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講究「鑑古以通今」,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歷史篇章的更迭中不斷積澱和發展。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甚至於不同的時期,人類社會都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遠在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歐洲早先的一些歷史趣聞。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穿衣著裝的風格已經趨向於固定化。而且不論在哪個國家,人們對於性別符號也有著固定性的認知:男性的形象大多輪廓硬朗,穿簡潔、樸實或大氣的服裝,留清爽的短髮;而女性大多則留長髮、塗指甲,穿漂亮的裙子,蹬著高跟鞋。雖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例外」應運而生,有的男人留著長發扎辮子,而有的女人走「假小子」路線,剃了短髮,穿上中性或者男性的服裝。
許多人認為,性別符號的界限漸趨模糊是由於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改變,事實的確是這樣不假,但早在中世紀,我們能在歐洲的歷史中發現這樣有趣的情況:
中世紀的歐洲男人,喜歡穿白色「絲襪」、腳踩高跟鞋、頭戴假髮。
放到現在看來,中世紀男人們的這種穿著,難道不是「異裝癖」嗎?且不說戴假髮,畢竟假髮的使用還算不講究性別。但今天看來,絲襪和高跟鞋絕對算得上是一名典型女性的必備搭配了。
從歐洲男人穿「絲襪」看往昔潮流
了解過歐洲歷史的朋友或許都有所見聞,無論是從影視劇還是書籍配圖中,我們都能看到中世紀的歐洲男性,上半身穿著華麗誇張的服飾,下半身從小腿開始,被純白的絲綢質布料包裹。這些布料上連褲腿,下接一雙精緻的小皮鞋。絲綢製成的長筒襪還帶有一種「修身」的質感,服帖地附著在男性的腿部,有時候甚至能夠勾勒出一部分肌肉輪廓。
說起來,動物界的雄性更加愛美,譬如雄性孔雀,在配偶的季節會朝著心儀的雌性孔雀打開羽屏,用漂亮的顏色和誇張的舞步吸引配偶的芳心,許多的鳥類動物也都有著這種習性,雄性的羽毛要比雌性更加豐滿、豔麗,具有光澤和更加豐富的色彩。而在今天的人類社會,似乎是女性更加愛美些,化妝打扮也多是女性的代名詞,男性則更加沉穩內斂。
其實不然,在遙遠的歐洲中世紀,男性們都像招搖開屏的雄孔雀,希望用華美富貴的裝飾來打扮自己,追求繁複的服裝紋理、靚麗的花色和外形。在許多題材有關歐洲中世紀的畫作當中,我們不難看到,那時的歐洲男性除了絲襪外,身上穿著的服飾極為華麗和誇張。當時流行的不僅是緊身絲襪,像綁腿褲、呢子帽,還有一些精工裁剪縫製的外套和裙子。
原來在早先,男性的風格並沒有被定性為「簡潔、大方」,古早時期的男士和女性一樣愛美,而這些華麗的服飾也並不僅限於女人穿著——人們都是一樣的。在路易十三在位時,這些穿著打扮的方式已經基本定性,並在社會上逐漸成為潮流。路易十三世就是一位追求時尚的君王,他偏好寬大的呢子罩衫和精工刺繡的裙子,像絲襪和絲巾是必不可少的單品,還有每天都要擦得鋥亮的小皮鞋。
中世紀的貴族階層是社會的主導和主流,路易十三世的做法很好地代表了那個時候貴族的統一做派,可想而知,貴族們在沙龍和聚會上互相借鑑,穿華麗誇張服飾的習慣就這樣傳播開來。
而到了路易十四世的時候,社會上男性的穿著習慣則變得更為誇張了。路易十四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時尚君主」,他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梳妝打扮上。路易十四不僅穿絲襪、穿裙子,每天早晨起床,都有許多的傭人服侍他化妝、噴香水。收集款式不同、香氣不同的香水也是路易十四的愛好之一,在路易十四時期,整個社會的流行趨勢基本趨向於此,男性的審美美學水準也一度到達了與女性平齊的巔峰。
在早先的中國,即便養蠶繅絲技術發達成熟,但我國古代自始至終沒有發明絲襪。後來養蠶技在6世紀時,被兩個教士偷渡去了歐洲,到了15世紀,歐洲的人們才發明了絲襪。絲襪一開始並不叫「襪」,最多被人們稱為「足袋」,而絲襪是由緊身褲的形制慢慢改進演變來的。古羅馬時期,婦女們有往腿和腳上纏繞細帶子的習慣,而中世紀歐洲開始流行起的「絲襪」,是用絲綢和布替代了原先的細帶子。
