一划整理出來的39卷、共388本家庭帳簿。家庭帳簿中,一張老人親手繪製的個人工資增長曲線圖,一條不斷上揚的紅色曲線,從1959年一直延伸到2019年。駱宗明老人說:「我1959年8月1日參加工作,第一個月工資26.5元,現在每月退休金4936.92元,這數字變化太大了。我簡單計算了一下,從工作初始到改革開放前的19年間,我的工資僅漲了三次,每次平均漲幅不到7元錢,而改革開放後到現在,我的工資漲了近30次,平均每次漲幅約169元。2001年退休後,雖然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但退休金漲了16次。這些記錄對於我個人和家庭來說,是沉甸甸的生活積累,更是一份寶貴的記憶。」這些帳簿不僅記錄了一個普通家庭數十年來的一次次變化,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的巨大變遷。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9月18日,駱宗明(右)向訪客介紹他製作的個人工資增長曲線圖。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9月18日,駱宗明(右)在展示他家的收支帳簿。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