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新時代 勇擔新使命
初冬的清晨,東方剛露魚肚白。三三兩兩的八堡村民有說有笑,前往就業點上班;路邊的健身場,十多個村民正在晨練;早起的環衛工,忙著把清理的垃圾集中轉運……
八堡是泗陽縣李口鎮的一個村莊。這幾年,通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該村先後獲得「全國環境整治示範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等榮譽。如今在泗陽,不少像八堡村這樣的特色田園鄉村,呈現出平疇沃野、桃果飄香、林海綠都、灰瓦白牆、河清湖秀的美麗景色,鄉村振興帶來的幸福笑容漾在村民們臉上。
今年,泗陽縣選擇靠近古黃河大運河「兩河」廊道、特色資源稟賦較好的八堡、燈籠湖、三岔、郝橋、薛嘴等村,以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和田園風光、田園建築、田園生活為內涵,試點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努力讓鄉村呈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貌、原味的歷史質感。
八堡村,地勢起伏,水系貫通,樹木蔥蘢,農家依水而居。鎮、村據此在河岸邊設立了「金蟬保護區」,讓蟬鳴聲在鄉村田園間迴蕩。當「蘇北桃源水鄉、生態田園村落」新八堡呈現在人們眼前,85歲的村民陳玉蘭笑眯眯地說:「村子跟畫裡一樣漂亮,這樣的好日子越過越想過。」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核心是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泗陽為此採取「一張藍圖、一本規劃、多規合一、控制規模、以人為本」的思路,因地制宜,統籌布局,不搞大拆大建,確保特色田園鄉村永續發展。
新袁鎮東北部的三岔村和燈籠湖村,老宅、老井、古樹、古碼頭等歷史遺存甚廣,鎮村把「乾隆下江南」「三岔打鬼子」等鄉愁記憶,與傳承人文、親近自然結合起來,遵從生態肌理,挖掘底蘊風貌,採用「舊人+新村+舊田」模式,著力打造「兩河」文化廊道。
得益於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泗陽鄉村的「根」與「魂」被較好地傳承保護下來,賞心悅目的鄉村景致隨處可見。
「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是泗陽縣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的「內核」,該縣圍繞農民致富和集體增收,因村制宜,發展村級特色產業。以產業激活鄉村振興動力,點燃農業發展希望,加快農民富裕腳步。
家住盧集鎮郝橋村的薛翠霞,自打村裡辦起捷鋒帽業加工點,她便從蘇州回鄉就業。在家門口上班,每月工資超過2500元,還能贍養公婆、種地、帶孩子,她挺開心。
在郝橋村,像薛翠霞這樣在捷鋒帽業加工點上班的有110多人。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介紹,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村裡著眼於富民強村,選擇捷鋒帽業作為「一村一業」項目,在解決留守婦女就業問題的同時,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泗陽按照「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接二連三」的思路,精心培育特色產業,八堡荷藕、三岔中藥、郝橋果蔬、燈籠湖梨果、新袁羊肉、成子湖青蝦等產業聲名鵲起,鼓起了當地農民的「錢袋子」。
在配套基礎建設的同時,泗陽著力提升特色田園鄉村的內涵,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鄉村振興,公共服務配套是關鍵。如今,公交站臺、健身廣場、幼兒園、衛生室、文化活動室、群眾大舞臺、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成為泗陽特色田園鄉村的「標配」。衛生間、公廁、垃圾中轉站和自來水等,也都陸續配套到位。
生態,是特色田園鄉村的「底色」。泗陽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側重開展整治環境、清潔家園等生態治理活動,實現「村秀、水清、樹綠、田淨、禾美」的目標,形成「生態越美麗—發展越興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環。
八堡、三岔、郝橋和燈籠湖村還開展以美麗村莊、美好家庭、美德農民為主題的「三美在農家」評比活動。同時,組建「鄉賢讀報團」,為村民義務讀報;倡導宣傳「八禮四儀」,讓村民行為有規範、舉止有教養,持續推動民風向善、向上、向美。
通訊員 張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