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皮影的文化歷史

2020-12-19 河北文化雲

今天給大家來講講

灤州皮影是源於河北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

它起源於河北灤州,故名灤州皮影又被稱為樂亭皮影及冀東皮影和灤州影戲。

灤州古鎮

因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最廣為人知的名字就是河北皮影、唐山皮影,它是中國皮影戲三大流派(陝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

灤州皮影盛行於河北東北部唐山市為中心的地區,席捲昌黎、灤縣、樂亭等縣,輻射到河北周邊地區和東北三省。

"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邊哈哈笑"這是專門為灤州皮影所做的謎語。

灤州影戲初以灤河為界,河東皮影稱作東路影;河西則稱為西路影。

同時影人以驢皮製成,故又名驢皮影。

每當有演出時,影人前放置大幅素紙幕,影人後加以燈光相稱,演者立於幕後,持影人於紙幕舞動,配以唱詞與音樂奏鳴。

劇目豐富,唱腔囊括高腔﹑京劇及灤州一帶的曲藝而有所變化,對於後來評劇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定影響。

溯源

據記載,明中葉以前,灤州皮影戲還是一種傳統大影,影人尺碼較大,牛羊皮刻制,色澤晦暗,樂器簡單,唱腔單調。

明萬曆年間,灤州安各莊屢試不第的秀才黃素志改牛羊皮為驢皮刻制影人,尺碼縮小為一尺左右,用細長圓滑的高粱秸稈(灤州俗稱"箭杆兒")操縱,並將影人造型創新: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陽刻素麵代表正人君子和貞節烈婦,粗眉環眼及陰刻贅肉橫生的臉譜象徵奸邪惡霸,齜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代表趨炎附勢或詼諧滑稽之徒。

從而形成灤州皮影典型的"通天鼻,眉線高挑,眉梢彎曲回收與細長的丹鳳眼相連,櫻桃小口,下巴尖翹,五分臉,七分裝"的審美效果。

內容文辭典雅,通俗健康,借史諷今,針砭時弊,達到濟世救人,啟發民智,寓教於樂的目的。音樂唱腔則吸納灤州方音方言俚曲,乃至地道的灤縣老呔兒話,以及民間歌曲小調叫賣聲都滲透其中,所以形成濃厚的地域特色,真正意義上的灤州皮影從經誕生,並演變成普及東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數地區的大型民間藝術劇種,它的影響遍及冀東、東北各地,也贏得了日本、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等國人民高度讚譽,被《歐洲時報》稱為"魔術般、閃電式的藝術"

劇目

《河北省地方劇資料彙編》中就有對明萬曆年間手抄灤州影劇本《薄命圖》的介紹。 河北灤州影由創始、演變,直到清代發展到全盛時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老四大部"影經,這四大部影經即:《雙失婚》、《金石緣》、《五峰會》,《鎮冤塔》(一說《破洪州》)。

《雙失婚》寫的是宋代馬元佑造反,鎮國王高君寶下南唐平定內亂的故事。

《金石緣》以李紹基為唐朝鎮守"慶陽"為主線,重點描述了李化龍與敖姿伶這一對冤家終結秦晉之好的情節。

《鎮冤塔》演述了南宋時期秦檜誣殺嶽飛後,嶽飛遺子嶽霄與秦玉蘭悲歡離合的經過。

《五峰會》全本由"乾天劍"、"保龍山"、"平西冊"三集組成,描寫的是宋代故事。其故事內容雖大多為虛構,但其情節表演非常動人,所以一直以保留節目流傳了下來。

伴奏

灤州影戲最初的樂器只有一個木魚,念誦劇本稱為"宣卷",可見它與講說佛經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後雜取弋陽腔,清代雍正年間開始吸收崑曲,乾隆末年添加四弦琴。道光年間,樂亭縣小高莊高述堯著手改革灤州影戲,改造音樂,創作劇本,使灤州影戲走向一個新的階段--樂亭影戲階段。樂亭影戲具備了獨備特色的音調唱腔--灤州影調,它是在吸收了樂亭境內的民歌、民謠、俚曲、叫賣、哭喪調等鄉土音調基礎上形成。清末民初時,樂亭縣有40多個影戲班子。

