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2021-01-21 Archcity城果

作者: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




「社區營造,是社區培力維權。」——夏鑄九(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社區營造就是要政府誘導民間自發NGO幫扶、是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幫助解決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社區的集體社會資本,達到社區自治理的目的。」——羅家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接下來提提其歷史。

   

臺灣的社區營造理念來源於美國學者對傳統城市規劃方式的反思:由專業設計精英在繪圖桌上生產的現代建築,越來越無法滿足人的情感和生活需求。進而提出不為資本服務的規劃態度反對專業權力的擴張,進而反省素人、民居建築的營造使用與美學價值。強調自發性氛圍、互助的社會過程和人民自主建立家園是解決人類居住問題的另類出路。深刻的參與不僅可以改變空間,也會改變參與者,甚至進一步主張這類參與經驗將回過頭來挑戰專業本身,專業將因之而改變。亦即,「參與」不只是「居民因參與而改變」,更是「專業者因參與而改變」,雙方都在參與過程中深刻學習與反省,繼而有所改變。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把空間規劃設計的權力回歸到使用者,即規劃轉以居民利益為出發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反省性規劃設計的學術單位之一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王鴻楷為代表的,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的臺灣學生,吸取此思想後,歸臺大土木工程系任教,之後與夏九鑄、黃世孟等學者一起,建立了臺大城鄉所的前身,在其的教學與實踐,在社區行動上站在為弱勢發聲的立場,即開始招收建築、景觀、都市計劃等專業規劃設計大學背景之外的學生,這在臺灣的規劃專業教學上首開先河。畢業學生參與臺灣的規劃現實中,也繼續深化空間規劃的民眾參與工作,經歷20 多年逐步發展成為「臺大城鄉建築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為培養臺灣社區營造專業人才並傳播社區營造價值的搖籃。(部分摘自 吳金鏞 《臺灣的空間規劃與民眾參與-以溪洲阿美族家園參與式規劃設計為例》 及知乎用戶 lyy)


此外,1990年,因為政治強人過去之後國民黨內高層的權力鬥爭,使時任領導人需要獲得草根社會的支持力量來取證政治上的正當性。當時「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所主導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遂取得了政治的空間來面對政治民主話過程中所釋放的臺灣社會力量,以政策來面對已經動員了的社會。這種自上而下的社區營造政策的執行過程對臺灣草根社區的影響很大,使其有機會參與到地方環境改善的決策過程中。(朱蔚怡 侯新渠 《談談社區營造》)

 

換句話說,社區營造的起源:對傳統規劃方式的反思到為弱者進行自下而上的城市規劃設計。


桃米生態村位於臺灣省南投縣埔裡鎮,早時,臨近鄉村居民時常挑著米經過,因此此地原名「挑米裡」。日治時代,日本人錯把「挑」字認作「桃」字登記此地名稱,因此「桃米裡」這個地名沿用至今。桃米麵積18平方公裡,戶籍人口1200人左右,常住人口500多人,(部分青壯年及其子女已到臺灣大城市甚至來大陸發展,導致當地小學入讀人數減少。此外,經濟發展停滯與老齡化社會,使目前臺灣180所大專院校中的一小部分即將「廢校」。在90年代,臺灣經濟輝煌時期,學生直考(高考)分數隻要不差地太離譜,都有大學念。而經濟騰飛,與臺灣在蔣經國時期「解嚴」有關,朋友們如對蔣介石來臺前後的「白色恐怖」與多年的「戒嚴」感興趣,可以了解一下,有助於了解臺灣社會民意現狀的部分原因。)

 

