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這裡依山傍水,有六大溪流流經此地。由於維護良好,桃米村水流清澈,植被蔥鬱,農田、村落、森林及多樣性的溼地相交錯,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蛙類23種、蜻蜓56種、蝴蝶151種、鳥類72種。
在桃米村,你可以漫步在桃米坑溪濱步道,沿途種滿了淡紫色的馬鞍藤,景致宜人。村中有許多民宿可供入住,白天可以預約民宿主人進行生態解說,夜晚可以享受青蛙合鳴的熱鬧。或者也可以到鄰近的顏氏牧場清晨觀霧聽雨、夜晚賞茶望月。
如今的桃米村可謂是田園風光無限,充滿一片祥和氛圍。但是在世紀之交它卻經歷了一場大災難。1999年9月21日的臺灣大地震,給當地建築和生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桃米村便是此次大地震中遭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場地震,讓桃米村長久以來的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問題一下子暴露於人前,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桃米村在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小區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使桃米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
生態為底——恢復生態環境的「清溪活動」
桃米溪是桃米村裡重要的水資源,但曾經這裡卻堆滿了垃圾,汙染嚴重。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
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另外,桃米村的設施建設也體現了生態原則。親水公園中廁所的電力來源於太陽能光電再生能源系統,它結合太陽能資源供應電力,每年大約產生一千度的電力供親水公園使用,融合了自然生態與環保理念。
產業為用——突出原鄉創意的「青蛙共和國」
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有29種原生青蛙,僅桃米村就佔了23種,這是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早年,桃米村在山林間闢地種植地瓜、稻田,一直以來以農業為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麻竹筍為主要產業,辛勞一年的農民收入水平很低。在重建過程中,桃米人對當地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產業——全臺首個以青蛙觀光為特色的生態旅遊休閒產業。桃米村民通過挖掘資源潛力,將「青蛙共和國」提煉為新的文化符號,把青蛙設計成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為青蛙營造的生態池。有意思的是,就連這裡的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這裡的村民還親自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儼然使桃米村變成了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另外,桃米村的產業還從青蛙觀光、生態旅遊,走向了影視媒體,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如2014年的一部3D立體動畫電影——《桃蛙源記》,就是以桃米村為原型拍攝的。
文化挖掘——重塑社區精神的「紙教堂」
紙教堂是桃米村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它是臺灣第一座紙建築,內部由五十八根紙管支撐,室內與室外的長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教堂裡使用溫暖的黃色燈系,給人一種溫馨沉靜的感受。傍晚時分,溫暖的橙黃燈泡照亮整座教堂,與倒映在水面上的教堂光影成雙,黑夜裡讓人充滿重生的希望和勇氣。這個教堂象徵著桃米村堅貞而博愛的精神信仰,既是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的詮釋中心,又是當地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圍繞紙教堂,周邊還建有生態文化見學園區,裡面設有遵循自然農法的「農之園」,推廣在地農產的「食之堂」,推行創作工藝的「市之集」,藝術與生態結合的「藝之地」,提倡學習的「學之房」,以及鼓勵人們親自體驗的「工之坊」。當地居民和遊客在此除了觀景,參加活動,還可交流、購物與食宿。這些景觀與紙教堂交相輝映,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寧靜之感。
社區營造——構建情懷互動的民宿
桃米村在重建初期,鼓勵有條件的居民先把自家舊房打掃一兩間出來試運營,並且邀請農委會、世新大學等多位專家,培訓村民休閒產業的相關課程及生態解說技巧,引導社區居民學習生態工法、休閒民宿經營。同時,「造屋」的過程也成了重塑社區核心價值的契機,進而將桃米村推向了「合作與互助的時代」,逐漸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結了起來。