灤州影戲最後定型為以驢皮雕刻。

灤州東路影的伴奏樂器以一把南弦子為主,在唱腔上正式使用"宮"、"商"、"徵"、"角"、"羽"的調式,其節奏的板式有兩種:一為〔二六板〕,二為〔快板〕。演唱時,按行當角色分成大嗓小嗓兩種,演唱的方法系用"假聲"或"捏嗓"(用手指壓迫脖子來擠壓"聲帶"發聲)。在一無較好的劇場,二無科學的擴音設備,三要女旦男配,這種"捏嗓"演唱卻能在村野山鄉的戲臺上,使其聲音傳得很遠。前些年我在唐山聽完了《白蛇傳》中白蛇演唱後,令我驚訝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瘦小老前輩竟會發出嬌滴滴的少女聲音來。

聲腔

掐著喉嚨演唱,以求得獨有的唱腔效果。配合灤州方言、掐者喉嚨唱皮影的味道別有韻味。唱影戲的女士很少,大多都是爺們。從唱腔特點來看,影界則有東路和西路之說:以灤河為界,西邊的豐潤玉田遵化語音較直,所以唱腔講究快馬輕刀,節奏較快;東邊的昌黎灤縣樂亭,語音柔和,所以唱腔講究曼聲感人,曲調婉轉。

灤州皮影戲班一般由七至九人組成,所以又有"七忙、八閒、九消停之說",這些固有的行規至今沿用,"貼、打、拿、拉、唱"各個行當的分工依然不變,男演員唱"小"還採用"掐嗓"唱法。這些都形成原汁原味兒灤州皮影的獨特之處。

灤州皮影在長期演唱過程中,唱詞形成嚴謹而又富於多變的格律:諸如七字句、十字錦、五字賦、三趕七、大金邊、小金邊等相當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詞結構,產生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適應塑造各異的人物角色。

灤州皮影兼融音樂、繪畫、剪紙、雕刻、戲曲於一身,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演變,已相當完美。灤州皮影造型也具有強烈的裝飾色彩和欣賞價值。