桃米社區內有五條溪流,這也給社區帶來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以及溼地。(桃米的行政建制是「裡」,比村更低一級的行政單位。一個村可能有一個以上的社區,一個社區對應一個社區發展協會。但一個村或裡只對應一個公所,公所是基層行政機構。)過去,桃米的主要產業為農業,以麻竹筍的生產銷售為主。然而,90年代初期,主要市場由日本轉向大陸,再轉向越南。作物的價格沒上帳,成本卻飛速上升(寫到這,讓筆者想起香港近年興起的土地正義聯盟。後者反對城市化對農田的毀壞及自然生態的破壞,並希望香港能生產自己的蔬菜和糧食,不過多依賴大陸進口),這使得社區經濟收入遭到威脅。並且,伴隨臺灣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口也出現結構老化和農業經濟衰退,農村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比以往功利,淡薄。

 

桃米很早就有一些社區動員,1982年鎮公所選定在桃米設置垃圾掩埋場,當地居民進行抗爭。地方居民組織「桃米社區環保衛生改善監督促進會」,進行長期監督,促使埔裡鎮公所每年編列「桃米社區發展回饋金」。之後,1997年間社區內籌組桃米社區發展協會(1991年於行政院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提出建立),以更好爭取政府補助經費。並且陸續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隊、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國語班等社區團隊,以供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1995年,暨南大學在此地建校,設校過程中,社區與學校間的關係常呈現消極互動狀態,偶爾因為廢水等原因產生緊張、對立的衝突。但是,所謂「不打不相識」,經過一些衝突和抗爭,某個時間點會產生一些新的契機。(張力亞,2016)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7.6級地震(汶川地震為8級)。桃米369戶人家,168戶房屋全倒,60戶半倒,損失慘重。

 
                      (來源:張力亞)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這次地震,讓這個社區長期以來的問題暴露出來,引起全臺灣的關注和反思。在救災過程中,互相幫助與支持使得社區居民之間的關係得以拉近,社區凝聚力開始出現。地震後,桃米只能去找它最熟悉的「對手」,也就是暨南大學。輾轉連接下,桃米裡長向當時暨南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朱柏勳先生(這位熱心的先生,曾在某個論壇上和筆者搭訕,並給了些建議,十分感恩)提及社區有意進行轉型,但不知從何下手。於是,朱先生求助於時任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公行系江大樹教授(熱心的教授too,氣場和外貌神似華工規劃系的湯老師ORZ),桃米生態村也因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進駐,出現了轉型的曙光。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為新故鄉)在1999年來到桃米後的第一個公共行動是「大家一起來清溪」,以清理坑溪作為重建行動的起跑點。然而,這項與填飽肚子無關的事,並沒有激發本就冷漠看待公共事務的村民的熱情,觀望與質疑的人很多。「新故鄉」董事長廖嘉展並不意外,他深知:「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人的改變,社區體質的改變,以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事實上,「大家一起來清溪」的目的就在於挑戰既有觀念,啟發居民自我意識的覺醒。廖嘉展把解決「人」的問題看得比「食」的問題還優先。「造人」運動,脫胎換骨。新故鄉一開始就明確以「社區營造」的視角切入桃米社區重建工作。臺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陳錦煌指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理念是「造人」,社區必先有一群人願意改變,然後,社區營造才能成功。面對不屑、誤解,廖嘉展帶領「新故鄉」引進外界的人力、財力、物力,循著「教育學習—觀念改變—行動實踐」的策略,重新集結分散的社區社會力。政府補助、社會捐款沒有直接流向居民,而是經「新故鄉」中轉。(部分摘自「復群社工」)

 

2000年,經新故鄉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1989年,為了抗議政府縱容財團炒作使房地產價格狂飆,「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召集近5萬人在臺北地價最高昂處過夜,此運動中成員醞釀了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也是臺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政策議題批判為主軸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集結了一群規劃、建築、景觀專業人士)埔裡工作室的協助,成立了桃米社區重建委員會。當時,政府施行「以工代賑」的方式救災,一批在外工作的桃米人回到故鄉,不同技術背景的人們以換工的方式共同重建家園,每月領政府15840元新臺幣(約今人民幣3300元左右)補助,維持生活,白天為社區公共事務出力,晚上強迫上課,周末則上全天候的課,連續11個月。

