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爛泥溝」到小康村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白楊
隴南市武都區池壩鄉,因為脫貧而變美:硬化路,自來水,安全房,健身廣場,娛樂設施,樣樣俱全。夜晚街道亮堂堂、中藥材產業遍溝梁、鄉村旅遊人氣旺。2019年全鄉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實現31戶70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零,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00元。
過去的池壩鄉,長期村落凋敝、人居環境髒亂差。運輸主要靠人背馬馱,交通不便,人稱「爛泥溝」,是典型的深度貧困鄉。全鄉轄7個行政村,均為貧困村,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918戶3515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貧困發生率55.9%。
池壩鄉以黨建引領促脫貧為突破口,推進「四抓兩整治」、示範點創建和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大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對不勝任現職的黨支部書記進行了撤換,完成了7個村的「一肩挑」工作,4個村配備了專職化書記和文書,為全鄉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脫貧攻堅以來,池壩鄉重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改造路房水電,逐項補齊短板弱項。先後硬化通村公路36.6公裡,新增巷道硬化37.17公裡,新建文化廣場7處,新建提防排洪渠16公裡,改造住房1226戶,新建垃圾收集點27處,公廁23座,垃圾填埋場4處。全面完成241戶危房改造任務。全鄉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全鄉7個村公路通達率達100%、村組道路硬化率達100%。全面落實教育、醫療和兜底保障政策,全鄉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優化,家庭醫生籤約率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6%。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實現了全覆蓋。
孟家莊村是池壩鄉2017年打造的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走進孟家莊村,紅色文化牆、戲樓、村規民約文化牆,排汙渠,村內景觀節點、休閒廣場、處處彰顯著積極向上的文化元素。
談起家鄉的變化,今年64歲的孟家莊村老黨員劉希彥深有感觸地說:「2013年以前,村裡道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人和泥爭鞋』,外面的人進不來,村裡的農產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村內巷道全部硬化,連田間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達縣城,再不用步行到梁頂上坐車去了。」
「多年來,村民吃水主要靠幾眼泉、幾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擔水要走半個多小時,遇到雨雪天,路特別難走。如今,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全村都用上了清澈的自來水。」小河村支部書記王軍平如是說。
池壩鄉人過去窮,窮在產業增收單一。主要靠種小雜糧、馬鈴薯、蠶豆、油菜以及零散種植中藥材為生。
如何改變群眾守著金山沒飯吃的困境。池壩鄉把扶貧開發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了以孟家莊梁片區、走馬梁片區、平涼梁片區為主輻射全鄉的「池壩鄉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經過近幾年發展,2020年,全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1萬畝,產值約9000餘萬元。
在池壩鄉孟家莊村村民石楷軍家的房前、場院、屋簷下曬滿了當歸。他正在和幾位務工人員揀選剛收購的藥材。石楷軍是當地藥材種植大戶,自己種植藥材50多畝,每年收購加自產銷售各種中藥材達1000噸,他說:「每年用工季節僱用當地務工人員30多人,人均務工收入6000多元。」
在池壩鄉,像石楷軍一樣靠中藥材產業致富的帶頭人逐年增多。目前,中藥材產業已成為池壩鄉群眾發展致富的支柱產業。在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不斷積累,全鄉7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均超過了2萬元。
為了讓優質的農特產品成為熱銷的「網紅」產品,池壩鄉黨委政府立足抖音、快手,網紅帶貨、網店直銷等方式轉型發展,實現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齊頭並進,把電商平臺與大市場連接,大山裡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網際網路電商時代的紅利,降低了交易和流通成本、增加了商業機會,產品變成了商品、促進了創業就業。
池壩鄉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完善旅遊設施建設的同時,利用省撥特殊黨費和中央三部委扶持資金,在孟家莊村發展紅色旅遊產業,紅土道村發展生態旅遊業,進一步完善紅土道村生態旅遊示範點各類旅遊服務設施,2020年累計接待遊客3000人次,全年實現營業額3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