隨著桃米村生態觀光遊產業的發展,目前桃米村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觀光休閒網絡及生態導覽解說,並成立了30多家合法民宿。民宿主人會將與生態相關的經驗知識、社區裡的生活,同來這裡旅遊的朋友分享,凡是到過桃米村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到民宿的親切、溫暖和專業。
成功轉型——鄉村生態社區的典範
桃米村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專業團隊的協助,成功向兼顧生態保育與觀光休閒的農村區域方向發展。桃米村的重建促進了桃米農業走向休閒化,並於2007年審核通過成為「南投縣埔裡鎮桃米休閒農業區」。目前,桃米村的一級農業產業仍以種植業為主,包括竹類、菇類、茭白筍、茶、金線蓮等;二級農業產業有靈芝加工廠(以外銷為主)、竹筍加工廠及工藝坊等,主要農產加工品有筍乾、筍絲、角筍等,竹筍成為桃米村重要的經濟作物。
另外,由於生態產業已成為桃米村的主要產業,2010年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桃米村納入到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範圍內,並將桃米村定位為「周邊遊憩空間系統桃米系統」的生態旅遊服務中心。桃米村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成功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典範。
桃米村將生態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每個角落,形成了參與度廣、體驗性強的系統性人文、生態工程,同時也為桃米村帶來了巨大的效益:有數據顯示,2016年,擁有1200多名原住民的桃米村節假日日均接待遊客1500人,平日每天接待遊客500人,每年門票收入達200萬元人民幣,住宿、餐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收入達800萬元人民幣。
桃米村在重塑產業的過程中,以保護生態為出發點,考察調研當地物種資源,提煉文化符號,打造生態農業觀光村,將生產、生活、生態和農業、加工業、旅遊業有機結合,實現了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田園居住等複合功能,為人們描繪了一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妙圖景,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來源:鄉村旅遊建設網
版權說明: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雷同請聯繫本人刪除
平臺推薦:
活動安排
2017第11屆中國特色小鎮模式創新與項目實操高端總裁峰會暨第3屆特色小鎮產業運營峰會
【峰會時間】 2017年7月22-24日(3天2夜)
【峰會地點】 中國-深圳
【參會對象】 文旅地產及產業鏈董事長、總經理及核心高管團隊,政府官員等(限400人)
【主辦單位】北京壹方城智匯科技有限公司、清大文產(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
【核心價值】
第一板塊:特色小鎮產業政策、產業趨勢、申報審批及規劃解讀(國家發改委—喬潤令副主任、清大文產(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李季院長)
第二板塊:特色小鎮標杆項目運營模式創新及實踐(梅洪-鼎盛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總裁、望嶠-袁家村 、傅林江-藍城集團執行總裁,莊錦華-臺灣百億桐花祭操盤手 業內大咖齊聚)
第三版塊:歡迎晚宴+文旅 特色小鎮創新IP資源連結會(圓桌對話、項目路演、自由交流、洽談合作)
第四版塊:特色小鎮項目IP打造、核心價值提煉及運營創新(於歷明-美國迪士尼夢幻工程師公司首席創意建築設計師、高歌-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文化IP專項委員會主任,眾安集團首席思想官王龍江、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第五板塊:文旅,特色小鎮投融資創新模式解讀及實踐(國開行信貸局原局長-袁英華 探討特色小鎮如何獲得開發性金融支持、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周寧東,華僑城旅遊投資董事長曾輝,中鐵投資副總經理李川)
第六板塊:特色小鎮創新IP及創新運營體系案例解讀(田媽媽親子農業)
貴賓席及會員企業專享:
第一板塊:特色小鎮標杆項目實地考察研討(1甘坑客家小鎮;2觀瀾版畫小鎮;3大浪時尚創意特色小鎮;項目負責人全程陪同講解、小型會議研討)
第二板塊:文旅\特色小鎮項目問診及需求對接(中國文化產業園區聯盟主席)
第三板塊:創意工作坊-圖騰IP怎麼玩(莊錦華-臺灣百億桐花祭操盤手、汗馬研習社創新導師 首席文創顧問、臺灣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備註:本峰會為高端總裁峰會,僅限相關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級別參加,會收取一定費用,請知悉,非誠勿擾!(需審核才能參加)
一鍵直通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