 

上什麼課呢?被「新故鄉」邀請來授課的第一個團隊,是世新大學觀光系專家,培養休閒產業的相關課程,同時帶領居民做調查,摸底桃米裡的資源特色,並對綠色民宿進行深入講解,組織學員環臺灣考察。此外,新故鄉還陸續引進淡江大學建築系、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臺大農經系、中興大學觀光系......等等。其中以世新大學的區域活化團隊以及特有生物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的貢獻最為突出。特生中心於2007年7月至2001年7月在桃米進行為期一年的野生物種調查,結果發現因社區經濟衰退與低度開發,桃米社區內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尤其是蛙類與蜻蜓。

 

因此,桃米人與「新故鄉」、教授們共同討論出了桃米社區的重建願景,提煉出「桃米生態村」的概念,目標是將桃米裡從一個傳統農村,轉型成為一個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教育基地。



左圖:紙教堂所在地—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見學園區(網絡)          

右圖:紙教堂旁,原住於日月潭畔的原住民—邵族人,展示竹編工法與生態倫理(自攝)

                                                               

公部門的補助與資源給予以企劃案的評估為標準,能力與經驗不足的社區發展協會在新故鄉的協助下,向勞委會、農委會、營建署(類似住建部)、水利局、林務局、文建會等單位提出不同企劃案,得到了補助與輔導資源。於是,社區開始培育臺灣原生物種,建設親水公園、生態步道、生態池(散布於民宿或居民私有土地內,社區共享)、生態溪流及濱河步道,進行各項硬、軟體布置。此外,為迎接生態村試運營,桃米成立遊客運營中心,併入社區發展協會。

左圖:921地震前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自繪)

右圖:921地震後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自繪)


左圖:桃米社區入口(自攝)               

右圖:桃米坑溪的生態工法—拆除混凝土,用疊石與沙礫(自攝)

左圖:特生中心老師及恢復物種(自攝)

右圖:結合青蛙設計的民居建築(網絡)


十年來,部分廢耕使桃米物種多了50倍。如今的桃米,以生態物種與環境為自然本地帶動的民宿業與生態解說等特色生態農業休閒教育產業,為這個常住人口500多人的社區,每年帶來3000萬人民幣的收入。



桃米的社區營造,讓人感受最美的,不是建築與空間設計,而是生態保育、知識經濟、社區凝聚力、在地情感與跨組織協力。這裡面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學習」,不同專業的一批人,通過彼此對話,甚至小小的實驗,做一些事情。通過這個實驗的事情後,大家的觀點會開始慢慢改變,改變就會看到一些可能性。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通過所謂的生態知識的傳遞,還有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桃米從一個產業沒落的小山村逐漸變成了一個知名的生態旅遊場域。

 

在桃米社區營造的動態過程中,有許多利害關係團體的參與。其名稱、成立時間、成立原因及核心職能如下:



                   桃米社區內主要組織及機構(自繪)


以上前四個社區組織,除了裡辦公處外,都做生態旅遊。加上其他原因,誕生了第五個團體:社造協進會,負責跨組織交流與協作。如:三個NGO在桃米的工作宗旨定性與工作範疇交流、桃米公共事務權責討論、社區硬體更新制度等。此外,社區也有了旅遊服務單一窗口,來統一調配生態解說與民宿的客源,促進社區經濟良性發展。


左圖:大學課程走入社區(路人攝)    

右圖:社造協進會例會(自攝)


如何使社區營造永續?一旦公部門計劃與資源不再給予社區,已培育出的產業需要繳納公積金機,推動其再發展。民宿業者和餐飲業者上交10%的收入,生態解說員上交20%的收入,作為公共支出及社區弱勢照顧之用。社區公積金制度是社區公約的其中一個形式。

 