在中世紀的歐洲,絲襪被看作是很時髦的單品。最早的時候,襪子並不是只覆蓋小腿的,而是完全覆蓋整條腿。最早的襪子沒有發明鬆緊帶,所以人們為了防止絲襪脫落,會用細小的繩子把絲襪的上端緊緊地系在皮帶上,而膝蓋附近的部分,也用繩子繞一圈、打上結固定好。這種長襪子由於穿戴比較麻煩,到了後來,就漸漸被人們改成了緊身褲,緊身褲的樣式就是覆蓋整條腿了,外面再穿上亞麻短褲或者中褲。
到了十七世紀,絲襪的形制才慢慢確定下來,變成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白色絲襪。中世紀的歐洲男性普遍認為這種雪白的絲綢襪子很抓人眼球,在認同它是時尚單品的同時,更愛穿著它奔赴各種交際場合,在博取心儀的女士的眼球時,穿著白色絲襪則更能彰顯男性的魅力和氣質。
我們都知道,在最古早的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所穿的衣服都是經過簡單裁剪的布,圍在身上用繩子稍加固定,就是一套衣服了。到了後來,寬鬆的款式被貴族們看作是貧民裝束,只有低賤的農民會穿著寬鬆的服侍勞作。所以貴族們的穿著打扮逐漸向緊身的款式靠攏,而絲襪也被認為是高貴的象徵。中世紀時的絲襪昂貴,且只被售給貴族,平民是沒有資格穿絲襪的。
高跟鞋和超短裙是絕配
除了愛穿絲襪外,中世紀的男人們酷愛短裙和高跟鞋。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的裝束都有著沉默的潛規則:只有男人才能露大腿。而這樣的習慣到了後來的法國也照舊,人們吸取了古希臘的靈感,把上身半赤裸、下身露很多的裝束直接改成了短裙。這種短裙不僅方便男性展現了有力的腿部肌肉線條,更是勾勒出了凹凸有致的姣好腰線,受到當時諸多男性的歡迎。
由此可見當時的男性是極為愛美的,追求時尚是所有人的潮流,中世紀的歐洲男性更不同於現代,他們更偏好展現自己美好的身體曲線。
而說起高跟鞋,其實高跟鞋最開始也是為男性量身定做的。這名男性就是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前文說到路易十四異常愛美,就是因為其實路易十四相貌平平,最重要的是它身材矮胖,作為一名皇帝,站在群臣中實在過分平庸,不像是一名「太陽王」。路易十四便發明了高跟鞋。高跟鞋的跟讓他好不容易比別人高出了一截,於是每日穿高跟鞋出門便成了他的愛好,後來又被許多貴族紛紛效仿。
到了今天,男性穿裙裝的習俗依舊被部分國家保留了下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們熟悉的蘇格蘭了。蘇格蘭人至今都有著男性穿裙子的習慣,雖說人們日常的著裝會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定奪,但在一些重大正式場合,穿裙子是一種硬性的要求,例如婚禮,男性是一定要穿蘇格蘭裙出席的。
戴假髮其實是為了「遮醜」?
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中世紀男性,其中包括一些法官和律師,他們都留著一頭銀白色的頭髮,並且在腦袋兩邊打卷,捲成如今捲髮筒一樣的形狀。眾所周知這不是他們真正的頭髮,而是假的。
戴假髮很早就成為了一種潮流,在17世紀時,法國的上層社會已經普遍流行戴假髮了。這還是要歸功於路易十三世,當時的路易十三世被禿頂問題困擾,而不得不戴上了假髮。這一行為理所當然地被當時的貴族所效仿,成為與絲襪比肩的又一潮流。
不過,除了趕時髦外,中世紀歐洲的人們戴假髮還另有「隱情」。
說到中世紀,別看我們了解到的這麼多華服裝飾,比起同時期的中國要時髦得多,但那個時候的歐洲其實衛生情況極差,社會上瘟疫橫行,街道和居民的家裡根本髒亂得不能看。而當時引導他們的宗教也愚笨無知,教皇認為,只要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就能夠避免瘟疫的侵襲。
於是人們不僅穿厚重的衣服裙子,更是一連十天半個月不洗澡,以保留身上的汗漬和泥垢。但其實,就算那個時候想洗澡也沒有條件,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沒有供暖一說,想天天洗熱水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經常不洗澡的人們頭髮上結塊生蝨,許多人因此改剃短髮,到了重要的集會場合,就戴上華麗的假髮,用假髮來遮掩頭上的油汙,或者是直接用來替代短髮。所以中世紀的華美只存在於表面,即便社會基礎設施再髒亂不堪,也成為了被華服奢宴輕易掩蓋的汙點。
在當時,假髮的造價和絲襪一樣昂貴。假髮的材料普遍取自馬的鬃毛,雖說取材不費事,但是每一頂假髮都是工匠為顧客量身定做的,所以人工成本消耗巨大,自然只有貴族才買得起了。
跪求各位看官點個關注,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