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史書上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對於每個湖南人來講,湖南皮影戲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特殊的記憶,更是民間藝術的傳承。
一面白色幕布,一張案板,一束昏黃的燈光,幾個皮影便可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中輕舞飛揚,活靈活現,一場精彩絕倫的皮影戲由此展開。皮影製作是一項極複雜的技藝,皮影通常選用牛皮,先將皮子放在冷水裡浸泡兩、三天,然後用刀刮薄,直至刮去裡皮,每刮一次都要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把皮子刮薄泡亮為止。然後再根據人物特徵進一步精製,製作相關動作,並加上顏色。
關於皮影藝術的起源在人間還有著這樣的神話傳說。最早的傳說來自救世主觀音菩薩親臨人間宣講佛經教義的故事。「當時,人們對於無色無味的說教感到乏味,於是觀音菩薩內心沮喪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葉隨手編弄成各種人形並且能做出各種動作,觀音菩薩覺得非常有趣。而就在此刻,觀音菩薩想起若用這些竹葉編弄成的人形來表演佛教的故事該多動人啊!到後來她在宣講佛經時,就掛起竹簾,在簾後舞動起竹葉人形來表演。夜幕,她用油燈的燈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簾上,表演出各種佛教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觀看。關於皮影起源傳說就在人間這樣傳開。
但是當前研究皮影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僅有一些老藝術家堅持奮鬥在皮影表演和研究的路上,湖南的皮影藝術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希望在以後能夠有人繼續將其這份藝術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