縱觀桃米發展歷程,重要的幾點是1、策劃一些活動凝聚社區意識,改變居民價值觀。2、專業團隊不是蜻蜓點水,而是長期陪伴。3、正確看待和處理社區衝突。4、跨部門交流與協調,依據社區實際需求,尋求適當的政策資源,而不是為了搶資源而做。5、尋求新知、創發新利益,共同成長。

 

然而,成功的同時,還有隱憂。筆者觀察到,桃米或許存在五個挑戰:1、逐漸缺乏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產品與觀光產品(模仿者帶來的同質性競爭)。2、居民對於營造工作的參與度下降(經濟威脅下降)。3、社區組織學習能力不如預期。4、社區風貌環境可進一步完善。5、龐大經濟利益可載舟亦可覆舟,如何遏制搭便車又不願為社區永續出力的商人與團體抑或大財團進入社區分食利益,降低公共事務參與者為社區營造出力的積極性,需要警惕。

 

桃米發展了近20年,才累積到今天的成功。社區營造,是動態持續的人文社會工程。如果說成功,目前只是一個階段的象徵意義。政策允許條件下的在地力量的發聲、民間互助,社區領導組織的能力與經驗、公共基金制度,是桃米能永續發展最寶貴的經驗。

 

規劃設計單位、NGO等組織在社區營造的角色扮演遊戲中,像是蜜蜂:花朵是社區、而花粉是社區營造的成果與累積的經驗。我們要做好的蜜蜂,吸花蜜的同時,還要多沾些花粉,帶到下一朵花中。







(責任編輯:寧浩)