灤州皮影將我國皮影文化帶到了歷史的高峰。

相關焦點

  • 民間傳承續「香火」 河北灤州皮影「活」起來
    兩名學生演唱,七八名學生在幕布後面手持竹棍操縱影人表演,這些來自灤縣龍山初級學校的小皮影藝人正在成為灤州皮影走出「絕唱」困境的民間傳承力量。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的主流之一,灤縣也被稱作「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皮影戲是一種流傳區域相當廣的民間戲曲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
  • 河北灤州:「空中課堂」學非遺
    3月15日,河北省灤州市中山實驗學校教師王淑慧在家中通過網絡向學生展示皮影雕刻。  疫情防控期間,河北省灤州市中山實驗學校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常規課程教學的同時,開設皮影、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教學,豐富孩子們的居家生活。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 聽非遺講故事|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圖片由灤州市委宣傳部供圖「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說。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融繪畫、刻紙、說唱、戲曲於一體,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 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代表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套皮影,一塊白布,夜幕低垂時,二胡悠悠,兩手託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皮影戲形象誇張,人物畫稿通常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皮影人物由頭、臂、手、身等8個部分組成,經過選皮、畫稿、鏤刻、敷彩等8道工序製作而成,過程極為複雜。
  • 用皮影講好運河故事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5日電(記者 韓月)12月4日,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內,一派熱鬧景象。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大運河皮影藝術展(預展)同時開展。皮影演員們正在講述皮影故事中國民協皮影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策展人林中華介紹,京杭大運河沿岸是我國皮影藝術重要分布區,有多個流派皮影文化遺存。
  • 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石家莊8月5日電 題: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新華社記者高博「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謎語。70歲的老藝人李建章是唐山灤州市張馬莊村人,他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只要聽說哪個村演皮影戲,他準追過去,跟在後面串村看。8歲起,李建章開始拿紙學皮影,一有時間找本影卷就學著唱。「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說。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揭牌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該劇巧妙融合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充分發揮皮影戲水火煙霧聲光特效的優勢,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北京東派皮影戲形式將大運河故事搬上舞臺。展覽現場還匯集了大運河沿岸以及周邊9省的特色皮影藝術品。  通州大運河皮影藝術館館長王熙表示:「我們將大運河與皮影藝術研究的初步成果展現給觀眾朋友,希望大家能從民間文藝的角度,更多了解大運河,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保護非遺文化的自覺性。」
  •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該劇巧妙融合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充分發揮皮影戲水火煙霧聲光特效的優勢,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北京東派皮影戲形式將大運河故事搬上舞臺。展覽現場還匯集了大運河沿岸以及周邊9省的特色皮影藝術品。通州大運河皮影藝術館館長王熙表示:「我們將大運河與皮影藝術研究的初步成果展現給觀眾朋友,希望大家能從民間文藝的角度,更多了解大運河,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保護非遺文化的自覺性。」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開館 大運河皮影藝術展同時開展
    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中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大運河皮影藝術展》同時開幕。隨著「大運河皮影藝術館」的正式開館,大運河皮影藝術展(預展)也同時開展。此次展覽匯集了大運河沿岸以及周邊9個省份的特色皮影藝術品。
  • 「品讀灤州歷史,弘揚傳統文化」 網上知識競賽開始啦!
    品讀灤州歷史,弘揚傳統文化青年傳統文化周網上知識競賽各位灤州的小夥伴們傳統文化周的內容就要結束啦這一周我們一起「雲」遊灤州感覺怎麼樣呀?轉眼又到了知識競賽時間趕快叫上小夥伴一起參與「品讀灤州歷史,弘揚傳統文化」網上知識競賽吧01 活動主題「品讀灤州歷史,弘揚傳統文化」青年法治文化周網上知識競賽02 活動時間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 【文化京津冀】第4集:唐山皮影(上集)
    因以河北唐山地區樂亭、灤縣、灤南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閒聚眾演出,在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 羅山皮影,白幕之後的兒時記憶
    皮影便是由此演繹而來,直至今天。去年,羅山皮影戲MV《山妞赴疆探親記》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網友紛紛留言「唱出了河南的味道」:網友「青花瓷」:羅山皮影戲,翻唱新河南!有味道!網友「紅旗」:震撼心靈的開場,有內涵,大河網有想法,傳播力很厲害。
  •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
    跟皮影戲的緣分那可得從小時候談起,記得當時跟爸爸一起看抗日戰爭片《小兵張嘎》,日本鬼子齋藤對中國的皮影戲非常的珍惜,甚至強搶民間的皮影人。從那時起,我便對皮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皮影便由此而來,到宋、金、元時期呈現出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藝術風格。而在這其中,唐山皮影是獨具魅力的。長大之後,學習了科學文化知識,又有網絡通信的幫助,通過各種渠道,我對唐山皮影有了深入的了解。唐山皮影又叫做灤州影,因發源於灤河而得名,又因為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的,所以又通稱為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唐山老頭兒的精氣神。
  • 唐山皮影藝術展在荊博開展
    記者21日從荊州博物館獲悉,即日起,「文化瑰寶,影敘千秋——唐山皮影藝術展」在荊博臨時展區二廳展出。本次活動由荊州博物館、唐山博物館聯合舉辦,旨在讓公眾了解並欣賞到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傳承發展傳統藝術。
  • 中國美術館展出罕見清代皮影珍品(圖)
    搜狐文化訊 今天,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館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之影戲華彩——中國美術館藏皮影珍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17000餘件皮影中一批罕見珍品第一次得到集中展出,並邀請民間皮影劇團來館演出三天皮影大戲。
  • 琴聲燈影運河來,大運河皮影藝術館落戶通州臺湖鎮
    日前(12月4日),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內,一派熱鬧景象。「大運河皮影藝術館」在此正式揭牌,大運河皮影藝術展(預展)同時開展。通州大運河皮影藝術館館長王熙告訴記者,此次預展共收集了大運河沿岸及周邊9個省份的特色皮影藝術品參與展出。
  • 全國獨樹一幟的川西皮影戲 早已揚名海外 被譽為「最複雜的皮影」
    在位於成都市博物館五樓的中國皮影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造型精美、色彩豔麗、形態逼真的皮影。在那個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時代,人們在解決溫飽之餘,像皮影戲之類的民間藝術特別受歡迎。尤其像在受都江堰灌溉之利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腴,衣食無憂的百姓,在生活閒暇之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培養。
  • 歷史的文化,湖南皮影,你了解多少?
    湖南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史書上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面白色幕布,一張案板,一束昏黃的燈光,幾個皮影便可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中輕舞飛揚,活靈活現,一場精彩絕倫的皮影戲由此展開。
  • 市劉開渠紀念館舉辦「光影乾坤 皮影文化」皮影主題社教活動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著亮布演戲而得名。皮影發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被公認是 「電影始祖」,2006年,皮影被國家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