相關焦點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桃米社區早期經濟水平十分落後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裡距震中央20多公裡,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嚴重的災情使其成為「明星災區」,面對生產結構簡單、基礎薄弱的桃米裡,災後重建工作對當地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和反思。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回顧|張力亞:從「一般民宿」到「生態村總體營造」——桃米社區的轉型與治理經驗
    臺灣的9.21地震對桃米社區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當時封閉的社會結構下,它只能去找它最熟悉的「對手」,也就是暨南大學的夥伴。暨大的老師,在地方上有一些社區營造工作經驗,輾轉聯結上了關係,後來發展成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進入桃米,更實質更大規模的建立場域的原因。(2)社區發展中的民眾參與在桃米社區發展過程中,「民眾參與」很關鍵。
  • 林德福 | 臺灣桃米社區農民與知識共舞的故事
    通過文獻研讀和與社區協會討論,「新故鄉」決定在桃米社區重建中創建出臺灣獨特的生態村模式。至2000年8月,當桃米社區已籌備了6家民宿,社區自主營造團隊也陸續自力營造了許多生態式保育設施。同年9、10月,「搶救臺灣生態綠色總動員」砍除蔓澤蘭等活動開辦,啟動了桃米生態旅遊的試營運。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從桃米社區到桃米生態村,一個多元化、跨領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
    1999年臺灣921地震之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接受埔裡鎮桃米小區的邀請,協助震後的小區重建工作。經過小區資源的調查,發現這個面積只有18平方公裡的小區,竟然蘊藏豐富的生態資源,全臺灣有29種原生種青蛙,這裡就發現23種。在不斷開會討論、凝聚共識,逐漸發展出「桃米生態村」的重建願景。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遊客休息的座位下貼心地刻畫上了社區地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桃米村: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6月2日,來自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桃米生態村的10位朋友專程從臺灣趕到海口永興鎮一個普通的火山村———博學裡。在這裡,桃米與博學裡籤署了國內首個友好村合作協議。作為臺灣「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夠將自己十年的生態村建設成功經驗與博學裡共同分享。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 桃米還是不是神話?| 鄉村觀察@臺灣
    提到臺灣的社區營造案例繞不開埔裡鎮的桃米社區。桃米是臺灣社造歷史的一卷錄影帶,代表了臺灣921災後重建一大批社區的營造歷程。從厄運降臨到重獲新生,再到現如今的迷茫,桃米社區營造之路就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當中都會面臨思考,摸索,探險。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也正因為這個過程有努力、機遇、失敗或者挫折,才能讓更多後來者吸取到寶貴的經驗。
  • 【美麗鄉村】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 親歷臺灣再造現場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2015臺灣美麗鄉村營造工作營
    放眼海峽對岸,臺灣鄉村的發展歷經了凋敝,重建,復興的蛻變過程,已經成為全亞洲乃至全球創意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臺灣的經歷和經驗對大陸有著寶貴的參考和借鑑作用,本次海峽兩岸鄉村營造工作營邀請海峽兩岸頂級導師團隊,帶隊親歷臺灣鄉村再造的現場,讓學員與寶島的建築師、農會骨幹、鄉公所以及鄉村居民一起工作,親身體驗和參與臺灣鄉村社區再造的過程,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
  • 紅丨觀察:從臺灣桃米社區看大陸公益組織災後重建的不足
    參加中國公益研究院臺灣社區營造暨社會企業考察團赴臺學習,第一天的課程就讓我收穫多多,上午聽臺灣社區重建協會盧思嶽理事長的臺灣社區營造運動發展課程,下午實地考察臺灣921大地震災後重建社區: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的重建案例
  • 再造故鄉,記者赴臺灣窺探社區營造做法(深讀好文)
    海南的博學村借鑑桃米經驗,打造「蜜蜂王國」  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社區總體營造行動。1999年「9·21」大地震後,震出的桃米經驗,讓更多人看到社區營造的神奇。邱富添的民宿裡有12幅畫,用手機掃二維碼,就可以聽到他的創業故事震後桃米 青蛙變王子的奇蹟  臺灣南投縣桃米村,是臺灣社區營造的典範
  • 臺灣研修學習分享 | 在地、關懷與永續
    我也仿佛看到,一種理想社區的生活形態。本次參訪我們共走過了4個社區,分別在高雄市左營區的眷村(崇實社區)、嘉義市新港區板頭村社區、南投縣桃米社區及臺北市萬華區新安社區。同時,需要感謝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的老師,為參訪團精心準備了題為「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實務推動分享」及「社區聯合型旗艦計劃實務工作」講座,主講人分別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中心計劃主持人徐家楓博士及高雄市阿蓮區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劃項目楊清秀社工。通過兩位分享人的分享,再結合社區的實地參觀與交流,我們方才對臺灣社區營造具有更全面的認識。
  • 從一個「垃圾村」到「生態村」,看桃米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但因經濟衰退而低度開發的桃米,其實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 臺灣29種蛙類,桃米就擁有23種;臺灣143種蜻蜓類,在桃米就發現49種。桃米村面積僅佔臺灣的0.05%,卻擁有臺灣青蛙種類的72%、蜻蜓種類的31%、鳥類種類的16%,生態資源比較優越。對於這個結論,桃米人持之以恆,並將這一特色進行了極致利用。
  • 921大地震重創埔裡鎮桃米裡 小區居民拍電影
    當前位置: > 專題 > 新聞臺灣 > 「九二一」地震十周年 > 走出傷痛再出發921大地震重創埔裡鎮桃米裡 小區居民拍電影 2009-09-14 13:59:48        華夏經緯網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
  • 【臺灣遊學】7天6晚,體驗17個考察點,民宿+文創+親子,給你最全面的臺灣遊學之旅
    薰衣草森林是臺灣幸福旅遊產業代表,旗下有薰衣草森林、緩慢民宿、心之芳庭、香草鋪子與好好生活店,能夠深度體驗臺灣。綠屋生態民宿位於南投埔裡桃米生態村,是一間非常具有特色的生態民宿,來到這裡,除了感受利用自然元素搭配而成的建築風格外,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體會主人將生態與休閒融入生活之中,讓遊客能真正深入了解綠屋及桃米村社區經營的永續概念與堅持